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4月份中国非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urchasing Managers‘ Index,PMI)中的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3.2%,高于上月0.9个百分点,其中建筑业和服务业均有不同程度上升。而财新中国4月服务业PMI中的4月服务业就业指数降至有数据以来新低,企业继续减少用工,且减员速度较3月加快。

  原标题:解读4月服务业PMI数据:应注重积极有效扩大内需

  庞溟/文 经济观察网

  4月服务业景气小幅回升

  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4月份中国非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urchasing Managers‘ Index,PMI)中的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3.2%,高于上月0.9个百分点,其中建筑业和服务业均有不同程度上升。制造业PMI为50.8%,比上月回落1.2个百分点。综合PMI产出指数为53.4%,比上月上升0.4个百分点。

  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2.1%,比上月上升0.3个百分点。在促进企业复工复产、复商复市,扩大居民消费、增加公共消费等政策推动下,服务业多数行业业务活动稳步恢复。在调查的21个行业中,有14个行业商务活动指数高于50.0%。其中,与居民基本生活密切相关的零售业商务活动指数连续两个月位于60.0%以上,企业经营活动恢复较快;近期各地餐饮消费活动重启,餐饮业较上月明显回暖,商务活动指数升至60.0%以上。

  这一走势与财新中国PMI变动趋向较为一致。5月7日公布的4月财新中国通用服务业经营活动指数(服务业PMI)录得44.4%,较3月回升1.4个百分点,但仍处于收缩区间,显示服务业产出继续下滑,下行速度放缓。此前公布的4月财新中国制造业PMI回落0.7个百分点至49.4%,再回收缩区间。在服务业PMI带动下,4月财新中国综合PMI录得47.6%,回升0.9个百分点,仍处收缩区间。

  两个新订单指数和经营预期指数都出现上升,不过财新中国服务业新订单指数仍处于收缩区间,其他指数位于扩张区间。在两个服务业PMI的差异方面,统计局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中,投入品价格指数和收费价格指数在收缩区间一平一降,就业指数则在收缩区间上升。财新中国服务业PMI中,投入品价格指数在扩张区间下降,收费价格指数在收缩区间上升,就业指数在收缩区间。

  两个服务业PMI呈现差异的原因

  国家统计局的PMI调查采用按规模大小成比例的概率抽样方法(Probability Proportional to Size,PPS),以制造业或非制造业行业大类为层,行业样本量按其增加值占全部制造业或非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分配,层内样本使用与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成比例的概率抽取,覆盖《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中非制造业的31个行业大类,约4000家调查样本企业。

  财新中国服务业PMI的样本企业数量则有约400家,覆盖了批发、交通运输、信息、通讯、金融、保险、房地产和商业服务行业。

  国家统计局非制造业采购经理调查指标体系包括商务活动、新订单、新出口订单、在手订单、存货、投入品价格、销售价格、从业人员、供应商配送时间、业务活动预期等10个分类指数。由于非制造业没有合成指数,国际上通常用商务活动指数反映非制造业经济发展的总体变化情况。财新中国服务业PMI的分项指标与此类似。

  一般来说,大型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占比较高。通常认为财新中国服务业PMI的样本更倾向于中小型企业,而这些企业的生产经营在此次疫情中也更受冲击。

  海外疫情的二次冲击

  随着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继续在全球蔓延,对中国经济的二次冲击开始逐渐显现。国家统计局非制造业PMI中的新出口订单指数为35.5%,比上月下降3.1个百分点。

  财新中国服务业新出口订单指数相比3月也降至2014年9月有调查以来次低,仅高于2月。4月服务业新订单总量连续三个月下降,但降幅较3月小幅收窄。根据财新数据,众多企业反映,疫情导致许多国家采取临时停业和各种限制措施。

  中国正在复工复产,但其他国家经济疲弱对中国经济还是带来了一定程度的二次冲击。疫情蔓延已经给各主要经济体带来了供给侧和需求侧的风险,并同时对制造业和服务业带来冲击。

