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是“国进民退”了吗?

中国之声11月13日报道,北京市委副书记、市长陈吉宁近日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北京市高度重视民营经济发展,将其作为推动创新、促进开放、稳定增长和就业的一项战略性工程,将通过加强法治、规章、制度、标准、规范的建设,让营商环境更加稳定、透明、公平、可预期。

自2015年以来,由于国家持续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加上中国经济处于“三期叠加”的特殊时期:即增长速度进入“换挡期”、结构调整面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处于“消化期”。如此一来,民营企业更加感觉到融资难、税负高、利润降等问题。尤其是今年年初以来,受美国挑起的贸易摩擦影响,中国企业的外部市场环境恶化,社会上关于“国进民退”“国企要收购民企”“第二次公私合营来了”“要让民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中国企业将迎来新一轮洗牌”等说法甚嚣尘上。一时间,感觉民营企业的寒冬来了,中国经济结构要回到过去。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国家鼓励和扶持民营企业发展的大政方针从来没有改变。

改革开放近40年来,国家对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说得很明确:“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必须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十九大报告中再次强调“两个毫不动摇”,明确“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如今中国,早已不是朝令夕改的年代了,尽管各种改革在持续进行,各种结构调整不断,但国家的大政方针是一贯的,尤其是对支持民营经济发展,那是旗帜鲜明、态度坚决。

从当前民企数量和贡献上看,国家也不可能有意弱化民企。今年8月的调查数据显示,民营企业对我国GDP贡献率高达60%以上,税收占比超过50%,提供了80%的城镇就业岗位,吸纳了70%以上的农村转移劳动力,新增就业90%在民营企业。截至2016年底,全国民营企业从业人员实有3.1亿人。中国企业联合会发布的中国企业500强中,民营企业的数量在2011~2016年的六年间不断增加,从184家增加至205家,占比由36.8%提高至41%。目前,民企数量已占国内全部企业数量的85%左右。

当前,从中央到各地都在多方面加大对民企的支持力度。北京从市场准入、要素供给、产权保护、公共服务等方面实施了一系列支持政策。陈吉宁市长说,北京要做到“长短结合、精准服务”,短期就是解决困难企业资金流动性的问题,长期还是要努力改善营商环境。我想,民企面临的困难是暂时的,通过政府大力支持、上下共同努力,一定能共克时艰,未来会有更好的发展。

文/滕修展

图片来源于网络,欢迎关注我们!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