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近端午的午后,徐金荣老人点燃指间的香烟,慢慢吸完,然后熟练带上手套,开始仔细地为船桨描上最后的花纹。“这样的船桨,一天快的嘛,可以做3-4根。”这样的午后,他已经度过了55载。

“我16岁开始做龙舟,今年已经71了。”像他这样的手艺人,真的是屈指可数。现在杭州市面上的龙舟,基本都出自徐老之手。“这龙舟做起来很辛苦,现在又不怎么赚钱,没人做了,吃不了苦。”

其实做龙舟对徐老来说,并不带有什么传奇色彩。做龙舟的开始,不过仅仅为了生活。“当时生活困难,做龙舟可以拿到2.3的工资,交生产队1.6,我还可以留7毛。”

这样的工资在当时来说,可以称上“小康”水平了。因此,尽管这份工作很苦,但是他还是做下来了。“现在嘛,也就是做着,实在做不动就不做了。”老人话不多,但他会在我抛出疑问后,仔细地回答,答案很简练。是的,一个拥有精湛手艺的人,是不需要靠言语去加以修饰。

“一般是2-3个人做一艘船,大概20多天就可以做好了。最难的点在于把整船拼起来,没拼好,(船)在水里就会散架。”

令人印象最深刻,工艺最为复杂的满天装,也是出自徐老之手,“4个人一起做,大概做了两个月”,一转眼,10年的光景过去了。

龙舟的材料一般是杉木,有人订船,徐老就要亲自去老余杭的木材厂采购。“现在更快了,木头来就已经用机器切成船型,以前都靠自己磨出来。”

当提及徐老到目前为止,有没有一艘让他十分满意的船,徐老笑着说,那没有。船的好坏其实都差不多,最重要的是人,“以前出门都要划船到古荡才有车坐,现在都通路了,年轻人都不会划船了。”

“在过去,只有本村的男丁可以划船,划到西溪讨采头,然后回村吃龙舟酒,只有划龙舟的人可以吃。”他说:“现在没那规矩了,端午就是大家一起吃饭。”

虽然很多人都不住在村子里了,但端午这天必定回来。这是骆家庄一个约定俗成的规矩。前些年不放假,骆家庄人甚至请假翘班,都要在这天回到村子里。

干了这么多年,徐老从没有过要放弃龙舟。开始是为了糊口,老了,就是为一辈子事业执着。可以说是兴趣了吧。“有一年还被邀请去香港划龙舟!”徐老眼中闪烁着骄傲。

“老了,现在是越来越吃不消了,干不动就不干了。”

“这活太累了,又不赚钱,没有人会跟着干的。”

徐老低下头,继续为船桨描花纹,没记错的话,这是第三把。没有停过手,大概是他放不下吧。

长按二维码

发现你不知道的浙江故事

◆《搜见》是新浪浙江运营中心策划打造的原创人文纪实图片栏目,以多元化的视觉表达记录时代体温。

◆图片:@陆_ckd

◆采写:Demon

◆投稿:[email protected]

◆声明:图文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