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朱重八是从逃犯乞丐到皇帝的传奇,从小吃菜根尝百家饭,因此当了皇帝后也非常体恤民情。万历之前的明朝皇帝,相对于其之前的宋朝皇帝,以及之后的清朝皇帝(道光先生除外),总体上来说在吃这件事上比较简朴,基本上吃的就是普通的鸡鸭鱼肉,像宋朝皇帝爱吃的羊乳房、慈禧老佛爷爱吃的夹了牛羊肉末咬一口外酥里香满口流油的马蹄酥饼、遛食的时候现做品尝的鲈鱼鱼羹等,在明朝皇帝的餐桌上是不多见的,朱元璋第五子周王朱橚还写过《救荒本草》这种流芳百世的农政巨著。

当然,也正是因为过了很久的苦日子,穷苦人民发家致富做主人要顿顿有肉吃,所以吃肉这爱好至少从朱重八那里开始就没断过,明朝御膳中经常可以见到各种大块肉,相对宋朝或者清朝的御膳“粗犷”了许多。一般来说,明朝皇帝一日吃三餐,中以午餐最为丰盛,晚餐不算丰盛,但惟独晚餐可以喝酒。

以下是《南京光禄寺志》卷二《膳羞》当中,记录的洪武十七年六月的膳单:

早膳:

羊肉炒,煎烂拖虀鹅,猪肉炒黄菜,蒸猪蹄肚,两熟煎鲜鱼,炉煿肉,筭子面,撺鸡软脱汤,香米饭,豆汤,泡茶。

羊肉炒,猪肉炒黄菜,蒸猪蹄肚,两熟煎鲜鱼,这些很容易看明白是什么,大概也就是现在家常菜的水平。煎烂拖虀鹅就是用捣烂的葱姜蒜韭末爆香后煎的鹅肉,炉煿肉就是烤肉干,不一定需要现做。至于筭子面是啥我到现在都没搞清楚,但大概也就是两种东西,一,筭音通蒜,也就是蒜拌面,二,筭形通竹,筭子实际上指的是竹笋,也就是用竹笋煮的汤下的面条,但考虑到“笋”这个字产生了都快一千年了(《南齐书·刘怀珍传》:“ 灵哲 所生母尝病, 灵哲躬自祈祷,梦见黄衣老公曰:‘可取南山竹笋食之,疾立可愈。),可能性不大。然后再加一份鸡汤,一份豆汤,一份米饭,一壶茶。

午膳:

胡椒醋鲜虾,烧鹅,火贲羊头蹄,鹅肉巴子(肉干),咸豉芥末羊肚盘,蒜醋白血汤,五味蒸鸡,元汁羊骨头,糊辣醋腰子,蒸鲜鱼,五味蒸面筋,羊肉水晶饺儿,丝鹅粉汤,三鲜汤,绿豆棋子面,椒末羊肉,香米饭,蒜酪,豆汤,泡茶。

午膳是三餐中最为丰富的(有时候会和妃嫔或皇子一起吃),也是最能体现明朝御膳特点的,这些菜是什么一看就能明白,也就是个南方农村家宴的水准(还不是大宴,大宴得上生猛海鲜),不多解释了。

有人私信问我“棋子”是什么。棋子是宋明时期一种面食,制作方法是用水和面,捏成小块,烤熟或煮熟的小面点,现在还有,大致长下面这样:

图中这个棋子一看就是加工过的,肯定黄油、糖、鸡蛋啥的没少放,差不多算是甜点了。但明朝的棋子都是咸吃或者寡吃,要么是加了盐、胡椒、猪油等做成咸味的,要么是加少许一点点盐然后像吃馒头那样就菜吃,朱元璋吃的绿豆棋子应该也是寡吃类型的。

首先,在食用畜肉方面,洪武时期,猪肉在御膳中已经开始占有更加重要的地位(结合早膳和午膳,猪肉菜共5道,羊肉菜共6道),宋元以羊肉作为主要的食用畜肉的现象开始发生变化。

其次,在食用禽肉方面,鹅肉仍然是当时御膳最重要的食用禽肉,鸡肉仍然无法取代其位置,这一现象甚至到了明朝后期仍是如此,特别是女眷,吃鹅要多于吃鸡,如万历三十九年正月,慈宁宫膳共准备“鹅十二只,鸡十六只”;

最后,也是最值得说道的,就是烹饪中对于醋的运用。醋在当代烹饪中主要用于酸味菜的烹饪,或者在鲜香口、咸香口的菜式的烹饪中点缀少许提鲜。但在明朝,几乎所有的菜式都可以用醋来烹饪,上到鲜虾等昂贵的食材(胡椒醋鲜虾,你们能想到是什么味么?),中到腰子等下水,甚至是出征时候的军粮,都可以用醋来烹饪(用醋制作的军粮见戚继光《纪效新书》:“麦二升炒熟,一升用熟香油作媒,一升取六合,用好烧酒浸晒干,再浸,以不入为度,研末另包;四合用盐醋晒浸,亦以不入为度,晒研为末,另包。”)

晚膳:很遗憾找不到朱重八的,用朱老四的代替下:

按酒四品,焚羊肉,清蒸鸡,椒醋鹅,烧猪肉,猪肉撺白汤,香油饼,小馒头,米饭,雪梨菱角汤,赤豆汤。

基本上还是猪羊鹅鸡。

此外,朱老四有个特点,就是他把调料看的比粮食和肉还重。永乐十二年,成祖北伐瓦剌,在忽兰忽失温大败马哈木,缴获牛羊无数。于是成祖下诏,将缴获的牛羊,以及尚膳监和光禄寺为其准备的腊肉、米面、枣子等食物赏赐给出征将士食用,但是,烧酒、醋、酱、糖、盐等调料则不予发放。

看完点个关注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