  以IHS Markit公司进行调查的、与财新中国PMI属于同一系列的PMI数据为例。美国、欧洲、亚洲各国近期的服务业PMI均出现暴跌,纷纷创下2008-09年金融危机以来新低甚至1997年金融危机以来新低。其中作为亚洲第三大经济体的印度,4月服务采购经理指数(PMI)由3月的43.9%急降至史上最低的5.4%,更是全球各主要经济体中最低。

  为抑制疫情发展,印度自3月25日开始实施全国大封锁,除了基本生活用品允许经营外,其他活动基本停滞。4月20日后,印度对封锁区域有所放缓,但大多为农村地区。由于服务业占印度经济逾半比重,若以历来指数及本地生产总值(GDP)相比,预示印度4月GDP或收缩15%。当地整体需求降至历来新低,失业数据创下新高,海外需求几乎消失。印度政府最新的政策是封锁延长至5月17日,5月份印度的服务业和制造业同样不乐观。

  为防止疫情扩散,各国仍有可能在一定时期内实行各类防疫抗疫措施,全球经济活动有可能继续收缩。经济活动下跌将为企业融资带来沉重压力,对小型企业来说影响尤甚。各国政府解封措施的压力会变得更为迫切,但这又存在带来新一轮疫情的风险。

  就业压力依然较为严峻

  国家统计局4月非制造业PMI中的从业人员指数为48.6%,比上月回升0.9个百分点。分行业看,建筑业从业人员指数为57.1%,比上月上升4.0个百分点;服务业从业人员指数为47.1%,比上月回升0.4个百分点。而财新中国4月服务业PMI中的4月服务业就业指数降至有数据以来新低,企业继续减少用工,且减员速度较3月加快。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官方数据,一季度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员229万人,同比下降29.3%;从单月看,1-3月城镇新增就业人员同比分别为-19.8%、-55.7%、-19.3%。3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9%,比2月份下降0.3个百分点;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7%,与2月持平但仍低于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表明3月中小城市失业率有所改善;一定程度上反映就业质量的全国企业就业人员周平均工作时间为44.8小时,比上月增加4.6小时,但仍同比减少1.2小时。

  商务部监测显示,截至3月26日,餐饮、住宿企业复工率分别为80%、60%左右,明显低于其他行业。而根据2018年第四次经济普查,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居民服务业中个体就业占比均超60%,占比分别为76.0%、75.1%、61.6%,三大行业个体就业合计占非农个体就业的约2/3。当然,随着复工率进一步提升,未复工人数会迅速大幅下降。

  我国宏观经济在短期内仍将面临较大的就业压力,主要因为:GDP增速放缓带来就业岗位减少,就业需求弹性下降(每一个百分点的GDP增长带来的劳动就业增长),主要出口国外需疲软导致就业拉动作用有限,中小企业运营压力加大,以及今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创新高的874万人。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同样面临较大压力

  疫情在海外的发展,为我国经济带来了外需的疲弱与供应链的扰动。与此同时,考虑到来自就业、收入、负债等方面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消费者的习惯可能更为谨慎,而这可能给消费能力和行为模式带来重大变化。

  一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扣除价格因素实际下降3.9%,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扣除价格因素实际下降12.5%。中国人民银行4月28日发布《2020年第一季度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报告》,倾向于“更多消费”的居民占22.0%,比上季下降6.0个百分点;倾向于“更多储蓄”的居民占53.0%,比上季上升7.3 个百分点;倾向于“更多投资”的居民占25.0%,比上季下降1.3个百分点。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在2020年第一季同比收缩达创纪录的15.8%。华兴证券预计,在基准情景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有望在第二、第三、第四季度反弹并分别录得8%、10%和11%的同比增长,全年同比增长有望达到3.3%。在乐观情景和悲观情景下,全年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分别同比增长4.5%和1.8%。来自机关、社会团体等社会集团的购买有望保持相对稳定。

  2019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1649亿元,比上年名义增长8.0%。其中餐饮收入为46721亿元,占社零总额11.3%,其中限额以上餐饮收入为914亿元,占餐饮收入20%。所谓限额以上单位,是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批发业企业(单位)、500万元及以上的零售业企业(单位)、200万元及以上的住宿和餐饮业企业(单位)。

