网络上演“捉妖记”,自媒体乱象当休矣

记得新闻界一位知名记者在谈到做人境界时,引用了“不成仙便成妖”这句话。意思是说,修炼者如果逆天而行,便完成不了功德,最终修仙不成却成妖魔,祸害普罗众生。如果把这句话用在某些自媒体身上,我认为甚是恰当。有一部很火的奇幻电影名为《捉妖记》,而剑指自媒体乱象的现实版“捉妖记”无疑也正在上演着。

11月10日,央视《焦点访谈》揭批了自媒体的六大乱象,分别是低俗色情、标题党、谣言、黑公关、花钱购买阅读量和伪原创。报道称,一些自媒体从业者为了吸引流量,夺人眼球,追求10万+,牟取利益,用上了各种各样的手段。他们编造内容、使用惊悚标题、抄袭别人的原创文章、发布低俗色情内容、发布攻击抹黑特定企业的稿件等,无所不用其极,弄得乌烟瘴气,为害甚大。比如,今年5月11日,一个微信公众号发表了一篇《托你们的福,那个杀害空姐的司机,正躺在家数钱》的文章,该文不顾逝者尊严与家人的感情,采用小说的手法编造空姐遇害的细节,措辞夸张,甚至充斥着色情想象,是典型的拿悲剧做营销,蹭热点,赚黑钱。迫于舆论压力,当晚这个微信公众号的CEO发布致歉信,并将该公号永久封禁。

近期,国家网信办会同有关部门,针对自媒体乱象开展了集中清理整治专项行动,依法依规处置“唐纳德说”“傅首尔”“紫竹张先生”“有束光”“万能福利吧”“野史秘闻”“深夜视频”等9800多个自媒体账号。这些自媒体,有的传播政治有害信息,抹黑国家形象;有的传播虚假信息,充当“标题党”,以谣获利、以假吸睛;有的传播低俗色情信息,违背公序良俗,挑战道德底线;有的大搞“黑公关”,敲诈勒索,侵害正常企业或个人合法权益;有的肆意炒袭侵权、大肆洗稿圈粉……总而言之,此等“妖言惑众、兴风作浪”之行径,践踏了法律法规的尊严,损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破坏了网络舆论生态,依法“除妖”乃大快人心之事。

随着互联网的诞生,我们步入“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新时代。自媒体的兴起,更让人寄望所谓草根表达。只可惜,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当人人都想通过网络世界反映诉求、倾吐心声时,泥沙俱下也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有人找到了“一呼百应”的快感,更有人从中看到了“商机”。他们往往键盘一敲、鼠标一点,就能让小道消息满天飞。于是乎,“以谣生利”的营生出现了。某些地产自媒体年入竟达千万,其“生财之道”就是打着为粉丝维权的旗号,干着敲诈勒索的“黑公关”营生。他们混淆视听地为某些企业写“黑文”,在微信、微博等平台发布,败坏其形象,逼迫其“谈合作”、交出“封口费”。还有一些企业的竞争对手主动找到自媒体,提供对方负面信息,由自媒体进行恶意传播,其前提是“必须用钱说话”。久而久之,“黑公关”便“成精”了,一些企业闻之色变,为防止被黑,求得“保护”,每年要花费几万元至数十万元维护上百家自媒体。还有很多自媒体凭借其社会人脉较广、能迅速发动“网络水军”在社交平台密集发帖的“优势”,公然向企业兜售品牌炒作、口碑维护、危机公关等方面的服务,拼命赚取“黑钱”。

至于那些靠低俗色情、耸人听闻的标题,夺人眼球、赚取点击量的手法就更多了,包括一些“关怀式”谣言,往往借“善心”横行。从健康养生、食品安全,到经济热点、公共事件,此类谣言无一不是打着“善意提醒”的旗号,而做着歪曲事实、胡编乱造、煽动恐吓的事情。此类文章往往采取“冒用权威”、“诅咒威胁”的策略,伪造知名实验室数据、假冒主流媒体名义,灌输一种“不照我说的做,必须付出惨重代价”的咒怨,造成了极大的信息混乱,给公众带来生活上的困扰,还会产生严重后果。这些谣言的背后有恶意打击对手、引导用户打吸费电话等多重图谋,但最重要的还是“流量为王”、“圈粉”、转发广告等利益链在作祟。据悉,阅读量和公众号粉丝数决定着广告价格,制造“关怀式”谣言往往能够迅速吸粉,牟取暴利。还有一些自媒体采取隐形的侵权手段,将他人原创文章摘编整合“洗稿”,并已形成地下产业链。

网络空间绝非法外之地,整治自媒体乱象、管好劣质信息泛滥在必行。据悉,相关部门正全方位强化对自媒体的管理,开展自媒体专项整治活动,依法依规从严惩处违法违规账号,用法治利剑斩除网络“妖魔”,还网络空间以风清气朗的舆论生态。对此,我们信心坚定,充满期待,并奉劝那些唯利是图的自媒体“要自律,不要自戕”!

文/董聚山

图片来源于网络,欢迎关注我们!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