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拍南水沟村。

4月20日,抵达沂源县南鲁山镇南水沟村时已是午后,这个位于沂源县与临朐县交界处的小山村,正值一天中光线最柔和的时间。和煦阳光下,青石路上的车辙,旧村口的兄弟槐诉说着昔日往事,让前来探访的心境在山水小景中流连忘返。

淄博市遴选村党组织书记、沂源县南鲁山镇南水沟村党支部书记刘国文来自沂源县融媒体中心,20年前曾在悦庄镇葛家庄驻村的他,见证着乡村的今昔对比,也正将新的发展元素带到这个村里来,与刘国文书记在村里转下一圈来,不难看出去年年底刚来村里的这位“遴选书记”,对村里的情况已是十分了解。

青石板路是以前进村的旧路。

村里硬化后的小路。

村里的孩子骑着自行车穿过乡间小路。

青石小路印车辙

南水沟村位于沂源县南鲁山镇政府驻地东北19.5千米。全村262户,756口人。以李,陶,黄姓居多,清康熙年间陶氏祖先迁此建村。据相关史料记载,陶氏人家从临朐陶家洼南山而来,距今已700多年。

陶家先人选择北崖定居,是一个背风向阳的洼掌,距山顶只有几十米的半山腰,神奇的是挖一米多就有水。沂源山区就是这样,有水的地方就有人居住,至今依然有几口井大家在取水吃。

进村的小路如今使用不多,人车通行多走村里进行硬化后的水泥路,但当年的青石旧路依然留存。这条路位于村子的西南,两侧是村里的耕地和民居,经过多年的使用,路中被压出了一道深深的车辙,与来来往往的车轮和脚步相比,石头的硬度不必多言,由此可见岁月留痕已不知多久,也让人感叹一份水滴可穿石的坚韧。

“再向前走走,就是我们村里的兄弟槐,这里也是电影《南征北战》的拍摄地。”刘国文介绍说。解放战争时期,沂蒙山山区有两场闻名的战役:临朐战役和南麻战役,当时的指挥部便是选在了沂源、临朐和淄川三区县交界的玉泉山上,后来为纪念英雄部队浴血奋战,改名为“凤凰山”,站在南水沟村,向西看去,便能望见凤凰山山体。而村里的南横岭,当时也是电影的拍摄地之一。

兄弟槐。

村里的千年古槐。

村民陶富孝在大槐树下介绍树枝断裂时的情况。

石门药谷兄弟槐

青石路尽头不远便是兄弟槐的所在位置,这里也是之前进村的老路口,两株国槐相应而生,如同驻守在村口的两员“大将”。既然叫做“兄弟槐”,自然背后有个传说故事,在兄弟槐下石碑后,便记载着这一内容。

从石碑上的文字可以得知,南水沟村石门药谷在山脚下有一巨型石门,风水大师预测玄机,认定石门里面是一个宝库,如打开石门上的巨型石锁,须有异性兄弟十人从进村口用青石铺路到石门下,这条路会变成一把钥匙,石门才会打开。

颇有时代特色的标语。

村里的小水库。

村里的石碾和古井。

土炉子用来生火做饭。

村里进行环境整治后,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墙上的木棒用来晒玉米。

村民正在用石碾压花生。

村里的石墙。

村居里悬挂的一份荣誉。

村民大棚里培育的地瓜苗。

青石板路上压出的车痕。

大棚白天用阳光大棚采暖,晚上烧点柴禾保温。

嘉庆初年,十个异姓兄弟开始劈山铺路,数月后,有八个兄弟受不了这苦活,悄然离去了,没走的司、张两兄弟继续铺路。当青石路铺到沙岭路段时,繁重的劳动使二人吐血而死。村人为怀念二人的奉献精神,在沙岭立碑一座,栽植上国槐两棵以示纪念。

石门是否打开?里面又有什么宝物?故事的结尾没有答案,只有葱葱郁郁的国槐生长至今,200多年的时间里繁茂的山林植被,又何尝不是今日的一座“金山银山”?

村民陶富孝记录的日记。

村民们修复被台风冲塌的堰墙。

村居上贴着的春联。

村居里挂着的篮子。

古槐大院今安在

“村里还有一处陶家大院,属于比较老的民房了。”

陶家大院是典型的四合院构造,院内的石槽、陶器散落摆放,应该是有段时间无人来打理过了。有意思的一点是,在房屋上插着不少的木杆,据村民介绍说这是用来晒玉米使用。房门前的春联依然颜色鲜艳:“竹报平安”“花开富贵”诉说着乡村间最质朴的美好愿望,门梁上的落门钱,在年前的风风雨雨中却已经褪色破损,如同一份乡愁记忆,在城市化的钢铁水泥中,坚守着着一份亟待留存的回忆。

离开陶家大院,继续向村里年岁最长的一株古槐走去,这也是村里的“立村槐”,伫立700年的槐树一人难以环抱,有一枝粗壮的树干落在地上,这么粗的枝干怎么断的?就在记者一行对这个问题疑惑时,没想到马上有了答案:

槐树东边是村民陶富孝的家,今年68岁的他是个“文字爱好者”,用日记记录下了这株枝干的断裂时间,“2019年7月15日,星期一,昨天晚上下了一场中雨,早晨起来一看,非常震惊,因为千年古树国槐朝西南方向一枝,有两抱多粗的大树枝掉在地上,奇怪的是我连一点声响都没有听到……”

或许是700年的风风雨雨,或许是树枝自重太大,树枝断裂时的一份安静,像极这个掩藏山间的小山村的气质——安宁和田园。

4月19日,沂源县融媒体中心、沂源县农商银行、沂源县榜书协会、沂源县宏仁堂大药店共同走进南水沟村,开展助力“扶贫攻坚,我们在行动”活动,为乡村带来了发展的新活力,乡村振兴的画卷正在这里徐徐展开。

“现在村里正准备建设一处农产品交易市场,这里是沂源和临朐的交界处,前往淄川、博山都很便利,周边还有不少的风景区,先将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起来,再通过项目带动发展,让南水沟的村民们走上致富道路。”谈及未来发展,刘国文信心满满。

千年古村,岁月留痕。探访时,70岁的村民李玉海在地里忙着收获丹参,或许正如他口中的一句话,能讲述出对土地长久以来的感情:“虽然不挣什么钱,家里孩子也都在县城工作,但是种了一辈子地,离不开这里了。”

70岁的村民李玉海在地里收获的丹参。

70岁的村民李玉海(右一)在地里收获的丹参。

地里收获的丹参。

【来源:鲁中晨报】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