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经济增速放缓是意味着中国已落入“中等收入陷阱”,还只是一种单纯的增长不连续现象。但是,中国经济的连续高速增长也让一些人产生了“中国是一个经济快速增长的国家”的固定印象,从而对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产生担忧情绪,一些看衰中国的人更借机炒作“中国落入中等收入陷阱”。

(当前中国正从高速增长的制造业等第二产业转向增长相对较慢的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图为国产的智能穿戴设备。新华网 刘丰摄)

从1980年到2011年,中国经济增速几十年如一日保持在10%以上,为世界经济发展作出重大贡献。但是,中国经济的连续高速增长也让一些人产生了“中国是一个经济快速增长的国家”的固定印象,从而对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产生担忧情绪,一些看衰中国的人更借机炒作“中国落入中等收入陷阱”。事实真的如此吗?

所谓中等收入陷阱,事实上只是一个处理大量数据后得出错误结论的典型例证而已。这个概念本身可能就是不成立的。这一概念是兰特·普里切特和劳伦斯·萨默斯对全球125个经济体在1950年至2010年这个时间段的经济表现进行实证研究后提出的。不过他们能得出的最可靠的结论应该仅限于“经济发展本身有增速的不连续性和向均值回归的强烈倾向”。很显然,这种周期性增长不连续现象的统计规律与增长陷阱的长期困境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

中国经济增速放缓是意味着中国已落入“中等收入陷阱”,还只是一种单纯的增长不连续现象?其实,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寻求进军科技前沿的发展中经济体来说,中等收入与高收入之间的差别不过是相对的。尽管周期性的外部干扰,比如去杠杆、全球经济放缓甚至贸易战等,会产生暂时影响,然而若能追赶占据技术高地的发达经济体并推动科技进步,中国终将获得更为长足的发展。这一点,在中国领导人“使中国在2050年之前晋升为一个高收入经济体”的目标阐述中已有所体现。

事实上,同一个经济标准或模式并不能解释所有的增长放缓现象。一个国家的GDP总额是多个部门、多个产业、多种产品的制造活动的总结果。中国各个行业发生的结构性转变可能会造成增长不连续的表象,而这一表象也许只不过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再平衡战略的结果。考虑到中国正从高速增长的制造业等第二产业转向增长相对较慢的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如今中国经济的表现正符合上面的表述。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这种转变是中国再平衡战略的预期结果,增长有所放缓不应引起过于严重的忧虑。

其实,当着眼于一个国家的长期发展前景时,生产率增长要远比GDP增长更加重要。在过去5年里,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发展趋势是令人满意的:年均增长率约为3%,其中第三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尤为强劲。因此,尽管最近总体GDP增长在放缓,但由服务业引领的中国经济再平衡却正在对整体经济的生产率增长产生意义重大的积极影响。

因此,我们可以说:尽管中国经济增长率10%的时代已经结束了,但是当前中国经济正在经历着从量变转向质变的发展,而这才是故事真正的精彩之处。

(参见:《斯蒂芬·罗奇:中国落入中等收入陷阱?不存在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