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打造“产学研投”大联盟,禅城希望提升企业、科研院校、投资机构之间信息交流,激活创新资源推动产业升级。受访者供图

华南生命科学园。南方日报记者 戴嘉信

近日,“三链融合,协同创新,联动发展”2018佛山(禅城)产学研投技术成果对接会(下称“对接会”)举行,多个产学研投项目落地,禅城首批产学研投专家顾问团成立,推动禅城产学研投大联盟加速形成。

禅城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曹洪彬表示,禅城在实施创新驱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战略的过程中,希望借助产学研合作,实现科技成果精准供给。

这场旨在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架起桥梁的对接会背后,是禅城对产业转型升级的焦虑,也反映了佛山大市中心城区对创新要素的渴望。未来禅城还将广泛鼓励“产学研投”活动广泛开展,大力支持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共建产学研联合体,打造具有珠三角特色、富有活力的产学研投创新增长体系。

南方日报记者 梁志毅

措施

搭建科研机构、企业和投资机构三者联络桥梁

“一个占地约200平方米的办公空间里,氧气密度、污染物含量、空气适度等与室内空气环保因素,统统都在佛山市启振环保科技公司提供的产品‘监视’之下,员工的呼吸健康也能得到长效保障。”在对接会上,佛山市启振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廖啟明推介了该公司设计研发的室内环保清洁、空气数据搜集全链条系统。

“启振公司打造了一个室内环保的全产品平台,实现生产用户、智能产品和生产厂家的互联互通,市场前景不错。”有产业投资公司负责人表示。

广东博士俱乐部产业创新发展促进中心的博士成员简奕非则带来了他开发的“送凉风抽烟烟机项目”,项目设计通过在抽油烟机中加入制冷模块,在人做饭的区域形成“冷幕”,让人做饭不再汗流浃背之余也提高了抽油烟机的工作效率。在了解到项目的需求和前景之后,广东聚晨集团知识产权代理部门商务主任吴卫军马上跟简奕非攀谈起来。

一场对接会,在科研机构、企业和投资机构三者之间搭起桥梁,科研成果、产业资金和产业人才等创新要素在对接会上汇聚交融。

对接会的材料简章上,清楚地写着多个项目的简介、推荐单位背景、项目简介和资金需求,有一身科技本领的高端人才,或许在这里能遇到帮助他们把技术变成产品的“伯乐”;缺乏资金的科技项目,也能在对接会上接触到各类投资人。

本次成果对接会除了推动高校、科研机构的创新技术成果与企业对接外,还注重人才的对接,高端人才、禅城双创大赛成果项目等均可现场对接。

如签约项目之一的广东建陶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依托位于禅城的中国建陶小镇,由广东博士俱乐部与创业南方等企业共建。

广东博士俱乐部秘书长赵根文介绍,研究院将依托俱乐部分布在全球的8000多名博士资源,扎根佛山本地陶瓷产业发展和企业需求,有针对性地把高端人才引到禅城,帮助企业进行技术攻关,推动陶瓷产业向智能化、自动化升级。

在这场对接会背后,禅城旨在构建“产学研投”大联盟。联盟在促进产学研投深度合作,创新驱动高技术成果与产业发展对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吸引科技型技术人才,通过科创手段培育高新技术企业。

禅城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曹洪彬表示,禅城大力支持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共建产学研联合体,组建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加强陶瓷、新材料等重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通过完善政策环境,促进科研院校的创新资源无障碍流动,打造具有珠三角特色、富有活力的产学研投创新增长体系,本次对接会就是动作之一。

“如果说企业和科研院所的合作是一对一的各自为战,那么打造产学研投大联盟则是抱团取暖式的合纵连横,推动产业转型跨越式前进。”曹洪彬说。

活动上,禅城首批产学研投专家顾问团宣布成立。首批顾问团成员共有15名,来自企业、高校、科研院校、投资机构等领域,他们将跨界合作推动禅城产学研投深度融合。

意义

促进企业与高新技术“联姻”

一片瓷砖从设计、烧制到打磨上色,最后出厂走进千家万户,生产过程中或多或少会排出污染物。要从技术上让禅城陶瓷生产走向清洁、环保,离不开科研机构和技术开发人员的发明创新。

然而,”酒香也怕巷子深”,企业如何找到合适的科技成果?优秀的技术创新如何在产业实践中得到验证?“产学研投”等创新要素如何进一步聚集裂变,最终成为推动禅城新旧动能转换的有效能量?

