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热播的《演员请就位》,让80、90后熟知的陈凯歌导演,在如今00后称霸的饭圈刷了波热度。

也许是近几年并无优异的票房成绩。

从大众对其执导的《无极》充满批评的评价、到《赵氏孤儿》的无聊再到《妖猫传》的看不大懂,都没能使他在新生代饭圈留下深刻印象。

大家对他的印象可能暂停于和“大陆第一美人”陈红的婚姻,或者更新于有着出众的长相和“星二代”、“陈凯歌、陈红儿子”标签的00后小生陈飞宇。

最近《霸王别姬》重映的消息席卷了整个网络,但导演陈凯歌却没能砸出水花。

说起名导陈凯歌的最近的电影,大家的印象可能就是当时两极分化极严重的《妖猫传》。

晦涩难懂的剧情和杨贵妃演员的颜值,让这个曾经执导拍摄了红遍亚洲的经典名作《霸王别姬》的名导演饱受“江郎才尽”的质疑。

在饭圈眼里,仿佛除了“陈飞宇”,“陈红的老公”和名导演这三个标签,大家一点也不能将陈凯歌与好电影联系起来。

然而,实际上并非如此。

《演员请就位》中某一期。

陈凯歌带领组内的新生代演员翻拍了仙侠剧经典《仙剑》,不仅受到了其他三位导师的一致差评,也使毛晓惠饰演的灵儿一度冲上了热搜第二。

可是拍电影已经30余年的陈凯歌,什么差评没有见过。

这并不会打击他将自己独有的电影美学和故事构造,展现在公众面前的积极性。

如今,陈凯歌版《仙剑》差在哪儿早已随着《演员》的热度消逝而被人遗忘。

但他鼓励演员们的那段话仍使许多人记忆深刻:“人应该越挫越勇,而不是相反。所以这个时候,我反而对你们产生了更大的信心。你们在这个瞬间,在听到这么多批评的时候,反而要相信,你们有大成的可能。”

这段鼓励别人的话,不也恰恰是陈凯歌的人生信条吗?自信和越挫越勇。

陈凯歌出生在“电影之家”,父亲是《青春之歌》的导演陈怀皑,母亲是编剧。

1966年文革的爆发,使想当红卫兵的陈凯歌因为父亲的原因而愿望落空,年轻气盛的陈凯歌也与父亲多次冲突。

在1969年的下乡运动中,陈凯歌主动插队去云南这件事更是使他与父亲的关系降到了冰点。但也因为这下乡经历,使他的处女作《黄土地》取得了不俗成就——第38界银豹奖。

1977年恢复高考,因着母亲喜欢诗文的影响。

有着“文人情怀”陈凯歌自信作文写的出众,心仪的是北大中文系,但是落榜了,几番打听才得知考官没看上他的文章。

1978年,因着数理化实在是太差了,但依旧认为自己作文水平不错的陈凯歌,无奈之下报了不考数理化的北京电影学院。

可是北京电影学院是有面试的,17岁不到就去插队,之后又当了五年兵的陈凯歌,怎么会为了意料之外的电影学院面试而去学习电影知识呢?

既没时间,也没想到。

可是陈凯歌自信呀,自小生活在文艺氛围浓厚的家庭中的他有着一副好口才。

他的前妻洪晃曾说:“丫太能说了,再枯燥的事儿他也能给你说出花来。”

