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一家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该公司在实现自身跨越式发展的同时,创新制定“公司+农户+农技”的产业扶贫、“带资入股分红”的金融扶贫、“扩大就业”的就业扶贫、铁牌销售电商扶贫、“1+X”村企对接帮扶五大扶贫模式,帮助农户培训种植优质原粮、高价收购、为贫困户提供就业机会,为农户网络销售农产品等。产业园自投入生产经营以来,共投入生产经营周转资金150多万元,引进葡萄、蔬菜、食用菌(玉竹耳)、果树等,吸引周边村民和贫困户到园区务工生产,在用工方面产业园始终坚持贫困户优先原则,到目前为止共发放工资款已达20余万元(不含前期工程建设用工)。

企业能积极参与精准扶贫,是社会之福,也是如今各地以产业振兴乡村的“快车通道”。在安庆市望江县,企业在助力精准扶贫方面便展现了各自的智慧与所长。

省企技术加持 贫瘠地种出新花样

“一开始来的时候,就是黄土地,寸草不生。光是土壤改良每亩地就得花费2万元。”安徽农垦集团皖河农场派驻在望江县高士镇黄河村扶贫产业园的基地负责人陈杰传说。

当然,陈杰传记忆中的园区已与现在的景象有了天壤之别。现在的园区,内建有标准化食用菌钢架大棚19座、3996平方米;蔬菜钢架大棚40栋、11720平方米;葡萄连栋大棚4栋、13300平方米;配套生产桥梁道路、节水灌溉系统、园区绿化亮化等基础设施。草莓、葡萄、蔬菜、食用菌(玉竹耳)、果树(沃柑、台湾金桔、柑平)等具有发展前景、符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分布在不同的地垄上茁壮成长。

据了解,黄河村扶贫产业园由省国资委帮扶援建,规划占地97.76亩,总投资780万元。建成后由省农垦集团皖河农场计划负责生产经营管理3年,待条件成熟择机移交黄河村自行生产经营。期间,所得收益全部归黄河村所有,并负责为黄河村培养经营管理和生产技术人才。

黄河村扶贫产业园种植的羊肚菌。

新鲜蘑菇已成长成片。

“这个叫羊肚菌,是一种极为名贵的滋补型菌类。按照目前市场价格,一亩地预计能创收1至2万元。”黄河村党委书记徐根南向记者介绍道。他表示,黄河村扶贫产业园的建设将带动村民发展特色种植业,壮大村集体经济实力,为贫困人口提供就业创业机会,早日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

产业园自投入生产经营以来,共投入生产经营周转资金150多万元,引进葡萄、蔬菜、食用菌(玉竹耳)、果树等,吸引周边村民和贫困户到园区务工生产,在用工方面产业园始终坚持贫困户优先原则,到目前为止共发放工资款已达20余万元(不含前期工程建设用工)。为当地贫困户脱贫致富提供了便捷的务工平台。

龙头企业带动 创新成立党员扶贫工作队

2017年,安徽联河股份有限公司便成立了党员扶贫工作队,由该公司董事长甘启斌担任队长,全队共8个主要队员。

“成立党员扶贫工作队是公司扶贫工作的创新之举,旨在发挥更强大的聚集作用。”安徽联河股份有限公司董事田元元表示,每年都由工作队带头下乡镇与农户签订单,在年底收购期间,以高于市场每百斤10元的价格去回收贫困户的原粮。2017年至2018年,光是给予贫困户订单加价的数额便达920万元。

作为一家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该公司在实现自身跨越式发展的同时,创新制定“公司+农户+农技”的产业扶贫、“带资入股分红”的金融扶贫、“扩大就业”的就业扶贫、铁牌销售电商扶贫、“1+X”村企对接帮扶五大扶贫模式,帮助农户培训种植优质原粮、高价收购、为贫困户提供就业机会,为农户网络销售农产品等。目前,该公司的帮扶范围已经覆盖了望江县10个乡镇。

同时,该公司还帮助贫困村发展村上产业,实现帮扶由输血向造血转变。结合安庆市“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部署,对12个对口帮扶深度贫困村安排资助2至10万元不等的启动资金发展村集体经济,并综合运用信息资源、订单收购、电商销售、加工指导等方法,帮助贫困村提高发展集体经济适应性,助力贫困村2020年如期实现村出列、户脱贫。

该公司党员扶贫工作队队员告诉记者,当下这个季节,公司的扶贫工作队已走入各个乡镇,进行新一轮的订单签订了。而后期的粮食加工,还需要招聘大量的季节性用工,贫困户优先,一般为1到2个月时间,可为贫困户增收1至2万元收入。

安徽联河股份有限公司拥有华东地区每日产能最大的稻米加工生产线。

创业能人回乡 废旧厂变身产业综合体

蔬菜、稻虾养殖、瓜果、水生作物、中药材……望江县杨湾镇目前的产业模式已达10余种。杨湾镇党委书记李结华表示,以发展产业促进乡村振兴是村集体一开始就有的思路,按照这个思路,扶贫产业综合体便成了不二的选择。

利用原是荒废多年的旧厂房,杨湾镇整合5个村扶贫资金加光伏项目,再加上安徽省海螺集团捐建的200万元扶贫资金,建成了杨湾镇首个产业扶贫综合体。底下建厂房,上面搭建光伏发电。建成的6000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吸引了本地的创业能人苏根祥带着他原本在浙江的针织公司回乡发展,吸纳本地劳动力50人就业,其中贫困户为20人,每年增加5个村集体收入6.5万元。

由于腿脚不便加上年纪,杨湾镇村民姜拾玉此前根本没有外出务工的机会,只能在农忙季节做点小工添补家用,一年下来,勉强有5千块钱的收入。“现在我就在厂里做些拉布的活,技术要求也不高,一个月就有3000票多的收入,跟以前比起来,现在的生活真是好太多了。”姜拾玉说,产业综合体带回了企业,方便了村里很多像她这样的人与贫困户在家门口就业。

苏根祥表示,其实企业与扶贫对象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企业为贫困户提供就业机会,贫困户也确实能为企业带来价值。他愿意回到自己的家乡,帮助家乡发展壮大起来,同时也能帮助更多的乡亲,是件有价值的事。

当地创业能人苏根祥带着他的企业回乡发展。

杨湾镇产业综合体目前已带动贫困户116户500人,实现人均年增收4000元,带动5个村年均增收16万元。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唯有扶贫企业不将扶贫当作负担,而是真正展现各自所长,充分发挥智慧,才真正是当地百姓之福。(记者 章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