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杨育才率尖刀班仅用14分钟就消灭了南朝军首都师团部,共俘16人,其中军官8人,打死打伤54人,击毁汽车40辆,缴获若干的枪支、弹药、电台和这面“白虎团”旗,尖刀班无一伤亡。杨育才和韩淡年、包月禄属第三小组,冲向“白虎团”部作战室。

英雄不会被忘记,主席看英雄戏,问:此人何在?英雄由此重焕光彩

英雄不会被忘记,主席看英雄戏,问:此人何在?英雄由此重焕光彩

话说,京剧表演艺术家裘盛戎的“手把徒弟”方荣翔原是北京人,1940年出师后,在北京、天津、哈尔滨、长春、沈阳、保定、石家庄等地巡回演出。1944年初,方荣翔与张鑫奎先生之女张玉荣在东北结为伉俪,定居四平。1947年10月,因生活没有着落,被迫在四平参加了国民党七十一军八十八师京剧队任演员。但仅过一年,四平解放,方荣翔光荣参加了东北人民解放军第七纵队京剧团任演员。

1951年10月,方荣翔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总政治部京剧团任演员,随军开赴朝鲜,在朝时间长达七年之久。

比方荣翔早几个月入朝的大散文家魏巍写有一篇非常著名的报告文学——《谁是最可爱的人》,该文最先于1951年4月11日在《人民日报》刊登,后入选中学语文课本。

魏巍在文中写:“在朝鲜的每一天,我都被一些东西感动着;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纵奔流着;我想把一切东西都告诉给我祖国的朋友们。但我最急于告诉你们的,是我思想感情的一段重要经历……”

魏巍写的,是每一个入朝文艺工作者都会经历到的心路历程。

在朝鲜战场上,方荣翔也天天都被战士们的事迹所感动。

这些事迹,经常会让方荣翔产生强烈的创作冲动。

这里要说的,是他的不朽杰作——京剧《奇袭白虎团》。

那是1953年9月,方荣翔在为志愿军战士演出的间隙,在一份《战地简报》上看到一篇介绍我尖刀班深入敌后智歼李伪军白虎团的事迹,看后热血沸腾,心潮澎湃,夜不能寐,决定将这一事迹搬上京剧舞台。

在战地上,他与剧团的李师斌、李贵华、殷宝忠经过排演、磋磨,由孙秋潮执笔,很快捣鼓出一台70分钟的京剧《奇袭白虎团》。

该剧讲的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某部侦察排排长严伟才率领尖刀班,在朝鲜人民军派来的联络员韩大年和金大勇协助下,带领副排长张顺和、战士吕佩禄、鲍玉禄、胡书斌等,化装成美、李伪军,插入敌人心脏,活捉了白虎团团长白昌谱及美国顾问,捣毁了“白虎团”团部的精彩故事。

该剧一经上演,立即得到了志愿军战士的喝彩和欢呼。

1959年,志愿军京剧团回国后,原班人马转业,与山东省京剧团合并。

1963年10月,为了参加全国现代戏观摩大会,山东省京剧团专门组织了一个创作班子,对《奇袭白虎团》进行重新加工。

加工的新剧《奇袭白虎团》更加紧扣人心、引人入胜。

英雄不会被忘记,主席看英雄戏,问:此人何在?英雄由此重焕光彩

主席在北戴河第一次观看,对剧中英雄人物赞赏不已,知道“侦察排排长严伟才”是有艺术原型的,就问:“这人还在不在,任什么职务?”

