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等到两人渐渐开始交心,蓝波教授想要让尚恩教授说服威尔接受他推荐的工作,充分的发挥自身的数学才能,但尚恩教授却建议应该先给威尔一点时间,让他自己想清楚自己想要做什么。影片中尚恩教授与天才问题少年威尔的八次见面,是从抵触对抗到逐渐卸下防备最终获得信任成为朋友的一个过程。

好片禁得起时间的沉淀

心灵捕手由美国导演格斯·范·桑特执导,1997年的12月2日在美国首映,是一部充满正能量的影片。作为一部好剧本影片,心灵捕手在故事中融合了情感追求、既往回忆和反抗主流价值观,这些无疑是给了观众多层面的启发。

什么是你真正想要的?

威尔是一位问题少年,但他天赋异禀,“天才”是很多人对他的第一印象,威尔在数学方面有过人的天赋,但他却因为童年时期的心理阴影改变了自己。威尔自幼经历被家庭抛弃、受养父虐待的彻骨之痛,成人之后变得桀骜不驯、自暴自弃,才华都被荒废在泡吧酒色、打架斗殴之上,差点入狱服刑。

这种常人多无法解读的自我排斥式自暴自弃,令人头疼。

电影中心理学教授尚恩不断向威尔发问:“什么是你真正想要的?”

这就是教师在教育情境中需要引导学生发现、回答的重要问题。

“我们的小缺点让我们找到对的人。”

影片一开始,短短两分多钟,映入眼帘的就是满满的数学验算构成和书本,紧接着就是主人公威尔的特写,影片想用这样的镜头,向观众显现出威尔沉迷书海及数学天赋的人物特质。

而在后面威尔接受司法判罪的过程中,观众也了解到威尔为何会变成“问题少年”,他的经历也一点点展现在人们面前,交代了天才少年的成长背景,当法官念出他多年数次袭击罪、偷车罪等罪行时,也提及了他三次被寄养家庭虐待等。在这样的背景下,威尔所表现出的外表强硬倔强,内在恐惧脆弱才有理有据。

也正是这样的性格特点,让蓝波教授在看守所找到这位解出数学难题的天才少年,故事才进入了第一个转折点,威尔的人生也开始发生着改变:麻省理工学院数学系著名教授蓝勃在系公布栏上留下了一道自己研究了两年的数学难题,希望他的学生有能力解开。不料这道难题被威尔轻松解答出来,这引起了蓝勃教授的注意,他保释了威尔,并自愿担当威尔的监护人,期望威尔发挥天赋,从事数学方面的研究。

教授想尽办法帮助威尔,但其强烈的自我防御在之前成功地导致五位心理医生败下阵来。威尔与多位心理治疗师面谈都表现的十分反叛,常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捉弄他们,以此来刺激他们拒绝再次谈话。教授在万般无奈之下,只好求助好友尚恩,希望他来开导这个前途汲汲可危的年轻人。

“你真的了解一个人吗?”

实际上,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虽然两人第一次见面不欢而散,但尚恩第二次和威尔见面就和他说了很长的一段话:“你只是个被吓傻的孩子,从来没有离开过波士顿,知道很多事情,但更多的只是从书中了解而非亲身体验。因此,你会因为看到一幅画,就对我的生活妄加评判,而我不会因为读过雾都孤儿这本书,就自以为真正了解你的生活和你的感受。因此,除非你愿意敞开你自己,愿意和我交流,否则我无法知道‘你是谁’。”

尚恩教授和前面几位心理治疗师比起来,有很多不同之处,其他心理师在被威尔刺激的时候,都会表现出“他怎么能这样”的神情,但尚恩教授则在深夜独自陷入思考“他为什么会这样?”

其实心理治疗师和被治疗者之间更像是课堂上的师生关系,都是人与人之间的相遇,不同人有不同的存在方式和思考方式,前几位都把威尔看做是自己工作的一部分,并没有突破所谓的心理学框架,也没有想着去了解威尔作为一个人的真实想法,早早的就给威尔套上了“问题少年”的帽子。但是尚恩教授一开始就把威尔当做一个人,试图去了解他。影片中尚恩教授与天才问题少年威尔的八次见面,是从抵触对抗到逐渐卸下防备最终获得信任成为朋友的一个过程。

等到两人渐渐开始交心,蓝波教授想要让尚恩教授说服威尔接受他推荐的工作,充分的发挥自身的数学才能,但尚恩教授却建议应该先给威尔一点时间,让他自己想清楚自己想要做什么。

教育的目的其实就是尚恩教授说的:“他需要方向,而不是操纵。”

这个方向就是学生从老师那里获得的“超越学生能力范围的事物”,老师需要引导学生把由欲望出发而想要转化为值得向往的,把实际欲求的东西转化为合理期盼的。这个方向一定不能是强加的,因此,人与人之间是需要一个对话的过程,而这样的过程往往很缓慢、艰难。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威尔的改变和心结的打开,可以说是尚恩教授教育模式的最佳胜利,同时也是尚恩教授特殊人生哲学的成功实践。可以说尚恩理解威尔,并且尊重威尔。他慢慢打开威尔心扉,获得威尔的信任。一句“这不是你的错。”就是简单的一句话,对于威尔来说,却非常的重要。这证明,终于有人没有把他当作坏孩子来看,终于有人包容他,理解他,相信他,愿意给他温暖。

说实在的,通常有着坚硬外在的人,其实,内心更加脆弱,更加需要保护。

为了让学生的个性和天赋自由发展,老师不应根据学生与生俱来的才能为学生建设、规划人生之路,换句话说,尚恩教授和威尔的不断交流,不是仅仅让威尔意识到自己是个天才,而是在引导威尔开始思考:我的独特天分对于我的意义在哪里?数学才能在何时对于我来说是重要的?

当然在价值观更为多元化的今天,尚恩教授所推行的本真人生目标在天才间的奉行者大有人在,但影片并没有将尚恩教授的人生哲学推广,影片最后,威尔放弃了高薪的职位,决定开着自己好友送的生日礼物,决定去追回自己心仪的女孩,这实际上是影片的另一个精神内核——自由、远行。

电影妙在剧本上,这个剧本不仅各个细节都很到位,经典的句子非常多,结尾又巧妙地与前面的部分串联了起来,给观众留下了一个意味深长的结局。而这部电影也让人明白了三件事:什么是真正的爱情?什么是真正的朋友?成功,不在于你取得了什么,而在于寻找自我。

电影通过对威尔原始病态心理的探究、心理变化过程及健康状态恢复的描述,告诫人们:敞开心扉,释放心灵。真的是一部看完了会反省自己人生的电影。

一句很多人印象深刻的电影台词分享给大家:

“我每天到你家接你,我们出去喝酒笑闹,那很棒是我一天中最棒的时刻,只有十秒,从停车到你家门口,每次我敲门,都希望你不在了,不说再见,什么都没有,你就走了,我懂得不多,但我很清楚。”

文,图网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