一边是硕果累累、期待实践检验的高校院所“智囊”;一边是市场经济中奋力搏击、亟待知识技术护航的企业,产学研投合作,让企业与高新技术“联姻”也是许多禅城企业转型行之有效的办法。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院长郝志峰认为,高校研究成果与市场实际需求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是阻碍产学研顺利合作的重要因素。“打破院所、企业和投资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也正是本次对接会的核心目标。”禅城区委统战部副部长、区工商联党组书记谢启波表示。

产学研合作还是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三个创新主体本着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合作开展技术创新与投资研发,并逐步实现从科研、产品、市场,再反哺科研的良性循环活动。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科技处处长王向东表示,现代科技发展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决定了科技进步必须依靠多方的合作,特别是生产企业、大学高校和科研院所之间的紧密合作。

“就单个技术领域而言,现代科技高精尖程度不断提高;现代技术是复合技术,往往横跨多个学科领域。基础领域的突破有时需要应用领域的协助,而应用开发也需要基础研究领域的进一步深化和指导,各环节之间难以清楚分割。”王向东说。

针对中小企业缺乏科研资金和人才,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技术成果无法落地的发展瓶颈,禅城通过这次对接会打造集产、学、研、政、资五位一体的创新服务平台,以增强民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推动产学研投深度合作,促进技术成果与企业对接,同时招揽科技型技术人才,打造产学研投体系。

建议

政府做“店小二”促成大市场

禅城在实施创新驱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战略的过程中,企业科研实力的提升为禅城企业的转型升级插上了翅膀。

数据显示,2017年,全区共有143家高企获得公示,高企存量达到272家。按照辖区154平方公里的面积计算,禅城平均每平方公里就有1.7家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产业集群逐渐成型。

此外,禅城还探索以多种形式推动产学研融合发展。如科技园区模式打破了学校、科研机构、企业及政府之间的壁垒。位于张槎的佛山华南生命科学园,其中的产学研投平台,使园区中有关大健康的产业元素,和高校共同发展成为一个连续的有机体。

实际上,禅城对产学研以及科技创新的支持一直不止步。根据《佛山市禅城区加快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推进企业研发机构建设行动方案(2015—2020)》,禅城决定从2015年至2020年安排“高新技术企业和企业研发机构扶持资金”,扶持企业扩产增效、智能化改造、设备更新等技改方向。

但由于产学研合作三方在社会职责、价值取向上存在差异甚至冲突,各个机构之间往往需要协调、激励和引导,因而政府部门的介入对产学研合作的转化落地的开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珠海横琴中科零壹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楼海光表示,政府部门具有制度创新的主体优势,在产学研合作中具有协调组织、管理和引导等多重功能,可以推动良好的工作机制和政策环境的形成,打通科研院所与产业界之间的沟通渠道,促进产业界和高级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目标趋向一致,切实提高产学研合作的实际效能。

中山大学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认为,政府在产学研合作中的角色应该是“店小二”,通过提高对科研院所和企业的服务质量进一步促成大市场。

“市场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提升科技创新效率应该成为产学研合作中的主导模式,支持产学研各方建立技术、专利、标准、组织和市场等五位一体的创新联盟,例如在产学研联盟运作中,建立了集成示范,模块推广的市场化模式。每一模块,都通过项目公司来运作,解决了知识产权、经济效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问题。”林江表示。

禅城推动的产学研联盟的合作形式,联盟成员单位结合度高、联盟成员之间互动性强,还具有交易成本低、技术创新能力强的特点。“这种形式能有效促进合作中各要素与资源的综合利用,具备持久的发展潜力,是产学研合作的进一步升级。”林江说。