  结合国家统计局4月服务业商业活动指数来看,限额以上餐饮业企业复工率估计不超过60%,而在餐饮收入中占比80%左右的限额以下餐饮业企业复工率估计更低。考虑到4月社零总额中其他分项的同比增长幅度也不高,则4月社零总额同比增长应该还会同比收缩5%至10%。可以说,二季度社零总额同比增长面临的压力依旧较大。

  新改革、新红利、新信心

  正如笔者在本专栏《无惧外需疲弱,内需和消费危中有机》中所提到的那样,保内需和促消费,要从释放制度性红利中发掘结构性潜能。

  国家统计局4月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2.1%,比上月上升0.3个百分点,已实现连续两个月回升。但部分行业复工复产仍然比较滞后。住宿、文化体育娱乐、居民服务等行业受疫情影响较大,商务活动指数连续三个月位于45.0%以下,相关企业生产经营比较困难。

  在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期间,全国国内游客总人数1.15亿人次,旅游收入超过470亿元(5月1-5日),分别约为2019年的59%和40%(2019年假期为四天),可见新冠肺炎疫情对居民出行、旅游和消费的影响仍然显著。

  相比之下,各类新业态、新模式、新热点在疫情中受扰动较小,甚至有机会实现持续逆势成长,带动和加快内需和消费的恢复、回补、释放、升级、扩容、提质、加速。要素市场的深化改革,更是有利于促进微观主体拥有的各类要素合法合规转化为资产化和财产性收入,进一步增强消费者的能力、意愿、信心。短期保就业,中期稳预期,长期促改革,如此,则内需和消费当危中有机。

  国家统计局4月非制造业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为60.1%,比上月上升2.8个百分点,表明非制造业企业对近期市场发展信心有所恢复。分行业看,建筑业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为65.4%,高于上月5.5个百分点;服务业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为59.2%,比上月上升2.4个百分点。财新中国4月服务业PMI中的企业乐观度也回升至三个月高点,表明虽然当前服务业表现不佳,但业界相信一旦疫情改善,服务业景气度将会恢复。相比之下,财新中国4月制造业乐观度则降至四个月低点。

  更多刺激措施有待出台

  值得注意的是,国家统计局4月份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9.7%,较上月上升4.6个百分点,其中土木工程建筑业高于总体。这显示建筑业活动加快恢复,有利于进一步推进复苏传统基建、加快新基建等逆周期调控政策与各种稳就业措施。

  4月17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以更大的宏观政策力度对冲疫情影响,要在稳的基础上积极进取,明确提出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的“六保”。

  5月6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也提出,要加大稳企业保就业力度,进一步落实落细已出台的支持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纾困发展各项政策,让企业得到更多实惠,稳定就业岗位,减轻疫情对农民工在内的劳动者就业和收入的影响,保障基本民生。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多措并举促进消费回升。

  因疫情影响而延期的“两会”将于5月22日召开,预计有可能宣布更加积极有为的一揽子财政刺激政策,包括:提高预算赤字率到占GDP比重3.5%以上、发行规模约为1-2万亿元的抗疫特别国债、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至3.5万亿元以上、进一步减税降费,等等,并将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加强传统基础设施和新型基础设施投资,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与此同时,预计货币政策将运用降准、降息、再贷款等手段,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贷款市场利率下行,以支持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同时将把抓好重点行业、重点人群就业工作和复工复产、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以及继续积极扩大内需结合起来,释放消费潜力,扩大居民消费,适当增加公共消费。

  华兴证券目前对2020年第二、三、四季度和全年的GDP同比增长率预测分别为2.5%、6.3%、6.5%与2.5%。我们认为,中国经济已经探底,逆周期调控措施和需求释放,有助于宏观经济从今年下半年起企稳反弹。下行风险包括:消费和内需不振,全球经济衰退导致外需疲软,供应链扰动,就业压力,政策宽松和政策刺激力度及速度不及预期,等等。

  (作者为香港大学经济学博士,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硕士,华兴证券宏观与策略研究主管,主要从事全球及中国宏观研究、资产配置策略、定量研究、主题研究等领域工作。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任职单位无关。)

责任编辑:霍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