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河东岸,金阜桥头,六纬路沿线十二经路至十四经路一带,这片地界儿藏着那么多故事,只需娓娓道来,便可抖起海河儿女的骄傲荣耀,因为一角土地也满载着天津这座城市的厚度、温度和高度。特别是改革开放四十年间,这里曾站起的那个“大个子”,他傲然独立的绰绰英姿,纵已挥别江湖,却难两两相忘……

(一) 厚度,大个子的故事从“想当初”开始

讲故事,都要从很久很久以前说起——

250余年前,长芦盐商集资,在此地为乾隆帝建造了一座上讲究的行宫,内有亭台楼阁、溪桥山石、鹤鹿禽鱼,围墙二百四十丈,四面遍植垂柳,故命名为——柳墅行宫,乾隆先后八次驻跸于此。直至1801年,一场“汪洋横溢弗百里,洪涛浊浪弥四庐”的特大水灾袭击天津,行宫被摧毁。

清道光年间印行的《津门保甲图说》中的柳墅行宫位置图

1885年洋务运动期间,李鸿章调拨一营兵丁,辟地1000余亩,外修方城,角筑炮台,挖军械库,造演武厅,在此地创办了中国第一所陆军学堂——天津武备学堂。学堂人才辈出,冯国璋、曹锟、段祺瑞等旧中国叱咤风云的人物,均在此秀出他们最初的肌肉……直至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天津,学堂被焚毁。

天津武备学堂旧址

1936—1937年抗日战争前夕,日本兴中公司与国民党天津当局签约成立了天津电业股份有限公司,并在此地开工建厂,安装了日制1.5万千瓦发电机和80吨/时锅炉各两台,取名天津发电所。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改称天津第一热电厂,并先后数次扩建改造,最多时共有一排7个大烟囱,是京津唐电网的主力电厂之一。

1959年,第一热电厂仍使用建厂初期安装的日本产发电机组

1985年,为缓解粉尘污染,一座195米高、底部内径16米的钢筋混凝土大烟囱在此拔地而起。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大烟囱都是天津最鲜明的工业化地理标志建筑之一。直至2011年,第一热电厂关停并转,2014年8月,大烟囱被彻底拆除,耸立在海河畔30年之久,从历史中站起来的“大个子”才在天津版图上彻底消失……

1985年,建设195米高烟囱取代原来的低矮烟囱

2016年3月,“热电厂地块”以41亿元被拍下,未来将打造成集住宅、写字楼、Mall、公园、幼儿园、海河景观、轨道交通、电厂文化遗址为一体的城市运营级项目。今天,那片红砖砌成的热电厂老厂房依然还在“魔性”地刷着存在感,借诸多影视大腕,从海河东岸闪跃到各种银幕荧屏上,散发它作为风貌建筑的独特魅力。

张艺谋电影《归来》里汽车站和电影院的外景地就是老电厂

从柳墅行宫到北洋武备学堂,从热电厂到大烟囱,从工业地标到高端社区,一种“不破不立”的传承和革新文化,已融入海河,在这座城市里,流淌成血脉,深植成基因。如今,那片红砖厂房依旧静静述说着历史和行业的变迁,守望着这座城市的前进足迹。

(二)温度,老电厂可是人们眼中的“香饽饽”

今年79岁的齐大爷,回忆起上世纪60年代初刚进入天津第一热电厂工作,搬进带暖气宿舍楼的情景时,仿佛那暖意飘过半个世纪,一进屋便扑面而来,热情高涨。

在那个年代,进热电厂是几乎每个年轻人都梦寐以求的事。现如今华北地区乃至全国各地很多活跃在第一线的电力人才,都有着曾在天津第一热电厂工作的经历。说起热电厂,老职工们都感到与有荣焉。

