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笔砚

嗡……陀螺旋转,声音响亮。吃过晚饭,只要天晴,小区李大爷的彩色陀螺(商店里买的)就在小区空地上打起来。古稀之年的李大爷,身穿一套夹克休闲装,右手拿鞭,用力打着陀螺,陀螺很大,有大碗口粗,高20厘米左右,皮鞭简易,一根木棍上拴着细绳。陀螺大,惯性也大,声音犹如飞机的轰鸣声,翻着铜音。李大爷紧打几鞭,陀螺旋转快起来,孩子们围过来了,有呀呀学步的,有扎着羊角辫的,他们好奇地看着、笑着,李大爷老顽童般打得更起劲儿了。

陀螺转呀转,我仿佛又回到了童年。记得立秋前后,村子的晒场闲着,这可是全村孩子的天堂。吃了晚饭,一场的孩子,有抓人玩的,有躲猫猫的,有跳橡皮筋的,有跳海(用粉笔在地上画个田字框,用瓦渣片单脚跳)的。最引人注目的是扯响簧、打陀螺。孩子们时常说:“谷子黄,扯响簧。”、“谷子收上场,陀螺打得喔喔响。”当时,对这样的话,没有细想,只是觉得说起来顺口,开心。现在回味,这两句话有深意,“谷子黄,扯响簧。”押韵、对仗,表现孩子们农闲时玩得愉快,心情舒畅。扯响簧,有一个人扯的,有两人扯了对打比赛的,喔喔的响簧声中其乐无穷。打陀螺更有兴趣,对男孩更有吸引力。上山找树,栎树砍出来的陀螺经打,牢实,砍到栎树就砍削陀螺;其次,砍树剥皮做鞭子,这种树特殊,现在叫不出名儿了,一般只有镰刀把粗,青黑色的树皮。这种树剥皮容易,做成的鞭子打起陀螺来,声音洪亮、脆响,犹如赶马人的马鞭打在马背上那种爽。谷子收上场了,白天晒谷子,傍晚谷子收回仓了,喔喔响的陀螺打起来,晒场上陀螺飞舞,喔喔声时大时小,此起彼伏,仿佛一个小型飞机场。谷子收上场,陀螺打得喔喔响。描写了陀螺的美妙声,衬托了包括孩子在内的农村人喜获丰收的喜悦之情。

嗡嗡……李大爷的陀螺声再次响起,晚霞消失了,夜幕低垂,路灯亮了,孩子们无奈地被大人领回家了,李大爷累了,任由陀螺转呀转,越转越慢,最后歪倒在地,李大爷捡起陀螺放入提袋,幸福地走向小区那头。

几年前搬家收东西时,抽屉里摆放着儿子曾经玩过的玩具车、坦克、战车、陀螺等玩具,其中陀螺很多,发射条,陀螺,大大小小,各式各样,全都做垃圾处理了。这种陀螺适合于学前孩子玩,不受场地限制,不需用很大的力,孩子对会转的陀螺好奇,钻心地看,可以培养观察能力,集中注意力。我们小时候打的木陀螺,一般用烧柴砍削,多数用梨树,个头小,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孩子的自制玩具,打木陀螺要跑动,要用力,三五成群才好玩,有玩伴,玩中取乐,多数是八九岁到十三四岁的男孩喜欢玩。如今商店里卖的电陀螺,应该算作健身器具,多数是中老年(男的)喜欢,茶余饭后,宽敞的院坝、空地打打陀螺,活动下精骨,走动下,活动下手臂,有助消化,健身强体。电陀螺个头大,稳定性好,打一鞭可以走走再打,不需激烈运动。同样是陀螺,不同年龄不同时代的人玩它用它的作用与意义还真不同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