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疝与腹壁外科学组

文章来源: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18,21(7)

摘 要

腹股沟疝是指发生在腹股沟区域的腹外疝。产生腹股沟疝的病因尚未完全清楚,但与性别、年龄、家族史有关。按疝发生的解剖部位分类,分为斜疝、直疝、股疝、复合疝和股血管周围疝;按疝内容物进入疝囊的状况分类,分为易复性疝、难复性疝、嵌顿性疝和绞窄性疝;此外还有特殊类型疝。典型的腹股沟疝可依据病史、症状和体格检查确诊;诊断不明或有困难时可辅助影像学检查建立诊断。成人腹股沟疝只有通过外科手术治疗才能获得痊愈,要求:

(1)腹股沟疝手术医生资质需要取得行医资格、完成住院医师培训,还应具有相应的手术培训经历;

(2)腔镜手术的医师资质需要在上述基础上,完成腹腔镜基础培训及疝专业技能培训,并通过考核;

(3)疝和腹壁外科医师培训在具有相应资质的培训中心完成;

(4)术前宣教向患者及家属进行专业科普教育,强调手术前与患者的沟通,说明手术原理、措施是否使用材料,知情同意。疝修补材料主要为不吸收的网状惰性材料。手术治疗可分为开放手术和腹腔镜手术两大类,包括组织间的张力缝合修补、使用疝修补材料的加强修补手术、全腹膜外修补术(TEP)和经腹腔腹膜前修补术(TAPP)等。本指南结合中国的临床实际,在上一版指南的基础上进行了更新,请国内有关医疗机构和同行依据临床实际参照执行。

腹股沟疝是临床常见病。据统计,每年全球有超过2000万例腹股沟疝手术。为确保手术质量,进一步规范和提高我国腹股沟疝诊断和外科治疗水平,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疝和腹壁外科学组与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疝和腹壁外科医师委员会,组织国内部分相关专业专家,在《成人腹股沟疝诊疗指南(2014年版)》基础上,加以讨论、修订并增加了相关条款,形成此指南。供临床医师参考与实践。

一、定义

腹股沟疝是指发生在腹股沟区域的腹外疝。即腹腔内的器官或组织通过腹壁上腹股沟区域存在缺损,向体表有凸起的结构,腹壁缺损可以是先天的或后天形成的。典型的腹股沟疝具有疝环(颈)、疝囊、疝内容物和疝被盖等结构。依据解剖学"肌耻骨孔"的概念,腹股沟疝包括斜疝、直疝、股疝及较为罕见的股血管前、外侧疝等。

二、病因

产生腹股沟疝的病因尚未完全清楚,但与性别、年龄、家族史有关,总体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1)腹股沟疝多发于男性、老年人。

(2)先天因素:如鞘状突未闭、腹股沟管发育短等情况。在遗传基因上虽无确切的证据,但相关研究表明:有腹股沟疝者,其后代发病率可增加数倍之多。

(3)后天因素:机体的生长发育、营养代谢,如慢性肝病、腹水、肾病等及各种引起腹股沟区域腹壁的组织(细胞外基质)胶原代谢或其成分改变,还与长期吸烟,有下腹部手术史等有关。

三、分类与分型

腹股沟疝分类与分型之目的在于:

(1)准确地描述病情。

(2)选择适宜的治疗方案。

(3)比较及评价不同方法的治疗效果。

1.按疝发生的解剖部位(临床最常用)分类。

(1)斜疝:自内环进入腹股沟管的疝。

(2)直疝:自直疝三角突起的疝。

(3)股疝:经股环进入股管的疝。

(4)复合疝:同时存在以上两种或两种以上类型的疝。

(5)股血管周围疝:可位于股血管前方或外侧的疝。

2.按疝内容物进入疝囊的状况分类。

(1)易复性疝:疝常在站立或活动时出现,平卧休息后或用手推送后可回纳腹腔。

(2)难复性疝:疝不能完全回纳,但疝内容物未发生器质性病理改变。滑动性疝属难复性疝的一种类型,有部分疝囊是由腹腔内脏(如盲肠、膀胱等)所构成。

(3)嵌顿性疝:疝内容物在疝环处受压,不能还纳,可伴有临床症状(如疼痛和消化道梗阻的表现)但疝内容物尚未发生血运障碍。

(4)绞窄性疝:为嵌顿疝病程的延续,疝内容物出现了血运障碍,若不及时处理可发生严重的并发症,可因肠穿孔、腹膜炎而危及生命。

3.特殊类型疝。由于进入疝囊的内容物相对特殊,对疝病的发展和治疗有一定的影响,包括:

(1)部分肠壁嵌顿疝(Richter疝)。嵌顿的内容物仅为部分肠壁,即使出现嵌顿或发生了绞窄,但临床上可无肠梗阻的表现。

(2)小肠憩室嵌顿疝(Littre疝)。嵌顿的疝内容物是小肠憩室(通常为Meckel憩室)。此类疝亦易发生绞窄。

(3)逆行性肠袢嵌顿疝(Maydl疝)。有两个或更多的肠袢进入疝囊,其间的肠袢位于腹腔如"W"状,位于疝囊内的肠袢血运可以正常,但腹腔内的肠袢可能有坏死,需要全面的检查。

(4)阑尾嵌顿疝(Amyand疝)。疝内容物为阑尾,因阑尾常可并发炎症、坏死和化脓而影响修补。

另外,根据是否进入阴囊,可分为:

(1)进入阴囊的疝。大多为斜疝且病史较长,疝囊容积较大;疝囊容积较大的直疝也可进入阴囊。

(2)未入阴囊的疝。多数为疝囊容积较小的疝。

2.分型:

分型是在分类的基础上对疝病的病情做更为细致的划分。目前,国内外已有十余种腹股沟疝的分型。其标准是否恰当,仍缺乏广泛临床证据支持。现阶段仍在使用的有Nyhus、Bendavid、DRG systems等分型系统,现有的分型系统均可以参照,但本指南不作为标准推荐。

3.病理生理学改变:

当腹腔内器官或组织进入疝囊后,由于疝环(颈)存在,可压迫疝内容物,形成嵌顿疝。若为肠管时,可造成肠管的机械性梗阻而产生一系列临床表现和病理生理变化。随着受压时间延长,肠管出现水肿、渗出和被嵌顿肠管发生血运障碍,若未及时治疗,可导致疝内容物坏死,穿孔,而发生严重的腹膜炎,甚至危及生命。进入阴囊的疝多数病史较长,其疝囊容积逐渐增大,特别是双侧进入阴囊的疝,增大的容积可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对于双侧疝进入阴囊的疝,治疗时也要考虑疝容积还纳后对腹腔内压和机体的影响。

(未完待续【接下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