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沙历史上的今天。

作者:萨沙

本文章为萨沙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

1857年5月6日:不列颠东印度公司解散孟加拉土著步兵第34团,直接引发印度民族起义。

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印度土兵起义了。

英国人叫做印度土兵叛乱,印度人则叫做“第一次独立战争”。

到1850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已经完全控制印度的大部分地区。

东印度公司之所以能够控制印度,主要还是在于印度莫卧儿王朝的内部分裂。

在英国人到达印度之前,其实并没有印度的概念。

莫卧儿王朝只是控制印度中部和北部的部分地区,地方大多是数不清的土邦王国实际管理。

当时东印度公司认为,印度的土邦有500个以上,有的控制比英国本土还大的地区,有的则控制一二个城市。

这种情况下,强大的英国人一口口将印度土邦吃掉,组建了自己的殖民地国家。

东印度公司对于印度的殖民,虽然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各方面的发展,不能改变吸血的本质。

不要说普通印度人,就连詹西女王拉克西米·芭伊,也一样被英国人奴役。

拉克西米·芭伊的父亲,是印度马拉塔土邦国王的堂兄弟,家族地位崇高。

詹西女王在17岁,就嫁给詹西土邦国王甘格达尔·拉奥。她和丈夫年龄相差接近40岁。

在今天我们看来似乎很夸张,但当年印度流行早婚。

女孩10岁不到都可以出嫁(类似于中国童养媳),在17岁嫁人甚至属于偏大的年龄,没什么稀奇。

婚后1年多,她的丈夫就死了。

詹西女王曾生下一个儿子,可惜4个月时不幸夭折。

无奈之下,她收养了一个有着丈夫家族血统的7岁养子。

按照以往英国和印度土邦的默契,詹西土邦可以继续维持半独立地位。

没想到,贪婪的东印度公司改变了政策,借口土邦国王没有直系继承人,取消了詹西女王和养子的继承权。

由此,面积3.6万平方公里的詹西土邦,就成为东印度公司的直辖地。

詹西女王则被赶到乡下的别墅居住,不得随便回到詹西城内。

看看,一个女王尚且能够被英国人随便废除,普通印度老百姓就更可想而知了。

由于英国的工业商品的输入,印度延续上千年的手工业几乎搞垮;

人数众多的农民本来就生活艰难,在土邦国王和英国人的双重压迫下更是困难。

东印度公司从印度汇回国的款项在1813年— 1828年间平均每年169万镑,1837至1838年度为230万镑,1857至1858年度增为616万镑,而同年度征收土地税额为1535万镑。

残酷的掠夺,让印度人更为贫困。

在这一时期,印度国内连续发生大饥荒,饿死了很多人。对此,英国殖民者无动于衷。其实也不要说19世纪,即便在二战时期的1946年,印度仍然发生大饥荒,官方估计直接是300万。考虑到因此而发生的杀婴,以及隐瞒人口及诸多影响,仅计算重灾区孟加拉邦人口基数的3000万,此邦损失人口不少于1000万。

还有,英国人的白人种族主义和宗教主义都很高涨,形成印度人的强烈不满,尤其是印度知识分子几乎无法忍受;

甚至土邦国王和印度贵族也对英国人不满。

当时印度三分之二的土邦已经消失,变为英国直接统治,剩下的土邦也认为自己的权力被夺走了大半,岌岌可危;

就连印度莫卧儿王朝的皇帝,也受到英国人的控制和打压。

1854年,莫卧儿王朝末代皇帝巴哈杜尔·沙二世立的太子因病死去。

作为傀儡的巴哈杜尔·沙二世,只得写信请求印度总督戴贺胥勋爵,允许他另立太子。

戴贺胥同意了他的要求,却宣布巴哈杜尔·沙二世死后,其继承人不能称皇帝,皇室成员也要从德里红堡(类似于紫禁城)迁居至郊区,皇室的赡养金则从每月10万卢比缩减到1.5万卢比。

