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中国历史上的朝代,唐朝应该是被世人最多的一个朝代了吧。而说到唐朝,人们脑海里就会浮现最经典的《唐诗三百首》,唐朝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出现了许多有名的诗人作家,孙琴安就曾在《唐诗选本六百种提要·自序》中说到:“唐诗选本经大量散佚,至今尚存三百余种。当中最流行而家传户晓的,要算《唐诗三百首》。”在《唐诗三百首》中诗歌的分类多种多样,其中杜甫的诗歌数量有38首,是收录最多的诗人,此外 是29首的王维和27首的李白、22首的李商隐。

而在名师辈出的唐朝,文人雅士对于美酒的追求程度丝毫不逊色于现代社会的我们爱酒人士。众所周知唐朝是一个国风十分开放和繁荣的国家,不仅仅只体现于诗歌方面,在茶文化和酒文化亦是如此。唐朝在建国初期的时候,饮酒的风气便渐渐开始流行,发展到盛唐时期的时候便已经成为了一种必不可少的风俗人情。

于是乎我们的诗仙李白就曾在饮酒过后提笔写下许许多多种脍炙人口的诗句,例如《将进酒》、《月下独酌》等等流传千古的诗歌,于是乎后世也称之为“酒仙”。除此之外和李白并称为“李杜”的杜甫也曾写下《饮中八仙歌》这一首为众人所熟知的诗句,相比较李白的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杜甫的等风格则更偏向写实。在李白在《将进酒》中,借酒消愁写下了“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来抒发内心自信、孤傲的性格,以及自己豪迈洒脱的情怀。

其中就出现了“樽”这个字,后世很多人会以为樽是那时候喝酒的工具,实则不然,唐朝人民对于饮酒的方式也是非常讲究的。那时的人们不像现代社会一样,把酒倒在杯子里就直接喝,而是通常都会把酒倒在樽这个酒具里。樽这个酒具不仅比我们平时用到的酒杯大很多,而且中间还有地方可以点火,以达到温酒的目的。而在商周时期人们就都是用酒樽的方式饮酒,在饮酒之前还要点上一把火来温酒,但是也并不是抱着酒樽喝,而是用“杓”也就是我们现代生活中的勺子来舀酒喝。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古人的创新和改进,慢慢的就有了酒壶的出现,但是那时候的人们称之为“注子”。随着唐朝人民对于饮酒的喜爱不断加深,于是就从而衍生出了各种各样既实用方便又具有观赏性和收藏性的酒杯。在1970年10月的陕西省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就出土了一件唐代的玉器——镶金兽首玛瑙杯。镶金兽首玛瑙杯的杯长15.6厘米,口径有5.9厘米。镶金兽首玛瑙杯形状十分的奇特:上口近似圆形,下部却为兽首形,兽的双角成为了杯的杯柄,兽首的嘴、眼、耳、鼻刻画得栩栩如生。整体形状也是十分像现代生活中,瑜伽里的;拉伸动作。

镶金兽首玛瑙杯的设计灵感就是取自于公元前15世纪希腊人的兽首角状杯,人们也称之为“来通杯”,来通杯在西方可是圣物,被西方人民所敬仰。那么为什么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出现这么一个极具西方特色的酒杯呢?当时唐朝的首都长安,属于一个容纳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城市,所以同时也吸纳了来自四海八方的文化,而镶金兽首玛瑙杯便是当时唐朝的文化与西方文化碰撞结合而得的产物。镶金兽首玛瑙杯也是至今为止所出土的唐代唯一一件俏色玉雕,也是唐代玉器制作技艺最精湛的一件,成为了陕西历史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除镶金兽首玛瑙杯之外,还有水晶八曲长杯。放眼现代,水晶也是非常名贵的材质,更别提用水晶做的长杯了。水晶八曲长杯也现存于陕西博物馆中,通高2.9厘米、口径长9.5宽5.5厘米,最特别的一点是它的杯壁只有半毫米厚,整体的造型在造型上有着伊朗萨珊风格,但是鉴于当时的萨珊并没有用水晶、玉石等材料制作长杯的习惯,于是专家就认为出土的这件水晶八曲长杯很有可能是当时来到长安的萨珊工匠制作的,或是唐朝的工匠照着仿制的。而无论是哪一种制作方式,都体现着当时唐朝对于外来文化的包容和创新。

最后出土的还有一种酒杯,也让人叹为观止,它的名字是掐丝团花纹金杯。顾名思义这个酒杯就是用黄金做的,可谓是十分的名贵和奢侈。在技艺上掐丝团花纹金杯的口沿微微朝外延展,杯腹十分深,同时杯底也比杯口小上许多此外杯口和杯底上下都有一朵祥云。掐丝团花纹金杯出土的时候本来镶嵌在其杯身上的珠宝已经脱落,可想而知如果出土的是一只完整的酒杯,该有多美的金贵和华丽。其中掐丝的制作工艺也是结合了西方的特色:先将金子打成薄片,在将其切割成细细的金丝后盘成花的形状,最后黏在同样是金子做的酒杯。按照掐丝团花纹金杯的金贵程度,在当时能用得起的也是非富即贵,要不就是皇室贵族要么就是豪门大家,所以它也成为了权力和财富的象征。

​由此可见,当时唐朝的文化已经丰富多样,既融合了西方的文化,也有人民自身的创新。所以当时的唐朝文化是多元的,而这种多元不仅仅只是体现在文中所讲述的酒杯中,其中还有很多的奥妙值得我们去探索和研究。唐朝的酒杯也代表了当时金银器的制作和装饰技术的先进和精巧,让我们在观赏这些酒杯的同时,深深为我们的中国传统文化而触动和自豪。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