1986年,天津第一热电厂铺设热力过河管,为海河两岸单位和居民供暖

“别的不说,光是大冬天能烤暖气,就够有诱惑力的。上世纪60年代哪有集中供暖一说,家家都得拢炉子。而我们热电厂职工宿舍,是天津最早供暖的小区!”热电厂建在海河边上,因为汽轮机昼夜不停,就得用海河水持续冷却循环;也正因为总有热水回流海河,冬天海河上,这一河段就不会结冰上冻。齐大爷回忆道:“我还看见过野生白天鹅来这里戏水。后来,老电厂在上世纪60年代初就把热水利用起来,用管道送入职工宿舍中。咱天津最早的供热小区就是这么来的!那阵儿一到冬天,别人家都捂着盖着,我们家热得要脱掉衣服才能睡着。”到了1986年,天津第一热电厂铺设热力过河管后,电厂周边海河两岸的单位和居民才都能享受到这份难得的供暖了。

尽管时隔多年,齐大爷对热电厂的一砖一木仍记忆犹新:“那时候这周边可没有高楼,热电厂就是河东区这一带最显眼的建筑群。现在这些高楼大厦所在的位置,曾经是我们厂的足球场、篮球场和礼堂,这里还有着专供夜班职工临时休息的职工公寓……”

天津第一热电厂已成为历史,但它留下的远不止是那一片供人怀念的旧址。那些从老热电厂走出去的电力人才,已经如蒲公英的种子一般,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飘散到华北地区乃至全国各地的电力系统中,并且扎根、开花、结果,延续着这份光荣。

(三) 高度,有了大个子,晾衣服不必“打游击”

当然,与丰厚的福利待遇和令人骄傲的历史功绩相伴的,也不都是美好的回忆。待遇好、污染大,这就是老热电厂周边居民对这片红砖建筑群的深刻印象。

“火力发电厂烧煤,1985年之前那20多年,都是七座一组的烟囱,很矮,虽说通常不是所有机组全开,但烟雾还是很浓,完全散不开,再加上运煤车和院子里的大煤堆,所以那会儿,大王庄附近街上房上都是粉尘。父母骑自行车接我上下学时,没蹬上几脚,就是一脸的灰。”如今仍住在十三经路上某小区的李阿姨回忆起小时候的景象时说道,“赶上家里晾晒衣服被褥,大人就会叫我们时不时往烟囱那儿瞟一眼,发现风向不对,立马就要出去收,要不然准白洗了。”其实受污染影响的范围远不止这一亩三分地,当年,煤炭被送到机器里碾碎燃烧时产生的炭末,经常顺着管道被排放到远处,“现在河东万达广场所在的那几条街道,那时都经常会被炭末给铺满。有时,一整条街望过去,都是黑色的。”李阿姨回忆说。

1964年,天津第一热电厂扩建,那时共有一排7个大烟囱

随着城市规划的日益成熟,环境保护问题越来越被重视。历经上世纪80年代的几次改造,天津第一热电厂的污染问题逐渐得到改善。1985年,这座高195米、底部内径16米的钢筋混凝土烟囱开建了,同时厂区得到扩建,还上了电除尘工艺。家住六纬路某小区的孙奶奶回忆说:“1985年大烟囱开始修建的地方,旁边是天津市第三棉纺织厂的仓库,为了便于施工,热电厂买下了那片土地。”那年夏天,大烟囱正式代替了以往的七座低矮烟囱,以前只能聚集在低空的污染物,通过“大个子”的畅快呼吸,送向了更高的上空,被风稀释,吹到更偏远的地方。大烟囱给热电厂周边带来的变化是立竿见影的,孙奶奶说:“起码我们晾衣服、晒被子,不用再跟打游击似的了。”

大烟囱需要定期检修,这时就需要专业工人爬到烟囱上面去。热电厂老职工的家属柯先生回忆起小时候对爬到烟囱上往下看的憧憬:“小时候经常偷偷翻过围墙往电厂里跑,和小伙伴玩捉迷藏。有时看着往上爬的维修工,幻想着自己哪天也能爬到大烟囱上,看看到底能看到多远的地方……”

