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教育關係着藝術發展,畢業作品預見着藝術未來,2020藝術畢業季即將拉開帷幕,畢業創作進入衝刺階段,最新且最具活力的藝術作品即將呈現,網易藝術非常高興邀請到魯迅美術學院當代藝術系教授、研究生導師王易罡老師接受專訪,透過他的視角看看近來畢業創作表現出的新面貌與新特徵,也聽聽作爲一位藝術教育者與藝術創作者的他,關於當代藝術教育有那些新觀察與新思考?

透過美院教授的視角 看見全新藝術畢業季

魯迅美術學院當代藝術系教授、研究生導師王易罡老師

畢業作品成爲強烈的自我表達

在王易罡看來,今天的學生在藝術創作上呈現出明顯的個人化,更多的是基於自己對生活的理解,個人對情感的訴求等,是自我更強烈的表達。當資訊越來越發達,個人的、私密的空間便越來越少,更容易被曝光也就意味着被更多的人知道、瞭解變成平常之事,所以在學生的藝術世界裏,私生活、個人精神情感也就更容易轉化爲個人日記式的記錄與表達,通過藝術化的方式給更多的觀衆所分享。王易罡同時談到,在受到當代文化影響的背景下,今天的表達方式、材料應用等諸多方面已經非常多元化,傳統中的油畫概念已相對淡化,過去學院中“油老大”的狀況已經基本不存在了,而是作爲整體繪畫系統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區別於油畫這一傳統材料的新材料、新形式被廣泛運用,裝置、影像成爲最受歡迎的表達方式,也因此,作品和觀衆的關係更加親密,立體化的展現,在很大程度上公衆可以直接參與進去,互動性得以加強。

曾經也是魯美學生的王易罡還談到了過去與現在教學的顯著區別,“我們讀書的時候,老師都是對比如說我們一個作品提出了明確的意見,必須按照老師的想法去做。”因爲老師認爲這樣是好的,但是從今天老師的角度看,學習要求則更爲寬泛,“現在的老師還是很尊重學生的,學生自身的思考,學生對於問題的判斷,以及學生得出的結論。”與過去相比,今天的老師更注重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

魯迅美術學院油畫專業畢業創作:

透過美院教授的視角 看見全新藝術畢業季

張家銘《INFJ 的意識顯像》布面油畫,120cmX180cmx3,2020年,指導教師:張志堅 何傑 李文超

透過美院教授的視角 看見全新藝術畢業季

汪赫然《鏡》布面油畫,140cmX180cm,2020年, 指導教師:張志堅 何傑 李文超

透過美院教授的視角 看見全新藝術畢業季

孫帝坤《客從何來》布面油畫,150x250cm,2018年,指導教師:牟達器

透過美院教授的視角 看見全新藝術畢業季

王新《無限•維度-系列No.1》,布面油畫,200×150cm,2020年,指導教師:牟達器

透過當代藝術教育看見當代藝術內核

談及藝術教育現狀,王易罡坦言,今天我們看到的,世界各地美術院校的教育方式、教學大綱、課程設置等,幾乎都是在延續包豪斯教育理念,所不同的變化是有更多科技內容的融入,但其基本模式並沒有改變。同時王易罡也談到,科技屬於工具與方法,科技進步帶來表達方式的便捷,或者完全不同全新表達方式,過去用筆畫畫,現在用電腦畫畫,但最終解決問題的還是藝術家自己。具體到繪畫藝術教學,王易罡更看重對於繪畫本質問題的探討,包括空間、結構、明暗、色彩等基本規律,他認爲這些知識可以分解性的融進整個藝術基礎教育,而非依然僅僅是停留在寫實能力訓練的層面。

對於身在當代藝術系的一名老師,王易罡認爲當代藝術只是一個名稱,這一系統旨在區別於傳統藝術,關於當代藝術更爲關鍵的是和當下事實發生關係、和今天的生活方式產生直接關聯,同時也是基於一種國際化的語境與國際化的表達方式,“藝術家表達的東西、關注的問題,能參與到大的國際運行中去,參與大的交流循環,能被融進大的國際的文化體系,我覺得這是很重要的。”關於當代藝術的教學與創作王易罡表示,今天的藝術沒有不當代的,因爲我們不能說油畫不當代,或者雕塑不當代,當代藝術的關鍵在於要從學院教學理念和個人創作觀念的根本性上去做,這是當代藝術的意義所在,也是藝術發展的未來所在。

