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们的信爷谈历史又来了,今天起我们一起来分享历史知识,也许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哦。
说实话,对于亚历山大的认识,是从一个鸡汤文开始的:亚历山大在远征之前将自己的全部土地、牲畜财产分给了子民。他的部将十分不解,问他“陛下您把所有的东西分出去,留给自己什么呢?”
“希望”,年轻的亚历山大十分自信地说:“我把希望留给自己!”
学生时代对于这则小故事的见解是自信,现在再次读来,感觉这不仅仅是自信,更是一种勃勃的野心、斗志,这是一种西方式的破釜沉舟——除了胜利我将一无所有!
这个年轻的王,他的野望,除了胜利,除了远方,一无所求!
这就是亚历山大,巴比伦及世界四方之王!
对于西方的历史来说,亚历山大大帝是一个永远绕不过去的名词,甚至在扑克牌中他也是作为强有力的四个王者之一“梅花K”。
一、年轻的马其顿王
马其顿是位于希腊北部边陲的一个贫穷落后的城邦,这也是亚历山大帝的母邦。
难以想象一个偏安一隅的小邦会在十余年间扩张到横跨亚欧非,成为横踞三大洲的庞大帝国。而对于马其顿的扩张,永远离不开这么一个人——亚历山大的父亲,腓力二世。
腓力二世这个人颇为传奇,18岁在流放异邦一无所有的情况下,偷偷潜回祖国,借助父亲的势力驱逐鸠占鹊巢的叔父,统一马其顿。随后励精图治,巩固王权,仅用数年就让马其顿一跃成为希腊城邦中的佼佼者。
之后,野心勃勃的征服边邻色雷斯和伊利里亚,巩固了马其顿的后方。
公元前349年领军南下攻打奥林托斯,通过与雅典的菲洛克拉蒂约,吞并奥林托斯。面对马其顿的咄咄之势,以雅典、底比斯军为首的希腊城邦联合成立反马其顿联军。
公元前338年夏双方决战于中希腊的克罗尼亚,联军惨败。战后,希腊各邦被迫承认马其顿的霸主地位,并与于337年召开科林斯会议,正式成立马其顿-希腊的永久性同盟,盟主为马其顿,腓力二世正式统一希腊。
在这一年,意气奋发的腓力二世甚至让儿子都有点绝望——据传亚历山大曾经哭到“难道父亲没有留下一点儿的土地给我征服?”
然而,谁也没想到如日中天的马其顿却遭遇了最大的危机。
公元前336年,参加女儿婚礼的腓力二世在国都遇刺,当场不治。
刚刚统一的希腊联盟瞬间有支离破碎甚至有反噬的迹象:被征服的底比斯城邦爆发反对马其顿的武装起义,王国内部更是处处烽火,脆弱的联盟愈发风雨飘摇。
作为王国的法定继承人,在母亲和马其顿重臣兼外交家的安提帕特帮助下成为了新国王,年仅20岁。
等待这个年轻王者的是重重的考验。
二、征服波斯
二十岁继承大位,亚历山大有种时不我待的迫切感,当然内忧外患也让他不得不紧张起来。
利用在国都都皮拉的优势,他通过父亲的葬礼与减税的政策赢得了军队和子民的支持,然后处死有继承权的兄弟,从而稳固了在王国的继承优势。
前336年末,亚历山大带领军队采取表面同意议和,却暗度陈仓的策略进入原被腓力二世统治的特萨利,他被承认为特萨利新的世袭统治者。亚历山大之后南下,使得底比斯投降,雅典也再次臣服。马其顿王国国内危机在亚历山大的血腥与铁腕震慑下,迅速平定下来。
解决国内危机后,他开始了自己的复仇之路。
他以参与了对腓力二世刺杀及波斯人曾经蹂躏过希腊圣地,“解放小亚细亚希腊城邦”为口号发起了对波斯的战争!
