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实现真正消灭丙肝,“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来源|医学界感染频道

病毒性肝炎是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和全球主要死亡原因之一。近年来,通过接种乙肝疫苗、阻断传播路径、对患者和携带者的规范治疗及干预等多种措施,我国病毒性肝炎的发病率逐年下降,尤其在乙肝防治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获得了世界卫生组织的认可。

为达到今年世界肝炎日倡导的“消除肝炎”的目标,我国强调通过科学的检测和监测,帮助临床医生在慢性乙型肝炎(CHB)诊断、抗病毒治疗监测、随访中做出合理决策,从而实现慢乙肝临床治愈的重要意义;同时,对丙型病毒性肝炎(HCV)感染高危人群及早进行筛查,提高丙型肝炎的筛查率和治疗率也是我国当前丙肝防治工作的重点。

为向全球学术界集中展示中国学者在病毒性肝炎防治领域的研究成果和防治经验,推动国际同行间的学术交流,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携手著名国际学术出版集团Wiley出版社,拟定于2019年在国际领先的肝病期刊《病毒性肝炎杂志》(Journal of Viral Hepatitis,简称JVH杂志)上出版一期中国主题增刊。

本期增刊诚邀我国病毒性肝炎防治领域的广大临床与检验专家投稿。征稿内容包括通过以干扰素为基础的抗病毒治疗方案,实现功能性治愈的研究方向和改善CHB患者远期预后,降低肝细胞癌发生风险的研究方向,以及病毒性肝炎的筛查、诊断、治疗监测和预后判断的现状和新的检测标志物和方法学的探索等。增刊将以英文形式发表,全球同时发行在线和纸质版,并被SCI收录,与原刊同享影响因子。

JVH杂志中国主题增刊启动仪式

此次增刊客座主编将由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院长任红教授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医学检验中心主任王成彬教授将担任检验医学领域的重要编委。任红教授指出:“为达到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2030年前消除病毒性肝炎这一严重公共卫生威胁的战略目标,到2030年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诊断率需要达到90%、治疗率达到80%。然而目前我国乙肝和丙肝的诊断率均低于30%,病毒性肝炎防治之路任重道远。因此提升公众疾病认知以及病毒性肝炎的诊断率、治疗率是现阶段亟待解决的问题。”

启动仪式上为各位编委颁发聘书

精准检测助力个体化诊疗

实现慢乙肝“临床治愈”

根据《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5年版),2006年我国乙型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1~59岁一般人群HBsAg携带率为7.18%。据估计,我国慢性HBV感染者约有9,300万人,其中CHB患者约2,000万例。

《指南》同时明确了“临床治愈”的概念:停止治疗后维持持续的病毒学应答,且HBsAg阴转或伴有抗-HBs阳转、ALT正常、肝组织病变轻微或无病变。然而临床上获得“治愈”的患者微乎其微,如何有效治疗慢乙肝越来越受到重视。

现阶段CHB治疗药物主要包括两大类,即长效干扰素(聚乙二醇干扰素),和核苷(酸)类似物。聚乙二醇干扰素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兼具抗病毒、免疫调节作用及抗肿瘤的作用,对于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具有积极的作用,并且对于降低肝癌的发生风险具有潜在的益处。

任红教授指出:“近年来,国内学者开展了多项干扰素治疗NA经治患者相关的研究。结果显示经核苷(酸)类似物治疗后HBsAg水平处于低水平的慢乙肝患者序贯或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可获得较高的临床治愈率,约30%~50%的患者可以达到HBsAg清除,实现停药。这些研究成果逐渐确立了干扰素在慢乙肝治疗中的重要作用以及优化治疗的方案,也是我国学者在努力实现慢乙肝‘临床治愈’之路上的主要探索和贡献。”任红教授同时强调,在CHB患者的个体化治疗过程中,需根据患者对药物的耐受性和应答情况决定患者的药物用量和疗程,以及是否停止治疗。

任红教授

研究证实,血清HBsAg定量水平与肝内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呈正相关,是受感染肝细胞的替代性指标,HBsAg清除可实现慢乙肝的完全缓解与长期预后改善;HBV DNA定量检测主要用于判断慢性HBV感染的病毒复制水平,可用于抗病毒治疗适应证的选择及疗效的判断。

王成彬教授表示:“我国慢性HBV感染者基数庞大,大多患者需长期进行抗病毒治疗,而精准检测在个体化治疗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CHB患者的治疗前和治疗过程中应定期进行HBsAg定量和HBV DNA水平检测,尤其是HBsAg定量检测在指导治疗方案调整中起到重要作用。HBsAg定量检测联合高灵敏HBV DNA检测在判断感染阶段、预测自然结局、预测CHB患者抗病毒应答效果等方面具有重要临床价值。需要注意的是,抗病毒治疗监测应使用检测下限达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