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是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人,是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要说,近期热播的影视剧,当属《清平乐》无疑。该剧以仁宗治理下的北宋为背景,刻画出了一个又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向观众展现出中国古代历史上经济文化最繁荣的一段时期。

自播出以来,除了剧中精美的服装道具和小清新的台词外,一些知名的历史人物,也一一登场。今日,笔者就为大家盘点一下六位名垂青史的人物。


一、铁面无私——包拯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若论中国民间知名度最高的古代官吏,包拯可是牢牢占据榜首位置的那个人。其廉洁公正、立朝刚毅,不附权贵,铁面无私的形象与黑面月牙一起深入人心,后世将他奉为神明崇拜,称呼他为“包青天”。


二、东坡居士——苏轼

苏轼,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他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人物,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有着很高的成就。其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在后代文人的心目中,他是一位天才的文学巨匠。毫不夸张地说,就受到后人喜爱的程度而言,苏轼是无与伦比的。

三、六一居士——欧阳修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是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在北宋时期,欧阳修是一位当仁不让的学霸。年幼时家境清寒,父亲死得早,家里的重担全部落在了母亲身上。为了维持生计,母亲只得靠给别人家做一些针线活,以及洗衣服等一些杂活来获得微薄的收入,以供家庭开销。


虽然生活清苦,但好在欧阳修的学业也没有落下,没钱求学,母亲就教他识字;没钱买纸,他就将细沙当纸,芦苇杆做笔。经过十年寒窗苦读,历经多次科举落榜后,终于在天圣八年中榜,位列二甲进士及第,被宋仁宗授予将仕郎一职。

四、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人,是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在宋仁宗时期,他是一名心怀家国的斗士,为了大宋江山的未来,甘愿冒着生命危险,撰写了一篇长达万言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力主变法,但最终还是因为种种原因没有被采纳。


若论治国安邦,王安石有“致君尧舜上”的韬略;若论文学造诣,王安石则有令欧阳修等文学前辈也赞叹不已的成就。在诗词歌赋方面,他的作品如滔滔江河、气势磅礴,给人一种别样的意境。

五、温国公——司马光

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人。他自幼便是出了名的神通,天资聪颖、勤奋好学,流传千年的故事“司马光砸缸”中的主人公便是他。他博学多才,刚正不阿,是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步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就是由他主持编纂的。


但由于其废除了王安石的变法,间接上也导致了大宋王朝失去了通过变法以图国家富强的机会。

六、范文正公——范仲淹

范仲淹,字希文,是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若说影响后世最为深远的语句,范仲淹的那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可称得上当之无愧的千古名句。


正是他的这一句警言,激励着后世多少仁人志士,甘愿为国为民抛头颅、洒热血。他殚精竭虑,鞠躬尽瘁,是北宋仁宗时期真正的国之脊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