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没想到王弗沉吟片刻,在纸上写下三个大字“唤鱼池”,王方看完大喜,告诉女儿此前苏轼同样为水潭取名“唤鱼池”,两人的想法竟然不谋而合,可谓天作之合,于是就决定将爱女许配给苏轼。回家之后,王方将中岩寺水潭的事告诉了女儿,但隐去了苏轼取名的环节,让女儿为水潭也取一个名字。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江城子》

1075年,北宋熙宁八年,38岁的苏东坡在梦中见到了亡故十年的妻子王弗,想起两人过去的点点滴滴,一代文豪不禁落泪。从梦中惊醒之后,他仍然难掩悲伤,挥笔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年的悼亡诗。

作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苏东坡的诗词大部分以乐观、豪放为主题,只有提到结发妻子王弗时才会流露出难得的浪漫之情。在这份浪漫的背后,是一段被传为佳话的爱情故事……

1055年,19岁的苏轼正在四川的青神古中书院学习,为科举考试做准备。当时书院的老师名叫王方,进士出身,在书院教书多年,弟子门生众多,而他最喜欢的还是豪放不羁、出口成章的苏轼。

有一次,王方带着书院的学生一起外出踏青,不知不觉众人就来到了山中的中岩寺。说明来意之后,寺庙住持亲自带领书院的师生在寺中游览,见众人都是青年才子,满腹经纶,老住持就提了一个要求,希望书院的师生能够帮他解决。

原来在寺庙的后山,有一潭碧水,千百年来流淌不息,却一直没有合适的名字,老住持就想请众人帮忙取一个响亮的名字。听完住持的要求后,王方爽快的答应了,就带领学生们来到了后山的水潭旁。

只见潭水清澈见底,鱼儿在水底欢快的游来游去,听到岸上众人的谈笑声,纷纷跳出水面,似乎在响应呼唤。学院众人纷纷为水潭取名,有的以藏鱼为名,取名“藏鱼池”,有的以欢快为名,取名“跳鱼池”。老住持听了之后,摇摇头笑道,这些名字之前也有人取过,但都欠缺意境,很难流传。

老师王方见状,立刻将后面的苏轼叫上前来,让他试一下。苏轼本不喜欢出风头,奈何老师邀请,就勉为其难的上前说道:“潭水中的鱼儿本在欢快的游玩,因为游人的呼唤而跳出水面,不如就叫唤鱼池。”

旁边的老住持一听,立刻拍手叫好:“妙妙妙,唤鱼两字意境甚妙,新颖雅致,有声有色,此名,必将流传后世。”

老师王方有一位爱女,名叫王弗,年近16岁,自小在父亲的熏陶下,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无一不精。回家之后,王方将中岩寺水潭的事告诉了女儿,但隐去了苏轼取名的环节,让女儿为水潭也取一个名字。

没想到王弗沉吟片刻,在纸上写下三个大字“唤鱼池”,王方看完大喜,告诉女儿此前苏轼同样为水潭取名“唤鱼池”,两人的想法竟然不谋而合,可谓天作之合,于是就决定将爱女许配给苏轼。

不久之后,苏轼与王弗就喜结连理,举行了婚礼。在当晚的洞房花烛夜,才子佳人共处一室,苏轼有感而发,写下了一首词送给爱妻,全词如下:

寒玉细凝肤。 清歌一曲倒金壶。 冶叶倡条遍相识。 净如,豆蔻花梢二月初。 年少即须臾。 芳时偷得醉工夫。 罗帐细垂银烛背。 欢娱,豁得平生俊气无。

此时此刻,苏轼不是豪放不羁的文人,只是一位掉入温柔乡的才子!

婚后,王弗一直陪伴丈夫求学、为官,夫唱妇随,心心相印。奈何自古红颜多薄命,1065年,王弗不幸病故,而此后的十余年间,苏轼从未停止过对爱妻的思念,所以才有了开篇的那首千古绝唱的悼亡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