所以北影面试压根也没让他感觉为难,即使他对老师提问的:电影节奏是什么?而不知所云。

但是舌灿莲花的陈凯歌还是硬着头皮,一通胡诌,这自信的精气神却把老师“糊弄”傻了,这第二次报志愿当然是又泡汤了。

可也许是注定陈凯歌要走上这条他曾看不上的导演之路,复试的时候他竟然过了,成为了北电78级导演班的一员。

因为父亲是导演的缘故,陈凯歌对这个到处奔波,回家少的职业可谓是相当不待见。

即使注定要走上导演之路,他的写作热情和当文人的理想却并没有因此退却。

因此陈凯歌早期的电影与文学联系紧密。

他的处女作《黄土地》便是改编自柯蓝的散文《空谷回声》。之后红遍亚洲的《霸王别姬》和同样获奖无数的《风月》,也分别改编自李碧华和叶兆言的小说。

可是文学作品有时候又吐露出晦涩,面对愈加壮大的观众群体,只靠改编它并不吃香长久。

90年代是电影与经济市场的磨合期,商业片成为了电影市场发展的必经转型之路。

无独有偶,刚在国际电影市场展露才华的陈凯歌,也面临着如何将自己的电影风格与大众口味相契合的问题。

但即便如此,陈凯歌也并未放弃自己的文学情怀。

红遍亚洲的《霸王别姬》便是他的一次大胆尝试:不再是文学气息浓重的作品,而是大众接受度高的通俗小说。

《霸王别姬》在当时拍摄技术并不高超的年代,绝对是长篇小说改编的最成功的案例。

长篇小说改编的难度在于: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将繁琐的人物线和故事完整讲述。

陈凯歌不仅做到了完美的改编和商业片的转型,更是将自己的文学情怀和东方文学艺术的独特魅力表现的淋漓尽致。

不容置疑的是,27年过去了,《霸王别姬》依旧是中国电影史上最伟大的电影,它是中国电影史上商业元素和文化内涵兼具的里程碑,更是唯一一部获得戛纳电影节金奖的华语电影。

哪怕是之后用相似手法拍摄的《风月》,即使获奖无数,也难以再创辉煌。

正是这些凸显文学情怀的电影,使陈凯歌在改革开放时期,想要引领中国电影走向世界,与世界电影交流的第五代导演中崭露头角。

陈凯歌早期的几部改编自文学作品的电影几乎都是电影史上的经典,拿奖拿到手软,这也成就了他名导的金招牌。

可是《霸王别姬》成就了陈凯歌,却也局限了陈凯歌。

《霸王别姬》的成功助燃了陈凯歌心中熊熊燃烧的文学火焰,他逐渐膨胀的文化情怀表现欲愈加坚定了自己的艺术理想。

此后他的作品多了几分文学的堆砌,少了几分通情达理。

1998年堪称史诗巨作的《荆轲刺秦王》,有着大投资,名演员和高宣传。

但陈凯歌坚持自己“陈氏风格”的艺术修饰,使这部电影在首映后几乎得到了每个观众的差评,不得已又做了修改。

2005年的《无极》也是如此。

俊男美女无疑是养眼的,可是剧情台词却充满了观众难以理解的“文学”“哲学”感。比如:真正的速度是看不见的。这彷佛讲述物理的语句在电影中难免使人觉得突兀难懂。

陈凯歌在某次访谈中谈及《无极》时说他想表达的是:自由。

可是观众不懂,那导演的表达就是失败的,虽然有了高票房,但是名导的口碑却输得一塌糊涂。

陈凯歌的口碑崩塌之后,反而越挫越勇,依旧坚信传统文化和现代电影可以碰撞出美丽的花火。

于是2010年的《赵氏孤儿》上映了。

《赵氏孤儿》改编了中国传统戏剧中的“救孤献子”,增添了陈氏独有的“半吊子”哲学思考和人文关怀,同电影悲剧美学的风格相似,评论也是相当悲剧。

2015年的《道士下山》,在同期电影里竞争了并未激起大水花,观众们彷佛已经习惯了陈导通过“陈氏”文学哲学方式,去讲述一个大家都知道的道理的电影风格。

客观评价《道士下山》,布景细致,人物美感也是杠杠的。

但是人们对名导的高要求使它所表现出来的电影通病:主线混乱,剧情不清晰就显得诟病颇深,因此被吐槽,被嘲讽的命运被安排的明明白白。

2017年,《妖猫传》上映前对剧中盛唐布景和人物服饰的宣传,使不少观众对电影充满信心。

毕竟是金奖傍身的陈凯歌,纵使前期口碑不佳,也不影响人们对他即将上映作品的期待。

原以为是场漂亮的翻身仗,可是上映后隔岸对立的好、差评却让人恍惚。

这部披着历史外衣的聊斋故事,虽然有着凄美的爱情,但前后衔接并不连贯。许多观众看完后,仍会纳闷:这想表达什么?

不可否认,虽然故事有点晦涩,但陈凯歌对大唐盛世的描绘令人叹为观止,对唐玄宗荒淫懦弱的刻画简直入木三分。

整体来看,它比之前的《无极》好的不要太多。

其实,从陈导每部电影的布局美感中都可以感受到陈导的用心。

虽然传统文化和现代电影,究竟能不能较好的融合尚未有定论,但是文学在电影中的体现也并不是以哲学的方式去讲述晦涩的故事。

陈凯歌后期电影口碑的崩坏,与他对“陈氏风格”的文学哲学的坚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也可以说,是他对传统文学的自信和坚持创作风格的勇气,局限了自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