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渝北碧津公园湖水清澈,水草摇摆,透明度达到3米,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水质。谁想到一年前,因为没有活水来源,湖泊常呈现一池“黄汤”。为什么在短短的时间内,湖泊就美得像“水下森林”呢?这多亏了渝北区政府引进的“虫虫特工队”,有效修复并构建了水下生态环境。这类虫子是何方神圣?它又是如何进行“水下作业”的呢? 昨日,记者来到渝北区碧津湖打探。

如今碧津湖水草荡漾,能见度能达3米

专吃蓝绿藻的虫子

为改造城区湖泊水质,2017年11月渝北区政府引入食藻虫引导碧津湖水下生态修复技术,通过构建“食藻虫——水下森林——水生动物——微生物”完整食物链,增强水体自净能力,今年5月中旬“水下森林”体系就基本形成。负责修复工程的上海太和水环境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重庆地区负责人谢丹介绍,这项技术获得了“世界首创、中国原创”的专利。

食藻虫是这项水下生态修复技术的关键

“食藻虫”的原型叫“大型蚤”,在云南高山湖泊被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生态与环境学院副教授——何文辉发现,有这种虫子栖息生活的湖水里,水质都较为清澈。他将虫子带回实验室,从92年—98年都致力于虫子的研究,成功将其驯化成为可以吞噬蓝绿藻的生物。

食藻虫和蚂蚁个头差不多,是一种低等甲壳浮游动物。这种经驯化后的食藻虫体积能达到4至6毫米,是野外食藻虫的2到3倍,每天可吞噬相数十倍于自身体积的藻类,可在短期内大幅提高水体透明度。它本身也是上好的饵料,因此,利用食藻虫修复水体,不存在外来生物入侵风险。

变清淤为生态修复

公园湖泊水污染的根本原因是水体富营养化后,蓝绿藻等水生植物繁殖过盛,又难以被其它水生动物所消化。植物腐败以后,水中富营养化加剧,营养物质继续沉入水底形成淤泥,恶性循环,导致水质发黑发臭,也是世界性的水体污染难题。

以前,对湖水进行污染治理,主要是用两种办法,化学制剂、湖底清淤。使用化学制剂容易反弹,也会造成次生污染;湖底清淤和换水,不仅工程量大,也是治标不治本。

这一次,治理碧津湖采用了不同的方式:“食藻虫-水下森林-水生动物-微生物”共生体系的生态自净系统,有四个步骤:部分排水、种植沉水植物、投放食藻虫、湖泊补水。

“食藻虫”是净化水质的“先锋军”,进入湖内后,经过驯化的食藻虫会吃掉蓝藻并分解毒素。当藻类吃得差不多了,食藻虫就会饿死。

十余种“沉水植物”经过矮化驯化,同时耐污耐寒,不易死亡,吸收水里的营养,抢夺蓝绿藻的生存条件,抑制其生长。

水生植被恢复后,再逐步向水体中引入螺、贝、鱼、虾类等高级水生动物,食藻虫和水生植被又可以被这些高级水生动物吃掉,通过食物链把水体水中的氮、磷营养物质从水体中转移出,彻底降低水体水中的富营养化程度。

谢丹介绍,目前碧津湖水下生态自净系统对污水具有一定的自我净化能力,除非遇到大旱、极端污染情况,水质将保持长期稳定。此技术优点:不清淤、不换水、时间短、见效快、后期维护成本低。

水下生态也怕外来物种

在碧津公园试点成功后,渝北区现在已经启动了双龙湖、龙舌湖、晚晴园、木鱼石公园水生态修复工作,预计2019年全面完成。

在治理过程中,谢丹发现偶尔有市民来放生巴西龟。此龟生性凶猛,吃鱼类等肉食,成年龟甚至同类相食。巴西龟被称为“生态杀手”,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世界最危险的100个外来入侵物种之一。

巴西龟宠物市场很常见,但请谨慎放生

巴西龟头顶后部两侧有2条红色粗条纹,故又名为红耳龟,繁殖力强,价格相对于中华龟等本地乌龟来比较便宜,目前在宠物市场十分常见。

谢丹提醒,公园内市民来放生的情况常见,对于外来物种一定要谨慎,勿因为一时“善心”而破坏生态环境。

都市热报-厢遇记者 彭有逸 任轲

原创稿件,转载需授权

编 辑:张 亚

总值班:周 圆

-END-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