魯迅美術學院當代藝術專業畢業創作:

透過美院教授的視角 看見全新藝術畢業季透過美院教授的視角 看見全新藝術畢業季

周麗娜 《眼裏一片海,我卻不肯藍》 2’25”/ Video/HD/Sound/2019,指導老師:張丹

透過美院教授的視角 看見全新藝術畢業季

張立旭 《十》 現成品裝置,尺寸可變,指導教師:張丹

透過美院教授的視角 看見全新藝術畢業季

王潤洲《鏡面普拉斯》 交互裝置,作品尺寸:120*120,指導教師:許毅博

透過美院教授的視角 看見全新藝術畢業季

譚嘯《鏈接》 裝置,尺寸可變,指導教師:張丹

線上畢業季展覽你會期待嗎?

因爲新冠肺炎疫情的原因,魯迅美術學院現在依然是線上教學,這一屆的藝術畢業生也很有可能會舉辦線上展覽,但在王易罡看來,藝術更看重的還是現場性,從實體到虛擬的扁平化,會在很大程度上消解藝術本身所具有的質感,屏幕上的觀看現場特有的空間、聲音、氣氛不復存在,這也影響了藝術欣賞的完整性。與此同時,在消極之外,亦有積極一面,那就是線上可以不受空間、時間侷限,“相對於美術館的限制,線上可以看到更多的作品,可能全部4年或者6年的作品都可以在線上看到,觀衆花一個小時或者半個小時就可以看完,所以這也算是優勢。”王易罡談到,另外線上的優勢還在於,在指導學生畢業創作的過程中,老師可以悉數看到學生的全部草圖,乃至從創作環境看到生活環境,以及生存狀態。我們能想象得到最好的狀態可能是線上與線下的結合,優勢互補,將藝術的價值最大化呈現。

“我覺得首先要活下去,你活不下去就什麼都做不了。”

經歷畢業季,學生從學校走向社會,無論本科還是研究生,都面臨關於明天的選擇,成爲藝術家,從事藝術相關工作,致力從事藝術但因爲種種情況暫時從事其他工作,從藝術行業轉入其他和藝術沒關的行業……對於他們您有哪些叮囑與祝福的話語?“我覺得首先要活下去,你活不下去就什麼都做不了。”王易罡的回答出乎意料的直接,但又如此具有指導意義。他希望所有同學積極面對現實,在他看來教育的首要目的是去塑造的一個相對健康的人,而不是一個可以畫的多好的藝術家,一個處於學習階段的藝術青年,是不可能做的太好,而藝術卻是一輩子的事兒,即使經過一輩子的努力,可能會成爲藝術家,也可能成不了,他認爲現在有很多學生去轉行做教師、做設計,或者自己開公司……這都是好事,都是在積極的面對生活,王易罡直言“當做藝術養活不了自己的時候就必須得幹別的。”

我們如何看待藝術的重要性?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回答,對於王易罡而言,“藝術還是應該給人類帶來精神上的滿足,最大限度地給人類提供的視覺精神。”而對於即將畢業的學生而言,畢業作品正是他們最好的回答,我們期待線下,但也不拒絕線上,既然是關於藝術的答案就一定會有不一樣的精彩。

王易罡老師近期作品:

透過美院教授的視角 看見全新藝術畢業季

王易罡抽象作品.2020.28號 尺寸:100x120cm

透過美院教授的視角 看見全新藝術畢業季

王易罡抽象作品.2020.30號 尺寸:120x100cm

透過美院教授的視角 看見全新藝術畢業季

王易罡抽象作品.2020.31號 尺寸:130x170cm

透過美院教授的視角 看見全新藝術畢業季

王易罡抽象作品.2020.32號 尺寸:100x100cm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