得到的回答却是:“不大清楚。”

主席很不高兴。

演出之后,有关领导赶紧核查“侦察排排长严伟才”的艺术原型。原来他是68军203师的侦察排副排长杨育才,于是责成济南军区了解杨育才的近况。

68军203师当时驻军徐州。

尽管“严伟才”之名已传遍大江南北,但杨育才还只是师侦察连的副连长,比十年之前朝鲜战场上的侦察排副排长升迁了点。

军区首长找来的时候,已年近40岁的杨育才正带领着比他小了20来岁的战士们在沛县微山湖畔生产基地训练,还冒着初冬的严寒,亲身示范,在刺骨的湖水中苦练武装泅渡。

首长向杨育才求证当年“奇袭白虎团”的经过。

杨育才稍稍愣了愣神。

老实说,“奇袭白虎团”虽是杨育才人生中最惊险、最精彩的一小段,却绝不是唯一,在漫长的战斗生涯中,他经历过的险情不知凡几。

很快,他记忆里的大门被打开,时光一下就回到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

英雄不会被忘记,主席看英雄戏,问:此人何在?英雄由此重焕光彩

1951年6月30日,经过中国人民志愿军五次大规模战役的沉重打击和迫于国内的反战压力,美国总统杜鲁门指使“联合国军”总司令李奇微通过新闻界向中朝军队发出了要求停战和谈的声明。

1951年7月1日,志司和朝首相回复了李奇微的声明,建议双方于7月10日至15日在三八线的开城地区举行和谈。

从此,朝鲜战争结束了大规模的运动战时期,双方在三八线上边打边谈,延续了两年之久。1953年6月8日,双方总算达成了“关于战俘遣返问题的协定”,向和平迈进了关键的一步。

但不甘心失败的南韩李承晚集团却于6月18日狂妄叫嚣“单独干”和“北进”,扣压了朝鲜人民军2.7万名战俘,企图破坏停战和谈。

针对这一情况,志司决定狠击正面之敌,配合停战谈判,促进和平早日实现,下达了在1953年7月13日发动金城反击战的作战命令。

金城守敌是李承晚的王牌师首都师。

首都师属南韩四个王牌师之一,其前身为是首都警备司令部,清一色的美式装备,在朝鲜战争初期战功显著。50年9月曾率先跨过三八线突进北方,同年11月单刀直入占领清津港,被美军第八集团军司令范弗里特命名为“大韩民国第一荣誉师”。

志愿军首先把歼灭目标锁定为这个师的第一团白虎团。

该团配有机甲团的1个营、4个炮兵营和大量的纵深炮兵和航空兵支援。

为了炫耀武力,该团的武器装备和旗帜上都印着血口獠牙的白虎头,故名“白虎团”。

歼灭白虎团的由志愿军68军203师609团2营完成。

营研究出的作战方案是:5连担任全营的第一尖刀连,插入敌后断敌退路;4连为营的第二尖刀连,直插二青洞,消灭“白虎团”团部和炮兵群;6连为营的预备队,在营指挥所后跟进,随时准备支援4、5连作战。

显然易见,直插敌人心脏的第二尖刀连任务最为艰巨,非有虎胆英雄不能完成。

为此,志愿军607团政委苏克亲到营地和2营营长石广志一起挑选人选。

最终定下由侦察排副排长杨育才担任化袭班指挥员。

队员有:赵顺合、李志、李培禄、张连玉、包月禄、王桂生、舒德春、黄周玉、周发世、侯士斌。

英雄不会被忘记,主席看英雄戏,问:此人何在?英雄由此重焕光彩

另外又在团政治处和二营营部挑选了两个朝鲜族青年战士韩淡年和金大柱作为联络员。

整个袭击队共13人。

尽管时间已经过去十年,杨育才屈指细数当年共闯龙潭虎穴的战友,每一个战友的名字仍然清清楚楚,无一遗漏。

金城反击战全线发起攻击的时间定于1953年7月13日夜。

这天黄昏,杨育才等13人在山炮营的坑道里整装待发。

杨育才说:“我们每人配苏式自动步枪一支,子弹500发,手榴弹12颗。还配有手枪、卡宾枪、美式半自动步枪、绳子、匕首、手电筒、指北针、炸药包、反坦克手雷、爆破筒。”

杨育才回忆起当晚行动的武器配置,声音平缓、条理清晰,如数家珍,恍若如昨。

在着装上,杨育才化装成美军顾问,联络员韩淡年化装成小队长,其他人都戴李伪军钢盔,穿美军衣服,另披一件雨衣。

当晚,风雨交加,志愿军对敌方发起炮击。

大概是凌晨两点左右,第三次炮击开始,空中闪出一道道金光。

杨育才一挥手,喊道:“出发!一个紧跟一个!”