公元前334年,亚历山大带着由马其顿和其他希腊城邦组成的约30000步兵和5000骑兵越过了希里帕(今达达尼尔海峡)踏上了波斯在亚洲的领土。
公元前333年秋,波斯王大流士三世与亚历山大会战于叙利亚的伊苏斯城郊,这就是著名的伊苏斯战役。亚历山大以三万的兵力以弱胜强击败了波斯的十六万大军,俘虏了大流士三世的母亲、妻儿以及大批财富。
这场战役使得亚历山大横扫叙利亚、巴勒斯坦和埃及,攻下了中东文明古城推罗,占据了半个波斯帝国。
这期间面对大流士三世的求和,他选择了拒绝。
一年半后,他经过休整继续北上向波斯腹地进发,和大流士三世作总的清算。
这一次,波斯人倾全国之兵约4万骑兵、20万步兵、200辆大镰刀战车、15头战象在高加米拉狙击亚历山大,大流士三世的孤注一掷使得战局从一开始就是一场注定你死我亡的战争。
然而,大流士失算了,亚历山大的七千骑兵破阵,四万步军紧逼,波斯大军落荒而逃。
这场会战之后,古老而庞大的波斯帝国一战崩溃,大流士逃出战场。亚历山大乘胜追击,占据了东方最大的城市——巴比伦,并为自己加封号:“巴比伦及世界四方之王”。
三、我的目标只有远方
复仇之路顺利到让亚历山大自己似乎都有点难以置信。
高加米拉战役之后,从巴比伦出发一路狂奔的亚历山大大帝连续攻下苏萨、波斯波利斯与埃克巴塔那三座城市,波斯皇帝大流士三世仓皇逃到了中亚的巴克特里亚,不久被当地的叛乱总督杀死。
亚历山大问讯再次借口以为大流士报仇为名出兵中东——公元前330年,亚历山大击败了大流士的继承人柏萨斯,并将他斩首。至此,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灭亡。
征服了整个波斯,这在希腊世界基本上是本可以返回家园,重新筹划他的新领土。但是他征服的欲望并没有得到满足,亚历山大的野心很大,也许正如他给自己的封号一样,他信心满满的选择了继续东进印度。
穿过大漠、翻过雪山、闯出雨林,数万马其顿大军在凿穿波斯帝国之后,再一次创造了军事的奇迹,他们如天神降临一般进军到印度河以东的海达斯佩斯河,在这里与前来抵抗的印度国王波拉斯狭路相逢,这场战争史称“海达斯佩斯河会战”。即使出动了数以千计的象骑,但是胜利仍然属于亚历山大。
荣耀永远属于亚历山大,仿佛真的神明眷顾,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打败他!
东征印度,他的帝国再一次把这个东方文明收入囊中!
四、王者的末路
到东征印度结束,亚历山大已经建立起一个西起希腊、马其顿,东到印度恒河流域,南临尼罗河第一瀑布,北至药杀水的以巴比伦为首都的庞大帝国。
囊括四大文明古国其三,这般武功绝对前无来者,夸赞其为世界之王恐怕一点也不过分!
不过,在征服印度后,他遇到了一个最大的挑战——士兵厌战,征战十余年,行程万余里,上百次的强渡江河、围城攻坚,让这些远离家乡的军人迫切的希望回到马其顿。
亚历山大不甘心,希望继续向东,然而一场突然的哗变打破了这一切,回家和继续征战的念头让这支军队分裂了,由此竟然出现了一股不小的叛乱。
亚历山大迅速解决了叛乱,却不得不却从军队的意志——回家。
也许,他还计划着下一次的远征,也许他还想让世界之王的封号更加响亮。
一切最终停在了公元前323年。
公元前323年6月初,亚历山大在巴比伦突然因发热而病倒,仅十天就忽然去世,其时还不满33岁。
“把战争带给亚洲,把财富带回希腊”。
他的远征带回的远不止财富,还有希望,还有荣光,这恐怕才是他至今为人铭记的原因吧!
从天子到阶下囚,拥兵五十万被俘——巴比伦之囚哀歌里的明英宗
独夫还是民贼,残暴的面具下,朱元璋似乎还有一副可爱的面孔
勤政17年而国亡,励精图治半辈子却失天下,崇祯缘何救不了自己
喜欢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说说自己的意见,我们一起来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说的不对的也要指出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