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这样色彩大胆的建筑不多”

小妖认识的一位手机摄影艺术家如是说。

他口中的建筑正是“缝合”莲花山与笔架山,

耸立城市与自然之间的美学——深业上城。

网红LOFT小镇红、橙、黄色块的设计灵感

来源于荷兰风格派画家蒙德里安的画作

《红、黄、蓝与黑色栏杆》,

活力与新潮感让人眼前一亮。

周末总能吸引不少网红小哥哥小姐姐

在小镇的一角凹造型。

不只是网红街拍打卡圣地,

足足七层楼的CEEC

(中国国际消费电子展示交易中心)

更成为科技粉的“盗梦空间”。

就在你以为这座“城”会在科技与美学,

奔向未来的道路上渐行渐远的时候,

它出其不意地拐了个大弯儿,

和财经生活频道的创财经大学、福田文体局

共同办了一场

探寻碑林奥义的周末沙龙,

要让传统文化也“潮”起来。

随着《我在故宫修文物》《国家宝藏》等

文博探索类节目带来的文物热潮,

809000后,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青睐

去获知比“傻白甜”更有价值的传统文化。

如何才能满足大众对文物背后深厚底蕴的探索欲?

光有文物,没有一个会讲故事的人是不够的。

西安碑林“001”号讲解员杨烨

就是那个会讲故事的人。

守护了碑林19年,

接待了20万名游客,其中不乏政商名人。

杨烨早已将浩瀚碑石上的无数碑文烂熟于心,

他不像讲解员,

更像是碑林文化的“摆渡人”。

“年轻人都说,《开成石经》是最早的微信体。”

杨烨笑道,

“你看,孔子和他的弟子有问有答,

像不像微信聊天?”

一句话,

道出了碑林“国宝”

《开成石经》的价值和历史蕴含,

也正是这样有趣的解说

引起了不少人对碑林文化的兴趣。

文化的内核、科技的外壳,

深业讲堂×创财经大学×福田文体局

正在创造一种全新的表达,

将经典广博的传统文化

用新媒体的方式

生动又活态地传播出去,

将博物馆与文化、传媒、商业等

产业有机融合。

那些碑文里的回忆,

是我们曾拥有过的华夏历史,

给我们源源不断力量的同时,

推着我们继续前行。

如果你也想有这样一段

探索前世今生的时光之旅,

如果你也想听杨烨讲

“祖宗十八代”、麻小、

金庸小说与碑刻的故事,

不要错过这场周末沙龙

上城论碑

一起感受厚重而有趣的碑林文化。

时间:本周六(11月17日)下午三点

地点:深业上城三楼黑思百立

主持人:王海东

主讲嘉宾:杨烨

沙龙内容:

1

碑林中的书法

对话嘉宾:书法家李海武

2

碑林文化与世界各地的碑刻文化

对话嘉宾:旅游达人画家海蓝

3

碑刻的历史地位

对话嘉宾:港中大考古学者

创财经直播间:点击此处即可届时观看

创财经直播间是由深圳财经生活频道新媒体团队全力打造的一款全媒体直播产品,以主流媒体影响力,新媒体灵活多样性和强大的广电专业团队,为用户提供一站式直播服务解决方案。更多直播精彩内容请搜索关注“创财经”微信公众号:econews,点击底部菜单“同步直播”观看。

关于碑林和杨烨的小知识

竹帛难存,碑石永驻

西安碑林始建于宋哲宗元祐二年(1087),现收藏自汉代至今的碑石、墓志4000余件,数量为全国之最,藏品时代系列完整,时间跨度达2000多年。

而《开成石经》是碑林博物中最重要、影响最大的国宝之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最有体系、刻载儒家经典最多、刊刻规模最大的石经,也是世界上最重的一部石刻图书,被誉为“石质图书馆”。

114块石,65万字。从最早的《周易》《尚书》《诗经》,一直到《周礼》《仪礼》《礼记》,再到《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开成石经》,字字珠玑,信息量巨大。

“问不倒”的杨烨

一个会吹埙、会武术、懂书法的现代“古人”。

地道的西安人,从小跟爷爷进碑林参观,从22岁到41岁,19年坚守碑林,是享誉业内的学者型、研究型讲解员。

杨烨开创了一种“追本溯源”讲解风格,并延续至今。“不是简单地介绍碑的基本内容,而是针对碑上的一段话或一个故事,考证是否历史上最早出现,再串联到现在。”

深业上城外景图片已获摄影师张匡龙授权使用,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