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科举制度是为朝廷选拔人才的重要标准。也是寒门学子能出人头地的重要媒介。自隋末兴起,当时只是为了朝廷不再受世袭门阀的纨绔子弟祸害。也为了给地方有才能的官吏得以晋升的机会。所以采取了考试晋级的方式。从小品阶的官吏选拔出能被朝廷重用的人才。

到了唐高祖时期,这一考试的形式得以发扬光大。并且形成了非常完善的制度。专门设立了监考机制。真正的让有才能的人有晋级的机会。同时也让朝廷有了选择优秀人才的途径。当时的科举考试也不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考的。一是要真正的有才能,二者是必须要有朝中大官的举荐。

但凡是品德敦厚,孝亲敬贤的地方官都要由朝中德高望重的要员推荐才能有资格进行科举考试,这也就是为什么叫科举的真正原因,能写文章会武艺这只是“科”的范畴,还必须要有人能赏识举荐这才是“举”的范畴。二者不可或缺。

但是到了武则天时代,科举才真正的面相了布衣百姓。也把科举考试分出了很多个等级,从最初的乡试开始逐渐的往上考知道最后能名列三甲中个头三名那就可以直接到朝中做官。最不济也会被委派到省一级别做个府台,巡按之类的。把持朝廷要职。可是从最基础的乡试到进京赶考要经历非常漫长的时间。

有些人知道两鬓斑白也不一定能熬到进京赶考的地步。范进中举五六十岁才考中了举人。为此一生付出过多少心酸,只有考生自己知道。但是在那个年代想要当官改变命运,不收饥寒之苦,不靠老天爷吃饭,这就是唯一的出路。所以男孩子刚一出生就注定了要走一条坎坷的求学之路。

到了清朝朝廷更是重视科举考试的质量。对考生的要求也更为严格。很多人为了能考中状元付出很多的代价。但是状元的名额只有一个。在每年数以万计的科考大军里得有所少优秀的学子沉浮于考试之中。所以科举考试得过程中也出现过很多的趣闻轶事。

话说乾隆皇帝就是个非常爱才惜才之人,他也是对汉族文化非常推崇的清代皇帝之一,一生喜好吟诗作对,说起吟诗这位皇帝一生中作诗超过四万首,虽然喜欢但是这方面的造诣却不是很深,说白了就不是那块料。四万余首真正有名存世的却微乎其微。

但是在作对方面却作诗擅长的多了。也留下了很多的千古绝对。现今江南的很多有名亭子都有他的对联。而且他对人才的要求除了富有乾坤外,德行品格也是考察的重点。一次科考中有两个人的成绩难分高下。二人都有状元之才,但是新科状元只有一个名额。就决定举行一次殿试由皇帝亲自定夺高下。

于是二人进殿面圣。皇帝就即兴出了一副对联的上联让二人对下联。题目是烟锁池塘柳。就区区五个字看似非常的简单,但是却把二人难住,因为对联讲究对仗。这五个字包含了五行之物。属实难对,其中一人就躬身称败准备离去。却被皇帝叫住钦点了状元。只因此人能知进退。不畏强权不装模作样。这让乾隆非常的欣赏。

【免责声明:文中图片引用至网络,如有版权方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