连皇帝都被拿捏成这样,看来印度人对英国的暴动几乎不可避免。

所以,1857年印度土兵造反,能够在短短几个月扩大到印度三分之二地区,就是印度各阶层长期厌恶英国的结果。

有意思的是,印度土兵颇有造反的条件。

传承英国人殖民的特点,印度殖民地军队只有小部分白人士兵,大部分士兵都是印度人。军官则清一色都是英国白人。

所以,殖民地军队的白人官兵只有4万,而印度土兵则有23万。如德里、阿拉哈巴德等地区,完全由印度土兵驻防,英国白人只是担任军官。

这些印度土兵就是炮灰的角色,他们最高的军衔不能超过中士,薪水是英国白人士兵的几分之一,生活穷困。

作战的时候,这些印度士兵却被用来打头阵,撤退则负责殿后,是标准的炮灰。

同时,这些土兵又被自己的族群或者种姓鄙视。

印度穆斯林士兵,被认为是为异教徒作战,会被赶出自己的社区和村子。

印度教士兵只要离开家远征,就会被认为食用不洁的食物,背叛教义,会被驱除出种姓。

大家知道驱除出种姓是什么意思?士兵们就会变为贱民,是不可接触者。

婆罗门和刹帝利认为看了贱民一眼,都会惹上晦气。

久而久之,印度土兵难以忍受这种穷困、歧视和危险的生活,要求提高待遇。

英国人出于傲慢的种族偏见,认为印度土兵不可能造反,根本不考虑他们的死活。

英国总督甚至当众说:印度人都是懦夫,就算闹事也起不了什么风浪。

印度土兵普遍不满,愤怒情绪就像火山一样随时会爆发。

最初的导火索,就是宗教问题。

在1857年,东印度公司使用了一种新式的子弹,子弹的纸壳包装上涂有润滑油。

几乎所有印度士兵都听说,这种润滑油是用猪油和牛油熬制的。

那个时代,使用子弹很繁琐,必须先用牙齿将其咬破,然而分别装入发射药和弹丸。

这种装填方式,士兵的嘴就必须接触到猪油和牛油。

印度土兵主要是穆斯林,其次就是印度教徒。

而穆斯林不能吃猪肉,印度教不能吃牛肉,如果强迫他们使用这种子弹,等于是公开侮辱他们。

在那个时代,其实不要说吃,即便让他们看到也是一种羞辱。

如果印度教徒公开拿着猪肉,在穆斯林居住区行走,会被当做故意挑衅,遭到一顿毒打。

同样道理,如果穆斯林提着牛肉走入印度教社会,也会遭到痛打,这明显是来搞事的。

这种情况下,却让士兵们去咬牛油和猪肉,触及了印度土兵的底线,积累的所有不满爆发出来。

对于印度教徒来说,故意食用牛肉是极其严重的行为,穆斯林就更别说了。

东印度公司做法倒是似曾相识。

公司迅速进行辟谣,说这些都是谣传,是别有用心的反英人士的阴谋,却私下却全面更换了另一种子弹。

这种自相矛盾的做法,让印度土兵坚信他们的怀疑没错,直接拒绝使用新的子弹,“谁能保证新子弹没有这些东西?”

