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5年的艰苦开发,原产自我国东部地区的白茶在西部贵州山区扎根,并获得良性发展。引自浙江安吉的白叶一号白茶品种,已经成功地在贵州省安顺市普定县境内种植、加工,规模不断扩大。普定县白茶产业化雏形已初步形成。

近日,本报记者来到贵州省安顺市普定县朵贝镇蹲点采访,探访当地的白茶产业发展情况。

妇女返乡创业带动茶企扎根

白茶原产自浙江省安吉县,因其原料出自比较特殊的白化茶树品种,在早春时节会有极为短暂的白化期,生长出白色嫩茶而得名。

安吉白茶有近千年的发展历史,早在宋代就有记载。1982年,浙江育成“白叶一号”品种。2004年4月,安吉白茶被认定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白叶一号”因具有产季短、产量小、滋味鲜爽的特点,一直是绿茶市场上的高端商品。

普定县位于贵州省西部腹地,素有“黔之腹、滇之喉”之称,多年来由于交通不便,产业发展不畅,当地经济发展始终处于缓慢状况。从20世纪末开始,大量当地劳动力不断外出打工,普定县妇女骆进翠也是其中的一员,她的去向是浙江省安吉县——白茶故乡。

2014年开始,在浙江省安吉县白茶厂打工多年的骆进翠回到家乡朵贝镇,成立了贵州萌春茶业有限责任公司,专门种植白茶。和骆进翠夫妇同一时期,来自浙江、安徽的投资者先后来到普定县种植、加工白茶。贵州普定县亮峰茶叶有限责任公司、贵州御和茶业有限公司、贵州久茗茶业有限公司等茶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目前,普定全县白茶茶园约有6000亩,部分茶园即将进入盛产期;4家白茶企业不断技改扩能已具备一定规模,普定县出产的传统的凤尾形、珠形、毛峰形白茶相继问世,这些产品在全国茶叶交易市场上一直呈供不应求的态势。

良好生态孕育高品质白茶

东部投资商在贵州普定县扎堆发展白茶,引起了业内关注。据普定县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今年年初,贵州省的茶叶评审专家、学者来到普定县,对全县茶企今春生产的白茶做了一次盲评。盲评结果显示,普定县出产的白茶滋味鲜爽、香气好,属于高品质茶叶。贵州省茶科所茶叶审评专家刘晓霞对获得这次审评第一名的贵州久茗茶业有限公司送审的白茶,给出了“汤色嫩绿明亮,香气馥郁较鲜,滋味浓,较鲜爽”的评价。

贵州省茶科所研究员王家伦分析称,普定县茶山大部分为煤山地,是由砂页岩发育而成的黄壤,特别适宜茶树生长。此外,普定县茶山高海拔、多云雾,是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这些适合出产高品质茶叶的自然条件,造就了普定县的白茶氨基酸含量更高,香气浓郁。同时,普定县春季气候持续温凉,夏季高温期来得晚,因此白茶春季发芽时间比浙江地区还早,可以早于原产地开始生产、抢鲜上市。同时,普定白茶采摘期长,停采时间也比浙江地区晚,这意味着普定白茶的亩产比原产地高。

科学种茶推进产业做大做强

回首走过的5年历程,贵州省茶叶工作者、普定县茶企负责人纷纷表示,为了让白茶适应普定山区的生长环境,实现优质、丰产,他们付出了大量心血。亮峰茶叶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罗晓波告诉记者,5年来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其实也是白茶与当地大自然博弈、磨合的过程。

在自然生态好的山区,杂草生长比较茂盛,漫山遍野数千亩白茶园里伴生了不少杂草。令人头疼的是,实施大规模除草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这给茶园管理增加了成本、提高了难度。除草最省力、有效的办法是使用除草剂,但是罗晓波认为,普定县生态良好,品质安全是普定白茶的卖点之一。因此,茶叶生产过程必须坚持确保品质安全的原则,不使用除草剂。

近两年来,亮峰公司按照绿色防控的理念,采取以草控草的办法,在茶园里种植绿肥草,不仅抑制杂草生长,还有助于促进茶树氨基酸合成,次年长出来的白茶原料白化度也更理想。下一步,为应对高原山区的旱季,亮峰公司还计划在茶山上铺建水肥一体化管网设施。虽然这项工作在高原山区开展远比在平原地区实施的难度大很多,但罗晓波认为,技术引领方能让西部地区传统农业跟上现代农业的步伐,进而把普定白茶做大做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