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陈念那么好的一个孩子,如果有一个稍微责任心强一点的妈妈,如果没有遇到无情的魏莱们,也许她就会有很好的未来。魏莱跪在陈念的面前泪眼婆娑求她放过自己,可怜兮兮说的话却只是父亲对其提出的严苛要求,没有半句带有对陈念的愧意。

第39届香港电影金像奖已经揭晓,《少年的你》获得最佳影片奖,导演和男女主分别获奖,可谓收获颇丰。

这个影片播出以来好评如潮,如今得到金像奖的肯定,是实至名归。

周冬雨从鬼马精灵、乐观活泼的安生转到忧郁悲苦的陈念,竟然一点痕迹不留,让人跟着她一起伤心难过、愤怒和遗憾种种,眼泪夺眶而出。

很多网友都在质疑,陈念在倍受多方面干扰的情况下,依然能考过重点大学的分数线,妥妥的学霸一枚,理应会受到学校和老师万千宠爱和保护,怎么还会受到霸凌呢?

这样的设置是否不合情理呢?

昕玥不以为然。

因为陈念身上的复杂元素不是一个“学霸”之名能够说完。

一是偶然性

影片开场就死了一个叫胡小蝶的孩子,她便是被霸凌之后无法走出内心困惑、心里压力过大而走上了自杀之路的。

也就是说,陈念并不是那个霸凌团伙一向来针对的人。

陈念是一个整天埋头学习、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勤奋学生,她很少会招惹是非,而且成绩名列前茅,颇受老师器重。

但是很不幸,她无意中进入某些人的视线——就是以霸凌为人生乐趣的魏莱小团伙。

如果说魏莱停不下霸凌的脚步是必然的,但是陈念会成为她的目标却有一定的偶然性。

而那次毫无掩饰的、对被霸凌逼死的胡小蝶产生的怜悯之心就是直接的原因——倒不是说陈念做错了什么,但是她的确因此把自己卷进了火坑。

周冬雨把陈念演绎得如此真挚,看到她泪如雨下的时候,昕玥忍不住想起了年少时的一些往事,中学时代被霸凌的往事。

与陈念一样,昕玥初一的时候在班里的成绩也很好,还被老师选定为学习委员。

然而这些都不是护身符。

因为一个发小,小学的时候我们俩成绩相当,但到初中越来越跟不上我——她在我埋头学习的时候忙于到处散布谣言,说我如何不检点,特别说她亲眼看见宿舍门前的荒地上的脏东西(用过的女性用品)都是我扔的。

其时是初一第一学期初,同学们还没有完全互相了解,在她言之凿凿之下,所有女孩都跟我对立起来,围起来指着我的鼻子对我恶狠狠地毒骂。

我永远也忘不了那天,我哭着骑着自行车回到家,在家整整哭了一个下午,被冤枉的痛,被背叛的痛,被孤立的痛,我觉得自己脆弱的心无法承受这样的沉重。

虽然没有抽打,没有扯衣服拍照,但是对我创伤却是永久的,我整个初中都是形单影只,也许伶仃的身影和陈念是一模一样的。

直到今天为止,时隔二十多年,我几乎没有跟任何初中同学联系,也拒绝参加任何初中聚会,同学群有小学高中大学的,但是初中就像缺失的一块记忆。

二是家境与性格

魏莱霸凌的对象既有偶然也有必然,比如每个目标都有共同点,就是家庭不好,或者父母离异,或者家境贫困,总之父母没有能力也没有心思去保护孩子的。

比如胡小蝶,就是个爹不疼娘不爱的,甚至把她当做一个累赘。

用魏莱的话说,也许胡小蝶死了,她妈还更高兴,因为她不但不用再去烦恼她考上大学要如何去准备一笔钱给她当学费,而且还能获得一笔赔款,也许是大学毕业后N年也赚不来的数额。