■聚焦

一所地方高校的产学研融合发展探索

大学是一个国家发展竞争力、城市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佛山,从农业小城蝶变为万亿经济体量的现代制造业名城,大学的支撑作用不言而喻。而作为佛山地区规模最大的高校,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下称“佛科院”)建校60年来,一直致力于探索一条符合地方实际的产教融合发展道路。

以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为契机,佛科院打造“环佛科院创新圈”,形成“一园N院一中心一联盟”科技创新体系,成为佛山高新企业的“孵化器”。

佛科院院长郝志峰表示,佛科院将大力发展应用型学科专业,形成以工科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布局,根植产业、服务产业、引领产业。

平台搭建▶▶创建产业科研融合的示范高校

科研成果要转化为产业成果,象牙塔中的知识需要成为改变产业的具体应用。而在这个过程中地方高校发挥着关键作用。

2016年,广东省半导体照明产业联合创新中心、佛山市照明灯具协会等机构向佛山市政府提出,希望能够与佛科院合作,共同推进佛山新光源产业升级。

此后不久,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就在佛科院成立了首个产业学院——半导体光学工程学院。

企业对佛科院的认可,来源于佛科院近年来不断创新产学研合作的新模式。佛科院教学科研面向产业需求,人才的培养面向企业需求,深耕佛山产业发展专业学科。

本次“三链融合,协同创新,联动发展”2018佛山(禅城)产学研投技术成果对接会上,禅城提出打造的“产学研投”联盟,就是由佛科院与禅城区工商联在去年年初共同签约成立的。其时郝志峰表示,过去佛科院学校和老师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都是一对一的,这次合作是希望连接工商联拥有的企业资源为企业和学校搭建起平台,充分发挥学校的科研优势和企业的市场优势。

依托高水平理工大学建设所积累的科研力量,佛科院还一直推进以科技创新创业为目的,以企业运作为主体,以市场化竞争为导向的综合性区域规划。

响应佛山市“一环创新圈”的战略规划,佛科院提出依托自身科研力量,打造“环佛科院创新圈”。

郝志峰介绍,通过构建环佛科院创新圈,佛山市可以获得持续的创新及科技转化成果,获得持续的产业转型升级的科技引擎,可以汇聚人才,可以汇聚产业,可以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智能制造行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中心提供有力的支撑。

多项科研成果奖项证明了社会各界对佛科院服务地方办学的肯定。佛科院在2015—2017年三年内分别获得“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奖”“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和“校企合作好案例奖”。

企业孵化▶▶让产学研融合成果到市场里接受检验

佛科院自动化学院教授杨兆华在6年前走出象牙塔,创立了佛山市贝瑞尔电气科技有限公司,在他看来,科研人员只有把科技成果转化成为产品,并把产品给市场检验,产学研融合才算是成功。

经过6年发展,杨兆华创办的公司已经成为国内最早研发成功并投入使用的馈网式二次电池化成分容检测设备企业,行业内最专业的二次电池化成分容设备电源系统供应商。

院科研人员走出校园参加各类技术产品的开发在佛科院并非孤例。2017年,佛科院师生参与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共计269家,其中佛山市五区企业为247家,广东省内佛山市外为22家。

其中,根据全国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认定结果,在学校参与培育的科技型企业中,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为114家,其中佛山五区为106家。

目前,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已经形成“一园N院一中心一联盟”科技创新体系,涵盖高新技术产品开发、共建新型研发机构、孵化高新技术企业、高端人才培养等领域,为推动佛科院打造产教融合示范高校,引领地方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其中,“一园”即佛山大学科技园;“N院”代表按照新型研发机构模式打造的N个高端研究院,包括:佛山南洋研究院、佛山中科协同创新研究院、佛山(云浮)氢能产业和新材料发展研究院、华南科技创新战略发展研究院、先进金属材料研究院、佛山岭南文化研究院、佛山文化产业研究院;而“一中心”是全球创新技术应用转化中心;“一联盟”则为佛山产学研创新联盟。

佛科院党委书记曾峥表示,佛科院将继续坚持融合创新,深耕产教融合,凸显科技服务产业的办学特色。加强重大科技成果应用转化和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今后5年力争培育孵化50个重大科技成果并实现产业化,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00个以上、开发高新技术产品100个以上。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