兖州刺史刘岱与东郡太守桥瑁之间的内讧,对于关东联军从联合走向分裂的过程来说,似乎影响并不大。根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中的描述,二人相争似乎是因为个人私怨,而非关东联军内部的阵营的对立。


其实小编认为刘岱杀桥瑁一事,虽然没有直接导致关东联军走向彻底分裂,但至少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它是关东联军分裂的前哨,而非插曲。刘岱与桥瑁之间的内讧,也不仅仅只有这两个参与,还包括一些其他的军阀。可以确定的是,陈留太守张邈就参与了这次争斗,另外还有济阴太守。那么这两个人的立场是什么呢?是倾向于刘岱还是桥瑁?下面小编就来针对这件事进行一些个人的看法。

桥瑁与刘岱之间的斗争

桥瑁与刘岱之间的斗争,历史上的记载非常的简略。“刘岱与桥瑁相恶,岱杀瑁,以王肱领东郡太守。”就这么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并不是很详实。从这句话透漏的信息来看,这次关东联军的内讧似乎是桥瑁和刘岱两个人之间的恩怨,就像孙坚杀荆州刺史王叡一样。不过历史的真实情况恐怕并没有史料记载那样简单。根据《英雄记》中桥瑁“先为兖州刺史,甚有恩惠”的情况,再结合袁绍与韩馥之间的关系,小编认为这次内讧还是一个权力的斗争。


桥瑁曾经当过兖州刺史,对兖州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后来成为东郡太守。而在中平六年(即公元189年),董卓入京的时候,为了取得士人的支持,他把一堆人出为地方的刺史、郡守等官职。其中刘岱就是兖州刺史。州刺史虽然地位较低,官秩不如郡守,但是权重很大,可以监视郡守。而在东汉末年的乱世中,中央根本管不到地方上,州刺史的权重和掌握一州军政大权的州牧其实也没有什么区别,陶谦、刘表、韩馥从州刺史迁为州牧,其实对徐州、荆州、冀州的统治程度并没有发生什么特殊变化,只不过更加名正言顺而已。


桥瑁作为东郡太守,是要受到刘岱的管控的。但是有一点,中央都管不到地方了,何况是中央委派的州刺史呢?就像后来袁绍利用自身的名望,以及盟友的影响力,从韩馥手中夺取了冀州,桥瑁是否有过这样的举动或者倾向呢?小编认为是有的。第一桥瑁在冀州有影响力;第二在中平六年,何进与宦官火并的时候,桥瑁已经是东郡太守,而刘岱在董卓入京的时候还是一个侍中,他没有在兖州的基础。这就好比一个弱化版本的袁绍与韩馥。不过桥瑁没有袁绍的能量,刘岱也并非韩馥那样的懦弱之人。刘岱很干脆地杀死桥瑁,命令自己的亲信王肱来代替桥瑁。

陈留太守张邈与济阴太守吴资(?)

桥瑁和刘岱之间的斗争,关东联军中其他的军阀有参与吗?答案是有的。在《后汉书·五行志》中引注的《风俗通义》有关于这件事情的记载。在中平元年(即公元184年),东汉的兖州东郡、陈留郡的济阳、长垣、以及济阴的冤句、离狐(还有阳武、成皋等地)这些地方郡县中,长出一种非常奇怪的异草。按照《后汉书》中的描述是“龙蛇鸟兽之形”、“状似鸠雀龙蛇鸟兽之形”,而根据《风俗通义》的描述则是““亦作人状,操持兵弩,一一备具。”


当时的儒家是强调天人感应的,一些无法解释异象往往被视为灾异,出于上天的警告。这次奇怪的异草也不例外。《后汉书·五行志》以及《风俗通义》将其对应为“黄巾起义”、何进掌权、关东联军讨董、以及桥瑁与刘岱交争等等事件,最终导致东汉朝廷的衰弱,呈现出瓦解的态势。而桥瑁与刘岱交争的事件,《风俗通义》的原文是这样的:

“东郡太守桥瑁负众怙乱,陵蔑同盟,忿嫉同类,以殒厥命。陈留、济阴迎助,谓为离德,弃好即戎,吏民歼之。”


从这段记载来看,桥瑁和刘岱之间的斗争并不限于这两个人,还包括当时的陈留太守与济阴太守。陈留太守非常明确就是关东联军中的张邈,对汉末三国历史的影响较大;而济阴太守有可能是吴资。根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中记载,在兴平二年(即公元195年)曹操进攻定陶的时候,当时的济阴太守是吴资。不过从兴平二年到初平元年(即公元190年,刘岱杀桥瑁的时间)有五年的时间,济阴太守是否一直都是吴资呢?这个小编不敢确定,所以要打一个问号,姑且视为吴资。

原文中张邈和吴资“迎助”,说明这两个至少在当时支持桥瑁或者刘岱某一方。但是到底是哪一方,没有明确的说明。宋杰先生认为,当时张邈和吴资站在刘岱这一方,也就是说刘岱、张邈、吴资三人共同消灭了东郡太守桥瑁。具体内容在《曹操陈留起兵史迹考辨》一文,这里就不赘述了,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自行搜阅。不过小编并不认同宋杰先生的观点,认为在当时张邈与吴资应该是站在桥瑁的一方。

张邈、吴资支持桥瑁的论据

为什么小编认为张邈和吴资是支持桥瑁的呢?首先是张邈或者吴资与袁绍之间的矛盾。张邈就不用说了,曾经“正议责绍”,引起了袁绍的杀心。袁绍命令曹操杀死张邈,但是被曹操所拒绝。这件事具体的时间、缘由并不是十分清楚,只知道它是在“汴水之战”之后的事情。后来张邈联合有可能与袁绍不合的王匡、肯定与袁绍不合的吕布,从始至终(除了在洛阳交游的时期)都站在袁绍的对立面。这一点应该是没有什么问题。


桥瑁与刘岱内讧的时候,袁绍还没有夺取韩馥的冀州,还没有导致整个关东联军的分裂。但是在当时已经稍微呈现出一种曹操、袁绍、刘岱联盟的趋势。袁绍受到韩馥的限制,刘岱给韩馥写信恐吓韩馥,这足以说明当时袁绍和刘岱是站在同一个立场上的,袁绍甚至将家眷留在刘岱那里作为俘虏;曹操在“汴水之战”中失败,兵力都被打光了,只能向与袁绍关系密切的周昕借兵,然后前往袁绍屯兵的河内。可以说在当时袁绍肯定是支持刘岱的,而曹操依附于袁绍,也应该支持刘岱。所以刘岱杀桥瑁,袁绍、曹操没有发出任何的声音。上面小编说到了张邈一直是与袁绍的对立面;后来在吕布与曹操中间,吴资选择了吕布对抗曹操,他们的立场都是与袁绍、曹操不同的,所以小编从这种立场的对立推测,当时张邈和吴资是支持桥瑁,对抗刘岱的。


另外还有《后汉书》与《风俗通义》的行文逻辑。当时生长出异草的地区是东郡、济阴郡以及陈留郡,正好对应桥瑁、吴资与张邈。面对这种灾异而对应的后果,比如黄巾军、何进、何苗以及桥瑁,《后汉书》与《风俗通义》都是持有否定的态度。应劭先是提到桥瑁“负众怙乱”,又补充“陈留、济阴迎助,谓为离德”,无论是结合前后语境,还是根据异草的生长范围,都应该将桥瑁、张邈、吴资并作一列。所以小编认为这三人的立场相同,对抗刘岱也是削弱袁绍的力量,试图推翻袁绍的盟主地位。这应该是促成关东联军分裂的一次比较重要的事件,却淹没在历史的迷雾中了。

参考文献:《三国志》、《后汉书》、《风俗通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