3月29日,孟加拉土著步兵第34团的一名叫做曼加尔·潘迪士兵,当众拒绝使用子弹。

英国中士强迫曼加尔·潘迪使用子弹,并进行体罚。

曼加尔·潘迪不屈服,突然开枪打死了2个英国士官。

随后曼加尔·潘迪举枪自杀,却侥幸负重伤没死。

即便如此,重伤的曼加尔·潘迪,仍然在9天后被英国人残忍绞死。

英国人还宣布将第34团集体解散,此举导致印度兵全部沸腾起来。

1857年5月9日,第3轻骑兵团85名印度士兵因拒绝使用子弹,英国人把他们关进牢狱,判处10年苦役。

如此沉重的惩罚,就像点燃了火药桶,终于导致了大面积的武装叛乱。

10日,一群印度土兵首先救出了被关押的第3轻骑兵团的士兵,随后开始四面攻击英国人。

叛乱的印度土兵只有区区2000人,而当地英国白人士兵也有2000人,还有12门野炮。

英国当地政府并没有将叛乱当回事,认为只要出兵镇压,叛军就会吓垮。

等到英国发现情况不对,已经来不及了。

除了士兵以外,还有大量的印度农民和市民参与其中他,他们抢夺了英国人的军火库,兵力瞬间增加了10倍。

这些印度土兵不同于普通武装民众,他们颇有战斗力,使用武器的技能不亚于英国人。

所以,仅仅1天后,5月11日,叛乱印度土兵击溃英军,直接攻入德里,迅速占领整个城市。

他们又冲入德里的红堡,杀死5名负责监视的英国军官,救出莫卧儿帝国末代皇帝巴哈杜尔·沙二世,让他成为名义上的领袖。

打着复兴莫卧儿帝国的旗号后,整个印度都开始响应。

短短几个月内,叛乱遍及印度三分之二的领土。

上文说到的詹西女王也带领本邦士兵作战,还亲自同英国人激烈马上搏斗,夺回了詹西城。

不过,印度土兵造反是自发性质的反应暴动,并没有什么宗旨,也没有统一的指挥。

莫卧儿王朝皇帝,是鸦片鬼巴哈杜尔·沙二世软弱无能,也并没有实权,无法领导起义军。

印度土兵基本是各成一伙,最终被英国人各个击破。

比如1857年9月14日,英军1.1万人在50门重炮的掩护下对德里发起总攻击。

虽然印度土兵总兵力高达二三十万,互相没有联络,不会互相援助。

德里的土兵数量不多,总战力大大弱于英国。双方进行了激烈的巷战,伤亡人数均达数千。

8月19日晚,德里被攻破,莫卧儿王朝皇帝巴哈杜尔·沙二世等皇室成员和贵族向英军投降,其 3个儿子被1个英军上尉杀死。

不过,发觉作战并不十分顺利,英国人决定采用分化收买的手段。

1858年11月英国女王发表宣言,承认印度土邦国王可以由养子继位的权利,不需要有儿子才行。

这样一来,土邦国王就可以永远维持自己的权力。

王室的规模都很庞大,即便国王自己没有生育,找个同族血统的养子也是不难的。因为这条法律,印度土邦一直维持到今天还存在,只是国王多是形式上的了。

这些国王自己也畏惧民众的反叛,私下同英国人多次谈判。

此时英国人既然让步,土邦国王争取到自己的最大利益,就迅速宣布停战。

这还不算,他们还出动帮助英国人镇压起义,彻底出卖了同袍。

土邦国王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和自己的军队,他们退出导致起义军的实力削减了大半,覆灭是必然的了。

实际上,连詹西女王也曾和英国人谈判。

英国人许诺让她恢复土邦女王地位,但需要詹西女王出兵帮助镇压起义军。

詹西女王认为无论如何不能出卖自己的战友,断然拒绝,继续作战。

这次遍及印度的起义,经过东印度公司长达1年多的镇压,在1858年大体结束,残余的战争持续到1859年。

詹西土邦是最后一个被英军攻陷的地方。

1858年3月25日,中印度英军总司令休·罗斯命英军向詹西发动进攻。

激战到10多天,詹西城被英军占领,詹西女王带领部队撤退,继续作战。

撤退期间,本来詹西女王是突围不了的。

好在她有很多支持者,其中不少是妇女。

几个妇女打扮成詹西女王的样子,骑马故意从英军阵地附近突围,引诱他们追赶。

就这样,詹西女王才得以逃走,在乡下坚持游击战。

至此,所有印度土兵控制的城市,都被英国人收复。

6月17日,詹西女王在瓜辽尔战死。当时她带领少量骑兵在过河时,突然和英国军队遭遇。

23岁的詹西女王勇敢的冲过去,同英国骑兵肉搏。

英国骑兵训练有素,战斗力很强。

短暂搏斗后,詹西女王被另一个骑兵砍中头部,一只眼睛都被劈掉,负重伤。

然而,詹西女王带伤搏斗,将这个英国骑兵砍下马匹。

可惜,另一个英国骑兵从侧后偷袭,一刀刺中詹西女王的后背。

她坚持不住,从马上坠落。

由于詹西女王穿着男装,英国人认为她只是一个普通印度骑兵,没有试图生擒她。

随后,詹西女王的几个忠心耿耿的女仆,将她抬到河边的小屋内。

詹西女王伤势非常重,几分钟后就断气了。

战友根据她的遗嘱,立即将尸体烧掉,不让英国人得到后公开示众。

另一个领袖唐提亚·托比战败后,被战友出卖交给英军。

同时,英国人宣布除了犯有杀人罪的士兵以外,其余暴乱士兵只要投降可以一律获得赦免。

这种情况下,很多印度士兵缴械投降。

他们只是为了发泄自己的不满而已,并没有想杀光英国人。

从此以后,英国注意在印度殖民地军队中,加大白人士兵的数量,以保证比例为1:3左右。

同时,由于对印度教徒和穆斯林的不信任,英国人招募了大量的锡克族士兵。

在此次大起义中,锡克族开始参加起义,但很快退出。

起义士兵要求恢复莫卧儿王朝统治,而锡克族曾受到王朝的残酷镇压和宗教迫害,对莫卧儿王朝恨之入骨。

在英国在印度殖民地军队中,锡克族战士一度达到三分之一。

这些锡克族士兵,就是我们熟悉的红头阿三。

由此,印度民族起义就这样被镇压了。

这次战争,耗费了英国高达4000万英镑的巨款,让英国议会极为恼怒。

英国人接管了东印度公司的地盘,由此东印度公司的历史结束,他们不再是印度的控制者了。

同时,英国人迁怒于巴哈杜尔·沙二世,将他流放到缅甸,最终死在那里。

由此,只是形式上存在的莫卧儿帝国,也彻底灭亡。

表面上是英国打赢了,实际上从此次土兵叛乱开始,印度人的反英斗争就没有停止过,直到八九十年后的独立。

声明:

本文参考:

图片来自网络的百度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