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的核潜艇,单壳和双壳已经形成了两个完全不同的流派。美国的现役核潜艇基本都是单壳,而苏俄的核潜艇大部分是双壳,最近才开始探索单壳和单双混合结构。我国潜艇技术是苏联手把手教会的,当然在核潜艇上是自己独立自主摸索的。但是毕竟是在先有常规双壳潜艇的制造经验后,才开始自己试制核潜艇。因此也是长期采用双壳结构。

双壳结构的好处不少,但缺点也很多。双壳核潜艇的储备浮力大,可以把一些次要设备设施放在主耐压壳外面。无形中形成了一种变相的装甲。至于双壳的坏处,自然是比较臃肿,水下噪音大。因此美国海军更喜欢单壳核潜艇。

单壳核潜艇,说到底,等于用一块超厚超宽的特种钢板用巨型折弯机卷成一个圆筒再焊接起来。潜艇的外壳,基本就是耐压壳。由于是一次性卷成,而且支撑肋骨都是这个圆筒的内部。这个钢铁圆筒本身就可以用比较厚的特种钢材,钢板的厚度可以达到或超过12厘米。抗水压能力就很强。

而苏俄双壳结构的核潜艇,耐压壳是内层,支撑肋是在耐压壳的外侧,再外面是潜艇的外壳体和橡胶消音瓦,这样耐压壳外面附属的金属结构的重量就相当的大,若潜艇本身吨位超过万吨,那么整个耐压壳以外的结构就以两三千吨计算。若此时耐压壳再再造的和美式潜艇那样厚,整个潜艇就严重超重了。这就造成双壳核潜艇的耐压壳很难采用10厘米厚度以上的钢板,虽然屈服强度高很多,但是却不敢做的很厚,白白浪费的材质的性能。

双壳核潜艇因为有两层外壳结构,而且两层外壳之间有大量的设备,还有一些电池和液体舱,因此无形中具备了和航母或战列舰一样的“防雷舱”结构。核潜艇的吨位越大,这层防雷舱的厚度就越大。一般万吨级的双壳核潜艇,内外壳之间的“防雷舱”结构厚度在1米以上。到了庞大的台风级核潜艇,这种防雷舱的结构居然厚达2米!几乎和当年的战列舰的防雷舱一样厚了。因此当年的苏联海军认为,这么厚的防雷层,即使被美国的533毫米重型鱼雷或者大型水雷直接命中,皮糙肉厚的台风级也可躲过一劫。当然这都是理论上的计算,实际从来没敢真正试验一下。一旦大当量水下爆炸的炸点距离台风级核潜艇的距离在20米以上,原则上可挨2到3发重型鱼雷的冲击而不沉没。

美式单壳核潜艇,虽然有表面光滑,噪音小的优点,但是一旦遇到鱼雷或者水雷近距离攻击,就只能靠本身的一层十几厘米厚的钢壳硬顶了。一旦这层外壳被爆炸穿透或者被冲击波压瘪,潜艇会当即破裂漏水,没有任何缓和的余地。

现在各国普遍使用的324毫米口径航空和舰载反潜鱼雷,都是采用和反坦克导弹一样的聚能射流穿甲战斗部,几十公斤的高能炸药爆炸后,会形成一股强烈的金属射流,被认为能直接贯穿2米以上厚度的钢甲,对只要一层十几厘米厚外壳钢板的美国核潜艇来说,肯定扛不住,会立即在核潜艇上钻一个十几厘米口径的洞,这段舱室就漏了,若动作快,核潜艇还能紧急上浮,不过可能全艇被对手俘虏。

若单壳艇遇到533毫米鱼雷或大型水雷的攻击,直接命中爆炸,基本没有任何挽回的可能,这些爆炸都可以形成一个十几米半径的水中真空带,强烈爆炸水压和反弹后的水压会把单壳核潜艇大面积压瘪甚至直接炸断龙骨,后果就是当即沉没。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