大家沿着事先制订好的穿插路线,进入了敌人的第一道防线。

英雄不会被忘记,主席看英雄戏,问:此人何在?英雄由此重焕光彩

赵顺合在前头开路,突然,他一个趔趄,虽没摔倒,却蹲了下去,低声喊道:“地雷!我踏着地雷啦!”

出师不利?

杨育才身上的血似乎凝固,赶紧小跑过去,嘴里轻声叮嘱道:“用脚踩住,不要松开!”

到了赵顺合跟前,杨育才也蹲了下去,小心翼翼地把地雷两边的土扒开,还好,是一颗美式反坦克地雷。

这种地雷,没有90公斤以上的压力是不会爆炸的。

杨育才先轻舒了口气,回头命令大家都趴下,然后对赵顺合说:“先卧倒,再迅速抽出那只脚,不能大意!”

安全地离开了那个反坦克地雷后,杨育才多了个心眼,为了避开雷区,提高行军速度,他让大家顺着水沟跑步前进——因为,敌人不大可能把地雷埋在水里。

即使这样,炮弹在附近爆炸,子弹在旁边飞过,他们还是不得不常常卧倒在泥水里。

每次从卧倒中爬坡,杨育才都得低声催促:“快!快!”

大家翻过豁口,踏上公路,箭也似的顺着公路向山下跑去。

越来越深入敌人的腹地,则敌人的岗哨也越来越密。

要通过这些岗哨,就必须逮住一个敌人,查出口令。

杨育才这么想着,等到了下一个路口,他趁着前方悬起的照明弹,回头看了一下队伍——大家在雨中奔跑,汗水、雨水混在一起,像极了一个个落汤鸡。

一路上,杨育才都会趁着照明弹闪起,就回头检查一下队伍,看一下是否有人掉队。这次,他发现,人数不但没少,还多了一个!

杨育才心中一乐,想,嗬,才想着抓一个俘虏来套出口令,就有人主动来当俘虏了。

他稍稍停了下脚步,等着会朝鲜语的联络员韩淡年靠近了,就附在他耳边如此如此、这般这般地交待了一番。

韩淡年依计而行,故意蹲下整理鞋带,等那个多出的家伙走近,猛地一个锁喉,将他拿下。

经过审问,原来这是敌人的一个脓包蛋,被我军强大的炮火吓住,躲在沟边的草丛里;当杨育才他们在公路上跑过时,他以为是自己的队伍吃败仗撤回了,就傻不拉叽地跟着地往南跑。

脓包蛋经不住吓,三下两下就吐露出了出敌人的口令和白虎团团部的情况。

杨育才把俘虏捆绑丢草丛里,继续前行,凭借着套来的口令通过了敌人的重重岗哨。

越过勇进大桥,杨育才掏出地图,拧开手电看了看,兴奋地说,“同志们,加把劲,离目标只有二三里路了。”

可是,意外的情况发生了,对面驶来了一长串的汽车。

“不好!”杨育才发出命令,大家马上从公路上消失,埋伏在草丛里。

满载着敌人和弹药的汽车,一辆接一辆的从他们身边驶过,向北开去。

大概过去了30多辆汽车后,北面突然传来一阵猛烈的爆炸声。

显然,是后续部队同敌人这支车队交上火了。

前面的汽车停下了,后面的汽车也纷纷停下,整条公路被堵得水泄不通。

车上的敌人哇哇乱叫着,从车上跳下了来。

韩淡年听了敌人的怪叫,向杨育才报告:“敌人这是要在这里集合。”

“时间紧迫,我们不能在这里等!”杨育才当机立断地说:“我们两个人打一辆车!趁着混乱之机,迅速冲过公路!集合地点是路那边的白杨树。”

