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欢》:刘瑜,七次失恋,让他对女留学生得出了结论,贱

一般来说,我喜欢的作者是那种死了很多年的人物,或至少远在天边,明显不在同一个世界的人,他们的作品里面也少有个人化的东西,就事论事,振聋发聩,给人高山仰止之感。而刘瑜让人明显感觉到她是个女人,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学文科的,愤青的,文艺的”女人。

所以在她的文章里既有作为学者的理论高度和客观冷静,如《民主的细节》和一些时评随笔,又有作为一个女人的情感和心思,宁静又传神,如《孤独得像一颗星球》,还有对人内心龌龊的不凡认识和宽容,如《那么,爱呢?》。当然了,她的文章让人喜欢,最重要的是才华。

才华,这种让人羡慕嫉妒恨的东西。正是因为这种东西,不管理论还是情感,她三下五除二就加工成一道文字的美味佳肴,让你品尝以后点头称道,让你共鸣不已。正因了这共鸣,我产生了一厢情愿的熟识感和亲近感,又因这亲近感,我产生了“她像是我一个同学”的错觉……一个女人写文章的优势可能就在这里。

书,的确好看,有严歌苓笔下淡淡的华丽和那股子冷峭的味道,“她们对生活充满了斗志,虽然她们也不知道这斗志来自于信心还是恐惧。窗外是一个叫做纽约的沸腾的城市,而这座城市和它的沸腾,说到底,和她们没有什么关系。”身在异国的刘瑜其实跟所有女人一样,关心的是人、男人、女人之间的那点小破事儿 可是,在哪里,任何人,谁,又不是在想这些小破事儿呢?

小破事儿总是偷偷地泄了人性的密,亮出了人生的底牌。书里有两篇小说,第一篇《孤独得像一个星球》写寻寻觅觅的大龄知识女青年,嗯嗯嗯,个个似钱钟书《围城》里的女人,精明的糊涂的漂亮的丑的,反正都一头栽进寻觅男人的魔怔里,那点小心机都耗在了“他对我有没有意思?”“我该不该主动?”“值不值地在一起呢?”“有没有更好的下一个在远方等待?”之类的问卷上,当然最后落脚地还是凄凉的绝望,做足了功课又怎样?依旧在测试中答了个乱七八糟不及格。

至于第二篇,《那么,爱呢?》,嗯,她的尖诮发挥到极致,简直是在向钱老先生致敬之作。那位在交友网中寻觅漂亮“小花猫”的博士王徽,,貌似猪头心系美女,注定寻觅的道路跌宕起伏,“他来美七年,经历了或长或短的七场恋爱,得到了七种经验,七种教训,有过七次心痛,七个伤疤,这丰富的失恋经验,让他对女留学生得出了一个深邃的研究结论,这个结论也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就是‘贱’”……嗯,这不是方鸿渐灵魂附体又是什么哩?

这个刘瑜,人家名声本来就很大,拥有无数的海外粉丝,经研究,也得出结论,她,喜欢聪明地在距离外打量人和生活,可也并不拒绝沦陷、投入,她说“年少的时候,我觉得孤单是很酷的一件事。长大以后,我觉得孤单是很凄凉的一件事。现在,我觉得孤单不是一件事。它只是“命运的归命运,自己的归自己”这样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 绝望,就意味着自由。”

于是,她提倡,“面对内心招兵买马了,一个人成为一支队伍。一个人就象一支队伍,不气馁,有召唤,爱自由。……人家一个人象一个军,我象一个营,一个连还不行吗? 当然我的队伍没有他们的那么坚定,肯定有逃兵,经常嚷嚷着要休息,但是,我还在招兵买马呢,还前进呢,还边走边唱南泥湾呢。” 她,就是一个有趣的好玩的真正的人嘛,所以,在一些人的推手后面,我也小推一把。呵呵。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