陈念的情况比小蝶好不了多少,她的父亲没有在屏幕出现过,可能死了,可能离婚后不再过问。

也就是说,陈念从来没有得到过父亲的庇护。

所谓父爱如山,背后没有山的孩子就像荒漠的小草风雨飘摇,零落成泥。

但是也有一句叫做为母则刚,真正爱孩子的妈妈就算没有男人在身边也一样能保护好自己的孩子。

很不幸,陈念的妈妈也是不称职的。

她倒不是不够刚,而是太自私,一心想着如何能不劳而获,躺着做春秋大梦。

无论是沉迷于做三无产品的直销还是期盼女儿考上大学,都是为了能找到一棵万能的摇钱树。

她从不关心和过问陈念的学习和生活,甚至说出她是小孩子,债主不会拿她怎么样这样毫无温情的话。

面对无依无靠的陈念,魏莱自然有恃无恐,而某些老师,也往往戴上有色眼镜,对很多事情避而不见。

而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这样的家境,陈念唯有隐忍——隐忍也成为一种习惯,即使母亲对自己说“债主不会拿你怎么样”,她还假装若无其事地叮嘱母亲在外注意安全;即使她目睹了胡小蝶遭遇各种欺负,她也不敢泄露半句……

魏莱就是知道,她那样的性格,便是把她撕碎了也不会有什么后果,所以她变本加厉。

昕玥忍不住想,若是陈念身上住着一个“安生”,也许她的命运会不至于落得如此悲惨。

同样是周冬雨的面孔,安生(周冬雨在《七月与安生》中扮演安生)却是幸运的,虽然家庭也没有很好,但是能得到七月妈妈的疼爱;同时她又是乐观和坚强的,没有人敢欺负她,甚至七月也在她的保护之下。

性格有时候是一根随身带的救命绳索,陈念有点缺。三是畸形的家庭教育生产魏莱这样的怪胎

话说,魏莱这个名字真是好听,一如她的长相,清纯可人,未来无限美好啊。

魏莱的父母过分强调自己女儿的未来,以致于当她在摧残别人未来的时候他们毫不在意。

如果说,魏莱的学霸设定有点不太符合情理——有时间整天想着如何摆弄别人的学生怎么会有心思花在学习上呢?那么,有一点却是切合的,就是家庭教育。

魏莱绝对是畸形家庭教育出来的恶果。

虽然影片中对其家庭的描述颇为隐约,但是观众还是能捕捉到一些信息,比如父母本身的为人冷漠。

尤其是魏母对胡小蝶的那句轻描淡写:那个女孩的心理素质也太差了吧……

令人如被凛冽的北风吹过,打着寒战起了一身鸡皮。

那可是一个花季少女的生命啊!是她的女儿把人逼到如此境地的啊!

魏父和魏母,一对貌合神离的夫妇,绝对不会在家庭中给孩子洒下温情的教育,他们言传身教的东西全部是如何完美自己,至于他人的生命和利益,或损或伤都是咎由自取。

魏莱耳闻目染,在世上十多年从来没有明白什么叫做“设身处地”,什么叫“将心比心”,以致于她也从来没有了解过别人的心情。

魏莱跪在陈念的面前泪眼婆娑求她放过自己,可怜兮兮说的话却只是父亲对其提出的严苛要求,没有半句带有对陈念的愧意。

而当陈念厌倦地说“只要你以后不要让我见到你就行了”,魏莱却听不出话音的幽怨和压抑,继续追着陈念口无遮拦地“直抒胸臆”。

终于陈念忍无可忍,回首把她从楼梯推了下去……

但凡她能理解别人的哪怕一点点感受,能知晓别人哪怕一点点的伤心难过,也许就能收敛一下语气,也许就避免了悲剧的发生。

写在最后

陈念那么好的一个孩子,如果有一个稍微责任心强一点的妈妈,如果没有遇到无情的魏莱们,也许她就会有很好的未来。

真是令人特别的遗憾。

家庭教育真是一个很沉重的话题,人为悲剧的发生往往与之脱离不了关系。

好好爱自己的孩子,好好教育自己的孩子,珍惜自己的幸福,也不要破坏别人的幸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