他把手枪一举,大家着随着他的枪声,一齐开火,乓乓乒乒一阵扫射,又兼手榴弹一通狂炸,毫无防备的敌人被打得鬼哭狼嚎,四处逃窜。

英雄不会被忘记,主席看英雄戏,问:此人何在?英雄由此重焕光彩

大家迅捷地冲过公路向前突进。

杨育才估计,刚才这阵交火,敌团部一定会被惊动。

果然,当他们拐进沟里时,发觉敌人正企图逃跑。

杨育才迅速把侦察员分成四个组:第一组歼灭敌人警卫排,保障其他组的袭击;第二组歼敌炮兵指挥部;第三组负责打“白虎团”部作战室;第四组负责歼灭混乱之敌,炸毁汽车,并支援第二三组战斗。

约定以袭击警卫排的第一小组先开枪为号,各处一齐开火,将敌人一网打尽。

杨育才和韩淡年、包月禄属第三小组,冲向“白虎团”部作战室。

作战室内灯光通明。

三人悄无声息地潜伏到墙边,杨育才从窗口向里望去,只见一名敌军官正气急败坏地通电话,还有几名军官神情紧张地围坐在桌旁。

杨育才默记里面的陈列摆设和各处方位,当袭击警卫排的枪声响起,他大喊一声:“打!”

身后的包月禄眼疾手快,将两枚早已准备好的手榴弹对准窗口投进。

“轰轰”两声巨响过后,屋里的电灯熄灭了,屋里屋外浓烟弥漫。

敌团部突如其来遭遇到这种情况,目瞪口呆。

杨育才领着韩淡年、包月禄,趁着烟雾,犹如天兵神降,冲了进去,用机枪猛烈扫射,敌机甲团团长当场毙命,余众四处逃窜。

韩淡年用朝鲜语大喊:“缴枪不杀!”

敌众正如无头苍蝇一样,听了韩淡年的叫喊,大喜过望,纷纷抛枪投降。

战斗结束,杨育才拧亮手电筒,往屋里一照,只见室内黑压压地蹲满了俘虏。

战士包月禄瞧了一眼墙角的铁架上的“老虎旗”,轻蔑地说:“什么‘白虎团’,分明是只纸老虎嘛”。嘴里说着,伸手把旗扯下,将之缚在腰上,说:“这是个证据,免得李承晚那老小子再赖账!”

英雄不会被忘记,主席看英雄戏,问:此人何在?英雄由此重焕光彩

杨育才率尖刀班仅用14分钟就消灭了南朝军首都师团部,共俘16人,其中军官8人,打死打伤54人,击毁汽车40辆,缴获若干的枪支、弹药、电台和这面“白虎团”旗,尖刀班无一伤亡。

杨育才心满意足,对大家说:“咱们的任务完成了,听我的,立即撤退,大家都跟上,谁也不许掉队……”

撤回到原居住地607团团部附近的防空洞时,天还不亮,十三名勇士均已疲惫不堪,也不管浑身上下已经湿透,躺下就睡着了。

战后论功,杨育才指挥得当,荣立特等功;赵顺合等十二人均荣立一等功。

英雄不会被忘记,主席看英雄戏,问:此人何在?英雄由此重焕光彩

1955年志愿军回国,杨育才提升排长,10月份被授少尉军衔,但因为在政审关被卡,于是,正连上尉的肩牌一扛就是八年。

杨育才在政审上为何被卡呢?

杨育才是陕西省沔县杨家山人,解放战争中,被国民党拉壮丁,有过在阎锡山部队当传令兵的经历。

因为这段不堪的经历,杨育才成了被“严格控制使用”的人群,迟迟不能提升。1965年这年,杨育才认为自己年龄太大了,还有过做转业分配的打算。

英雄不应该被忘记。

经过军区首长的探访,杨育才的才能得到了发掘,职位从连长、副营长、营长、副团长、师副参谋长一路攀升。

八十年代初,杨育才任济南军区某师副师长。1983年离休,1999年5月病逝。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