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当时只是个小兵,刘邦却敢把大将军的位置给他,这是为什么?其实刘邦相信的不是韩信,而是推荐韩信的萧何。
萧何是什么人?那是刘邦生命中最重要的那个人,没有萧何在,一堆烂账得把刘邦给忙活死,而且还理不清楚。
既然是萧何推荐的人才,那么刘邦当然是信任的。他相信萧何的眼光,况且反正是活马当成死马医,为什么就不能试一试呢?
刘邦心里苦啊,好不容易打下了咸阳,正打算做关中王呢,没想到项羽请他去喝了一杯酒,这关中之地就归项羽所有了。
你跟他讲道理能讲得通吗?人家手里的军队强大,刘邦只能拱手把这么好的一块地方让给了项羽。
项羽还不知道珍惜,一把火把阿房宫给烧了,想想就让人心疼。此后项羽分封天下诸侯,把汉中那块蹩脚的地方封给了刘邦。
刘邦的兄弟们大多数都来自沛县,他们希望回到故乡。刘邦自己也不想到这不毛之地来,所以心情十分郁闷。
这个时候手底下的士兵们也是各种逃离,谁也不想在汉中终老。眼看着就要众叛亲离了,刘邦实在是提不起精神来。
张良去韩王那儿了,一时半会儿出不上主意,萧何虽然有管账的能力,可是没有攻城略地的本事,樊哙、曹参这些人倒是可以攻城略地,却又没有出主意的能力。
一时间刘邦根本不知道该怎么办,一个每天都在问如之奈何的人,现在也没有人能够正面回答他了,直到他遇到了韩信。
韩信要是不露两手,说实话,谁也不会把兵权交给他。那么韩信说了什么导致他得到刘邦的信任呢?其实我们都很熟悉,那就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当时没有人可以给刘邦出主意,刘邦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只好向韩信这个毛头小子询问如之奈何?
不管韩信说的对不对,至少韩信为刘邦提供了一个足以逃出去的办法。这个办法的具体实行能否成功当时不清楚,不过让刘邦看到了出去的希望。
表面上在修建被烧毁的栈道,实际上大军是从陈仓小道偷偷溜出去了。溜出去以后,可以给三秦诸王一个迎头痛击,从而夺取三秦之地。
有了三秦之地后,刘邦大军便可以居高临下,俯冲中原地区,从而夺取天下。这一招实在是太妙了,韩信能提出这样的战略,足以说服刘邦那颗怀疑的心。
萧何一直向刘邦推荐韩信,可是刘邦却觉得韩信没什么本事,就让他去管理粮仓了。很多士兵都在逃走,韩信觉得在这里没有前途,也打算逃走。
萧何得知韩信要走,那家伙紧张的,趁着月色,就前去追赶韩信。这导致不少士兵认为丞相大人也跑路了,一个个打算收拾包袱跑路。
萧何好不容易追上了韩信,韩信噘着嘴说:要是没有大将军做,本宝宝可就要走了。萧何一时犯了难,大将军可不是谁都能做的。
不过为了留住韩信这个人才,萧何还是答应了这件事。等到萧何回来以后,立刻将韩信再次推到了刘邦跟前:这个就是你未来的大将军了,你看要不要吧!
刘邦直接懵圈,这小子没什么身份地位,也没有战功,真的能做大将军?不过他立刻反应了过来,萧何这回去追韩信,可是谁的招呼都没打。
萧何要是真的跑路了,那刘邦集团可就彻底玩完儿了。也就是说,留住韩信就是留住萧何,留住萧何最好的办法,那就是把大将军给韩信。
事情到了这一步,其实刘邦已经是骑虎难下了。士兵们走了不少,将领们也失去了斗志。眼看着自己一手积攒起来的基业,就这么要垮掉了,刘邦必须要痛下决心。
一来有萧何做保证,二来从韩信的表达上来说,的确是一个傲娇的人才。所以刘邦愿意试一试,毕竟没有比这更好的办法了。
三军主帅的职位,不是随便给人的,刘邦愿意交给韩信,这就证明了刘邦希望赌一把大的。既然明知道要灭亡,为什么不在灭亡之前,做点大事呢?
况且,如果赌赢了,他将拥有天下,就算赌输了,刘邦还是可以退回蜀中,大不了从此以后不再出去了。即使兵败被杀,那也没什么好后悔的,毕竟在蜀中呆久了,说不定会被手下将士们给宰掉,毕竟啥威信都没有了。
刘邦将军权交给了韩信,韩信并没有辜负刘邦,他帮助刘邦走出汉中,夺取了三秦之地。在北方一路打胜仗,灭了魏国、燕国、齐国等诸侯国。
在刘邦56万大军被项羽击溃以后,韩信并没有背弃刘邦,而是等待时机,将项羽一举击溃。可以说韩信的表现,是完全对得起刘邦的了。
刘邦能够击败项羽,完成一统天下的重任,完全离不开韩信的帮助。所以说他这一把是赌赢了,赢得了天下。可见识人之明才是君王最重要的能力。
参考资料:《史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