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忘情

1962年对印自卫反击战,从战斗进程看可以用“摧枯拉朽”四个字概括,战果也堪称辉煌。

不仅实现了毛主席战前制订的“一仗打出三十年和平”的目标,而且时至今日,我们还在享受这场边境局部战争的红利。

不过,许多人只看到了战场上我军取得了摧枯拉朽般的胜利,却往往忽视了为了取得这样的胜利,我军指战员克服了多少困难,付出了多大代价。

【对印自卫反击战,54军军长丁盛(左一)与副军长韦统泰(左三)在航堆南山勘察地形】

无论是中印边境东段还是西段,海拔大都在4500米以上。空气中的含氧量只有海平面的一半左右。如果不是那些长期驻扎在西藏,对高原已有所适应的军人,像从喀什紧急调往中印西段边境的新疆军区第4师,从川西入藏的54军130师,指战员们普遍出现了强烈的高原反应。主要表现为头晕,恶心,四肢乏力,心跳过速,呼吸甚急,关节肿胀,失眠等。严重的还容易发生浮肿,血压过高,晕厥、肺炎、肺水肿等并发症。适应期快则一周,慢则半个月。

而中印边境自卫还击战前后仅持续1个月,还分成了两个阶段,

因此除了长期驻藏的藏字

419

部队外,其他新增部队根本就没有适应期,必须一边与高原反应作斗争,一边投入行军、作战。不少指战员们一坐下就昏睡过去、解手时昏倒的事例。甚至有人过河时累得躺倒在河水里昏睡过去,叫都叫不醒。

要行军,是作战,首先就要吃饱饭。

高原地区,水的沸点降至80度左右,当年又没有高压锅,因此部队做出的饭都是夹生饭,煮其他食物也不容易做熟。

在高原反应和夹生饭难以下咽的双重作用下,有的参战分队,

36

个壮小伙,一顿饭居然消灭不了

6

斤米饭。

要知道,那可是困难年代。平时,由于副食和油水减少,指战员们饭量都很惊人。平均每顿饭1两6钱的食物摄入量,无论如何无法支撑起高强度的高原运动消耗量。因此,

动员大家咬紧牙关多吃饭,成了参战部队各级干部鼓动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除了以上这些,青藏高原上昼夜温差极大,10至11月,夜间温度可低至零下30度。寒风吹来,战士们身上的厚实的军大衣顿觉和纸一样薄。

夜间行军时,衣物和武器上都会结冰凌,得经常敲掉以减轻负重

。如果剧烈运动后,身上出了汗。那么,用不了多久,棉裤,袜子便容易和皮肉冻结在一起。遇到这种情况下,只能用捂的办法,靠体温慢慢将冰化开。

当年对印自卫反击,通过穿插迂回,一举斩断印军“铜头锡尾,背紧腹松”的一字长蛇阵。但要从印军认为是“绝无可能”的地方实施穿插,所有的武器、弹药、器材、工具都得靠指战员们肩扛背驮,干粮还只能携带3日份,单兵负重接近了高原地区人体随极限。炮兵分队的指战员们负重更是超乎常人想像,更是辛苦异常。

据参战老兵们回忆,在中印边境实施穿插,体能消耗极大,全靠顽强的意志才能挺下来。每到途中休息,指战员们累得倒头能睡着,要叫醒他们,费劲得多。在跨过那些山间河流、小溪时,指战员们还得在青藏高原10至11月的寒风中,将腰部以下衣物悉数脱光,顶在头上,打着赤脚趟过冰冷刺骨的河水。待到过河后擦干下肢,才能穿上御寒衣物。否则的话,穿着衣裤鞋袜过河,上岸后下身就得直接冻成冰棒,严重的还得截肢,造成不必要的非战斗减员。

所有这些,不仅现在的人难以想像,当年的印军也无从知晓,他们只能从自己近距离接触到的中国士兵的表现中,对中国军队的素质作出判断。

在对印边境自卫还击战中,印军被俘的军衔最高的军官,是达维尔准将。

他在被俘后感叹:“我们印度军人非常勇敢,但是我所见过最勇敢的士兵就是你们守卫泽绕桥头的那个小战士。”

所谓泽绕桥头,其实只是中印边境一条山涧上横放的3根大树干。1962年9月,达维尔准将率领的印军第7旅,曾越界偷袭我军边防巡逻队,并猪八戒倒打一耙,反污蔑我军侵略。从那时起至10月20日我军发起边境自卫反击作战,中印两军边防部队就在此日夜对峙。

那段时间,我驻藏部队已经开始动员,着手准备反击作战诸项事宜。但为了不打草惊蛇,西藏前指只从边防2团2连抽调1个排的兵力派往泽绕桥头,与印军1个营对峙。在泽扰桥头,双方哨兵分立树干两侧,彼此用枪口对准对方,互相怒视。

高原地区,人类的一切活动都较平原更耗体力。更何况像这样崩紧神经,长时间保持一个高度戒备的姿势,时间一长,人是吃不消的。很快,印军方面便从2小时一班岗变成1小时就轮换,接着又将哨兵执勤时间缩短为半小时,并改单人岗为双人岗。即使如此,英军士兵仍然视每星期半小时的对峙岗为畏途。而解放军因为只有1个排兵力,是没有这种轮换条件的,只能咬紧牙关坚守国门,不辱国威、军威。

在为期一个月的对峙期间,印军发现解放军中有个战士执勤次数极为频繁。而且每次对峙时神态均从容自若,从不露怯,给印军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非但如此,有些印军士兵与其对峙后,换下去休息几天再上岗,却赫然发现面对的仍然是他。以至于印军一度产生了错觉,以为对面的解放军只有他一人,而且是个不知疲倦的“超人”。实际上,

这位名为吴元明的班长,是在战友们相继病倒的情况下,强忍着高原反应带来的种种不适,主动为战友们顶岗。

不但两军对峙时让印军为之困惑、钦佩,吴元明在遭遇印军挑衅时亦不犹豫、不手软。9月20日晚,他在站岗时遭遇印军武装挑衅,吴元明反应迅速,将印军扔过界的冒烟手榴弹捡起来给扔了回去。如此勇气,令印军为之胆寒,以至于连躲在后面的达维尔准将也知道了解放军中有这么一位好汉。

【战斗英雄吴元明】

不过,后面的事,达维尔准将就不甚清楚了。在反击战打响后,吴元明班长作战神勇,带伤坚持战斗,曾孤身炸毁印军地堡,荣立了个人一等功。

1963

年,吴元明被国防部授予“战斗英雄”荣誉称号,并受到毛主席的接见。

此后,吴光明从排长、指导员、团政治处副主任,一路升迁到军分区副政委。

让人惊奇的是,在战场上顶天立地、威震印军的战斗英雄吴元明,却是出了名的“妻管严”。估计吴夫人若是上了战场,恐怕更是要剽悍到让印军怀疑人生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