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简称“藏”。西藏自治区(藏文:བོད་རང་སྐྱོང་ལྗོངས།,藏语拼音:Poi Ranggyong Jong,威利转写:Bod rang skyong ljongs),首府拉萨市,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西南边陲,是中国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

西藏位于青藏高原西南部,地处北纬26°50′至36°53′,东经78°25′至99°06′之间,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素有“世界屋脊”之称。土地面积为120218947.91公顷,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8,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中仅次于新疆。2014年末常住人口约317.55万人。

西藏北邻新疆,东接四川,东北紧靠青海,东南连接云南;周边与缅甸、印度、不丹、尼泊尔、克什米尔等国家及地区接壤,陆地国界线4000多公里,是中国西南边陲的重要门户。

西藏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自元朝始,中央政权始终对西藏行使着有效管辖。藏族人民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一员。西藏唐宋时期称为“吐蕃”,元明时期称为“乌斯藏”,清代称为“唐古特”、“图伯特”等。清朝康熙年间起称“西藏”至今。1951年5月23日,西藏和平解放。1959年西藏叛乱平定后,中央政府开始对西藏进行全面直接管辖。1965年9月9日,西藏自治区正式宣告成立。

西藏以其雄伟壮观、神奇瑰丽的自然风光闻名。它地域辽阔,地貌壮观、资源丰富。自古以来,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创造了丰富灿烂的民族文化。

人口

从7世纪到18世纪,由于天灾频仍,疫病不断,医疗条件差,加之占人口相当比例的僧尼不从事人口生产,西藏的人口长期处于负增长,甚至持续锐减。而从18世纪到20世纪中叶的200年间,由于农奴制的残酷剥削压迫,西藏地区人口又骤降了约80万。 [39]

1951年和平解放以来,西藏人口,尤其是藏族人口进入有史以来增长最快的时期,自1956年以来,西藏的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长率均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根据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推算,2006年末,西藏总人口为281万人,其中藏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2%以上。与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时的114.09万人相比,人口增加166.91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7.4‰,死亡率为5.7‰,自然增长率为11.7‰。人口平均寿命从35.5岁提高到了现在的67岁。 [39]

据《西藏自治区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截至2010年11月1日零时,西藏自治区常住人口为3002166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2616329人相比,十年共增加385837人,增长14.75%。年平均增长率为1.39%。 [40]

截至2017年末,西藏自治区常住人口总数为337.15万人,比2016年净增加6.61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04.14万人,占总人口的30.9%;乡村人口233.00万人,占总人口的69.1%。人口出生率为16.00‰,死亡率为4.95‰,自然增长率为11.05‰。 [41]

民族

据《西藏自治区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截至2010年11月1日零时,西藏自治区常住人口中,藏族人口为2716389人,其他少数民族人口为40514人,汉族人口为245263人。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人口占91.83%(其中:藏族人口占90.48%,其他少数民族人口占1.35%);汉族人口占8.17%。同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藏族人口增加289221人,其他少数民族人口增加9923人,汉族人口增加86693人。

旧西藏经济十分落后,交通闭塞,没有现代工业,只有牧业和少量农业、手工业。自1959年民主改革后,特别是1978年实施改革开放以来,西藏自治区的经济建设步伐不断加快,不仅建立了现代工业、交通通讯业,原有的农牧业、商业也有了长足的发展。 [53]

1994年以来,西藏地区生产总值连年保持两位数增长。洛桑江村在西藏自治区十届人大四次会议上披露的“十三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显示,未来五年,西藏地区生产总值仍将保持年均两位数增长的态势。 [7]

2015年,西藏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26.3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14年增长11.0%。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1999元。在全区生产总值中,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分别为9.4%、36.7%、53.9%。 [54]

2017年,西藏实现全区生产总值1310.6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16年增长10.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2.80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514.51亿元,增长11.9%;第三产业增加值673.32亿元,增长9.7%。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9259元,增长8.0%。按年平均美元汇率折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5814.6美元。在全区生产总值中,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分别为9.4%、39.2%、51.4%,与2016年相比,第一产业比重提高0.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提高1.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下降1.9个百分点。 [41]