1985年,大烟囱落成及扩建厂区工程现场

30年多前,对于很多正处于高速建设中的城市来说,烟囱的高度和密度,几乎和高楼大厦的数量一样,是评判一座城市工业化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这座在当时堪称巨人的烟囱,也成了当时天津的制高点和地理标志。多年后,尽管海河之畔也有不少高堂广厦陆续拔地而起,但这座烟囱始终站在这里,组成了天津最初的一抹城市天际线。

(四)道别,力不从心的大个子,该歇歇了

然而,许多年后,随着城区面积的不断扩大,这座大烟囱的弊端和局限性也逐渐凸显。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们这儿还属于天津市区的边缘区域,我还记得小区刚建起来时,周边几乎都是田野,我们大院里还长着一米多高的杂草。”家住河东区十四经路某小区的孙先生这样说道,“但随后几十年,天津市的城市建设飞速发展,特别是随着1986年中环线的通车,天津市的城区面积不断扩大,很多大型居民社区在周边落成,住户也越来越密集,热电厂所在的位置已经成了城市中心区域,它所产生的烟雾,经常会飘到周边居民区去。”当年华北地区的防沙、防尘条件远不如现在,空气质量本就有待改善,而市内工业企业的排污,也加剧了空气污染。

在老电厂东南方向3公里附近,是那座和大烟囱一样于1985年开始设计建造、被天津人亲切称为“蝶桥”的中山门立交桥,周边小区的居民张女士说道:“有了大烟囱后,煤烟味虽然不再像以前那么严重,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里的空气还是不好。特别是风力较弱的日子里,屋外的天空和街道都显得雾蒙蒙的,空气中总飘着粉尘,一天不清理,窗台上就会积一层灰。”

上世纪90年代后期至21世纪初,分散中心城区人口、交通和环境压力的城市规划思路逐渐被贯彻起来,以天津第一热电厂为代表的一批工业企业,面临着城市建设过程中重新规划区位的挑战。同时,随着输送管道网络和基础交通设施的完善,令市区与郊区的联系更加紧密,将部分重点工业单位向城市周边转移,逐渐成为可能。

随着天津东北郊热电厂、军粮城发电厂和大港发电厂逐渐肩负起为天津及周边地区供电的重任,天津第一热电厂也到了退出历史舞台的时候。2011年11月,天津第一热电厂全部关停并转,新建的东北郊热电厂开始发电并向市区供暖。

2014年,拆除中的大烟囱

2014年8月,天津第一热电厂的大烟囱开始拆除。在部分爆破拆除的帮助下,大烟囱轰然倒下,这座陪伴了天津人走过将近三十年光阴的地标式建筑,终于光荣地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

(五)后记

天津第一热电厂的变迁,其实反映的是天津一代人奋斗的历程。至今仍住在热电厂职工小区的贾大爷回忆道:“我的父亲当年是热电厂的八级工,凭借的就是一手焊接技术。当年的汽轮机扇叶经常故障脱落,只有他能焊接回去。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他所在厂房中机器巨大的轰鸣声,那是一种现在的电厂工人不会再接触到的嘈杂。”如今,随着工艺水平的进步,无论是厂房内的工人的劳作环境,还是工厂外居民的生活环境,都已经有了改善。

如今海河两岸的美景

大个子,感谢你的陪伴!你与这座城市里的人一道,为城市现代化和市民生活水平的改善,激情燃烧、付出艰辛。你还像一面镜子、一座石碑,映照着天津改革开放的飞速发展,镌刻着一代代工业人才历经淬炼的华丽绽放。

大个子,感谢你的见证!你的站起和倒下,描述的是我们这座城市对科学、绿色、可持续发展的不断追求,更是千万天津市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我们都记得你,大个子。虽然你与我们道别了,但在你之后,沽水流霞的海河两岸,更多的巨人拔地而起,鳞次栉比的城市天际线,向着蓝天的方向延伸、生长!(津云新闻记者 侯沐伟)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