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因为一起众筹事件,让德云社站上了风口浪尖。

众说纷纭的“贫困户”

说来这事并不复杂,德云社相声演员吴鹤臣(本名吴帅)突发脑溢血,进行2次手术,住院将近一个月,他的家人在“水滴筹”上向社会求助,众筹金额为100万元。

但是,鉴于吴鹤臣德云社的背景,引来了不少网友的关注,质疑声也随之到来。网友调查到吴家拥有两套房产,一辆车,而且吴鹤臣本人还有大病医保,为何治疗脑溢血还需要100万元?

面对诸多问题,5月2号吴妻通过微博发布长文“生而为人务必善良”进行回应,称自己并不存在骗捐、逼捐的行为,并强调没伤天害理只是没有家底。网友质疑的两套房子都是公租房,一套在吴父吴母名下,另一套刚装修完的婚房则在爷爷奶奶名下,均无法出售。车为婚前购置,家中有瘫痪病人,为了照顾病人日常出行,也不能卖。

5月3日,吴妻又发了一则回应,她说“首页让输入金额,就输了一个上限额度。”表示自己第一次使用众筹平台,并非要让大家给捐到100万。

目前筹到148184元,筹集费用暂时够用,已经暂时关闭水滴筹,后续递交所有材料后,会为水滴筹提供医院官方账户,保证所有捐款用于医疗及医疗相关费用,一切费用公开透明。

5月4日上午,当地居委会证实,众筹人发布的情况属实,社区也动员募捐了1万多元。而德云社也发表声明表示,吴帅妻子发起的众筹属私人行为,德云社和郭德纲本人将继续向其提供一定程度的经济援助。

但即使如此,依然还有很多人无法接受,大家都认为不到山穷水尽,不会踏出向社会上的陌生人求助这一步。

众筹≠公益募捐

平台急需加强规范

其实,诸如吴鹤臣类似的事件并不少见,前有罗尔事件、后有80后女老板骗捐,一系列募捐风波靡耗着社会的信任与爱心。“救救这个孩子吧”、“让他有个美好的明天”……类似的字眼在众筹平台上更是屡见不鲜,而其中哪些是已经走到山穷水尽,又有哪些是披着穷苦的外衣骗取他人的善良之心,普通的捐款人是无法轻易分辨的。但一旦事件败露,被欺骗者所消耗的善心却无人来负责,最后打击的是整个社会的公益心。

公益研究与咨询机构北京七悦社会公益服务中心研究人员孙闻健解释道,目前不少公众对于慈善募捐和个人求助的概念混淆,所以上述此类事情发生后争议很大。公益募捐是由基金会等慈善组织发起的,从发布信息、更新信息到反馈结果、监管资金都有很严格的流程。尤其2016年《慈善法》以及后来的《公开募捐平台服务管理办法》等法规的出台,让慈善募捐的边界越来越明确,越来越多法规来规范,把慈善组织在互联网筹款的过程进行了监管。

而个人求助或众筹与此则大不相同,发起人是一个自然人,目的是为了解决自己的问题。法律很难限制个人的求助行为,也很难为其划定标准,“什么人可以求助,求助来的钱怎么用的,没有明确依据来管理。同样,发起求助的个人也并不一定非要达到什么标准才要去求助,只要他是需要,就可以发起。所以说,个人求助信息的真实性和发布动机,主要靠自律,网友捐助的资金如何使用,基本也是自己说了算。”

因此,在这个过程中,众筹平台就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不仅是中间平台的管理者,更是一个审核者,对众筹发起者的家庭背景、资产配置情况、大病情况等进行加强严格审查甄别,并尽快将审核程序化,并强化信息公开和使用反馈,对于不同病种所需的众筹上限也要做好控制。不过我们更期待的,是相关部门尽快出台健全的法律法规和严格的规则对慈善平台、慈善行为予以规范,严厉打击“善款滥用”、“众筹掺假”等不道德、不规范的问题,莫让网络募捐游离于法律和道德之外,让每一笔善款都适得其所,让每一份爱心都迸发出扶危济困的慈善力量。

我们身处的这个网络时代,放大了个人的求助信号,也放大了社会救助的力量,与之而来的,应是制度规矩的完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