第一产业

中国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西藏自治区

雅鲁藏布江谷地

西藏的耕地面积绝大部分分布在江河干、支流的河谷阶地、山麓斜坡、冲积扇地和湖泊平原一带。而且大部耕地是由草甸土、亚高山草原土、亚高山草甸土等开垦而来的。土壤类型因分布环境条件不同,在质地上有很大差异。大部分耕地的有机质含量低,即使有少数土地含腐植质较多,亦因温度低,微生物繁殖慢、数量少、分解缓慢,很少被作物所吸收。部分耕地还存在着地面不平整、耕层较浅、砂性重、石砾多、质地偏粗、易漏肥等现象。在复种区耕作土壤的潜在肥力和较大肥力较高,供氮和供磷能力也较强。到1998年为止,包括部分原有的梯田,西藏已建成梯田、园田和平整土地100多万亩,按农业人口的劳动力平均,每人接近一亩。在土质改造方面,进行黏掺沙、沙掺粘,种植豆科作物,多施有机肥料,使部分土壤质地得到改良。 [36]

2017年,西藏自治区积极推广青稞优良品种,良种覆盖率达88%。同时提高青稞质量安全,实施农药、化肥零增长行动,农药比2016年减少10.5%。粮食总产达103.7万吨,连续3年稳定在百万吨以上。青稞产量达79.5万吨,比2016年增加6.7万吨,实现历史新高,单位面积产量增幅达11.1公斤。 [55]

  • 河谷农业
中国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西藏自治区

西藏的农业分界图

素有"西藏粮仓"之称的雅鲁藏布江中游干、支流河谷地带,位于喜马拉雅山脉与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脉之间,西起拉孜,东至桑日,东西长约500公里,南北宽处达200公里,窄处仅50公里左右。包括拉萨、山南、日喀则三个地、市的22个县和5个国营农场,是西藏最重要的河谷农业区和商品粮基地,也是自治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 [36]

第二产业

  • 工业

2017年,西藏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103.02亿元,比2016年增长10.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4.2%。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增长47.7%;股份制企业增长14.3%,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13.5%。分门类看,采矿业增长10.6%,制造业增长5.3%,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36.3%。 [41]

2017年,西藏规模以上工业中,黑色金属矿采选业下降23.4%,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增长12.1%,农副食品加工业增加值比2016年下降15.5 %,食品制造业下降26.8%,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增长16.4%,医药制造业增长8.1%,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1.9%,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36.4%。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增长40.3%,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48.8%。能源消费总量466.22万吨标准煤,比2016年增长6.6%。 [41]

  • 建筑业

2015年,西藏自治区建筑业实现增加值306.31亿元,比2014年增长16.3%。 [54]

2017年,西藏完成建筑业增加值411.49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2016增长12.2%。 [41]

第三产业

2017年,西藏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23.32亿元,比2016年增长13.9%。按销售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438.01亿元,增长14.2%;乡村消费品零售额85.30亿元,增长12.6%。按消费形态分,商品零售额435.50亿元,增长13.7%;餐饮收入87.82亿元,增长15.1%。 [41]

在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中,增长较快的有:石油及制品类增长23.5%,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22.2%,书报杂志类增长31.3%,饮料类增长44.3%,五金、电料类增长28.7%,文化办公用品类增长2.6倍。 [41]

  • 对外贸易

2017年,西藏进出口总额58.85亿元,比2016年增长13.9%。其中:出口总额29.50亿元,下降5.5%;进口总额29.35亿元,增长43.6%。 [41]

在进出口贸易中,边境小额贸易23.39亿元,比2016年下降21.7%,占39.7%。其中:出口总额23.18亿元,下降21.7%;进口总额0.21亿元,下降17.0%。 [41]

2017年,西藏自治区与68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双边贸易。其中:尼泊尔联邦民主共和国为最主要的贸易伙伴,与其贸易总额达到24.08亿元,与2016年相比下降21.5%,占进出口总额的40.9%。除尼泊尔外,与西藏外贸交易居前三位的是法国、比利时和老挝,贸易额分别为11.98亿元、6.39亿元和2.77亿元,比2016年分别增长34.3%、1.1倍和27.7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