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和刘备都可以称之为优秀的战略家、政治家,可是孙权只能称之为优秀的政治家,他在军事上的成就简直是一塌糊涂。
曹操和刘备死了足足30年的时间,孙权愣是没多打下一寸江山,可见他的战略眼光多么低。正因为他在军事上拙劣的表现,所以他才不具备一统天下的可能性。
孙权和曹丕是一个水平,完全不是曹操、刘备的对手。属于吃政治老本的角色,根本承担不起一统天下的重任。
一、江东集团的进攻性不强,但是善于防守。
江东集团其实有一个很鲜明的特征,那就是善于防守。孙权带领下的东吴大军,在防御战上,基本上没有输过。
防守战:曹操数十万大军南下,眨眼之间便夺取了荆州,可是赤壁之战的时候,在周瑜的强有力反击之下,居然惨败北归,可见东吴防守能力之强。荆州被夺取以后,刘备带领大军前来夺取荆州,顺便为自己的兄弟报仇雪恨,这个时候陆逊指挥夷陵之战,痛击刘备,获得了巨大的胜利。曹丕见孙权刚刚击败刘备,立刻派遣20万大军分为三路进攻东吴,想要坐收渔翁之利。孙权在这种情况下,依旧将这三路人马击退,保住了江东地盘。这三场大战,都是三国时期著名的防御战,每一场都是东吴集团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可以说在防守方面,孙权没有怕过任何人。
备、瑜等复追至南郡,曹公遂北还,留曹仁、徐晃於江陵,使乐进守襄阳。时甘宁在夷陵,为仁党所围,用吕蒙计,留凌统以拒仁,以其半救宁,军以胜反。权自率众围合肥,使张昭攻九江之当涂。昭兵不利,权攻城逾月不能下。曹公自荆州还,遣张喜将骑赴合肥。未至,权退。---《三国志》
这难道代表着孙权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吗?当然不是这样,在进攻方面,孙权永远都能够表现出自己最愚蠢的一面。
进攻战:孙权第一次北伐,当时赤壁之战尚未结束,不甘寂寞的孙权决定发动对合肥的偷袭。这是他的一贯伎俩。可惜围攻了数月,合肥就是打不下来,曹操本人都有些纳闷。孙权第二次北伐,曹操和刘备在汉中正在大战,孙权觉得是个机会。所以他带着十万大军直奔合肥而来,结果张辽也能够800人马就击败了孙权,差点生擒了他。孙权第三次北伐,孙权刚刚称帝,依旧打算进攻合肥。这一次他用诱敌之计,多次引诱之下,满宠就是不上当。无奈的孙权只好选择撤军。在这之后孙权还有一些不太知名的战争历史,无疑都证明了一点,他的进攻能力实在是太差了。这或许是他无法完成一统天下的重要原因。
二、孙权只想保住江东之地,不愿与刘备、曹操多生事端。
在孙权的人生履历当中,可以写下防守之王的称号。为什么他的防守如此厉害,可进攻却那么糟糕呢?其实这里面的原因相当复杂。
第一,孙权所处的江东地区,家族林立,每个家族都有自己的兵马。这些兵马可以为了保卫家乡而奋斗,却未必愿意为了孙权个人的宏图大业而上战场。第二,江东集团的兵马,大多数以水军为主,缺少有力的陆军将士。所以在防御战中,多以水军取胜,可是到了对方的陆地上,则会功亏一篑。第三,孙权个人,并没有一统天下的志向。他没有打江山就坐了江山,继而花费数十年时间,其实也只是在守江山而已。没有创业时期的艰辛,自然也没有斗志争夺天下了。针对第三条,我认为孙权的确不想惹事。他上位不久便遭遇了赤壁之战,这个时候的孙权个人的权威还没有树立起来,更别说跟别人争夺天下了。
这个时候的孙权,所能选择的,只有先保住自己的地位。所以跟曹操交战,其实是不得已而为之,为了保住自己在江东的地位,只能选择一战。
未战,会曹公入汉中,备惧失益州,使使求和。权令诸葛瑾报,更寻盟好,遂分荆州长沙、江夏、桂阳以东属权,南郡、零陵、武陵以西属备。备归,而曹公已还。权反自陆口,遂征合肥。合肥未下,彻军还。兵皆就路,权与凌统、甘宁等在津北为魏将张辽所袭,统等以死扞权,权乘骏马越津桥得去。---《三国志》
在击败曹操以后,孙权的志向立刻体现出来了,他并没有像刘备那样疯狂地多角度夺取荆州,只是让周瑜死攻南郡,结果让刘备捡了个便宜。
当时荆州是无主之地,谁抢到的地盘多,谁就能够成为荆州之主,可惜孙权压根就不在乎荆州的地盘,结果在荆州问题上,处处被刘备胁迫。
三、与军事相比,孙权更适合搞政治斗争。
孙权在军事上的成就的确太低了,可是我们能否认孙权的全部能力吗?当然不能。孙权是一位优秀的政治家,这绝对是不错的。
可以说三国君主当中,最会玩政治的,就是孙权了。他跟刘备和曹操不同,曹操和刘备有一套属于自己的军事武装力量,他们可以依靠强权来夺取政治资本。
废太子和,处故鄣。鲁王霸赐死。冬十月,魏将文钦伪叛以诱朱异,权遣吕据就异以迎钦。异等持重,钦不敢进。十一月,立子亮为太子。遣军十万,作堂邑涂塘以淹北道。十二月,魏大将军王昶围南郡,荆州刺史王基攻西陵,遣将军戴烈、陆凯往拒之,皆引还。是岁,神人授书,告以改年、立后。---《三国志》
可是孙权不行,孙权的江山是继承来的,这辈子最大的军事成就,可能就是偷袭了荆州。所以他只能依靠自己的政治手段,维系自身集团的稳定。
看似非常简单的事情,其实非常难以做到。从后来曹魏和东吴集团内乱的状况我们就能看得出,要想平衡手下人的力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曹叡去世以后,打算以曹爽和司马懿共同辅政,彼此合作的同时,再彼此监督。可是结果天平失衡了,司马懿夺取政权。孙权去世以后,打算让中书令孙弘和大将军诸葛恪等五人辅政。结果孙权刚死,孙弘就要杀掉诸葛恪,结果被诸葛恪反杀。此后诸葛恪掌握朝政,权倾一时。算起来刘备的托孤是最成功的,但是不具备可复制性。因为诸葛亮的忠诚,才确保了这次成功的托孤,否则一家独大的诸葛亮也是十分可怕的。由此可见,孙权在位的时候,平衡各位大臣的关系,成为了重头戏。这个时候他搞出了一个鲁王和太子的党争案,借机灭了各大家族中的不少俊杰,总算是削弱了豪族们的力量。
总结:孙权无法夺取天下,自身性格有很大原因。
朱元璋在选择明孝陵地址的时候,发现孙权墓就在自己的陵寝前面。手下人询问是否要把孙权墓搬迁了,朱元璋想了想表示拒绝,他说就让孙权给自己看大门好了。
由此可见,一统天下的朱元璋,其实是瞧不上这位三分天下的孙权的。那么朱元璋瞧不上孙权,这件事有道理吗?当然是有的。
孙权性格上有天生的缺陷,那就是不懂得持之以恒。多次北伐的结果为什么是失败呢?连曹操都想不通其中的道理,其实就是因为孙权急功近利,却又无法完成既定的目标。
孙权每次进攻的时间都很短,打不下来,那就撤军,也不想点其他办法,这件事注定了孙权无法完成一统天下的大业。
参考资料:《三国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