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秋这一历史阶段,除了早期的郑庄公、齐桓公和末期的夫差、勾践,中间的称霸战争,主要集中在晋国和楚国之间。晋楚争霸中,主要爆发为了三次大战,分别为公元前632年城濮之战晋胜,公元前597年邲之战楚胜,公元前575年鄢陵之战晋胜。总的来说,在春秋时期,晋楚大体平分霸权,晋国在争霸中稍占优势。

当然,即便晋国占尽上风,也无法说吞并楚国。就算楚国击败了晋国,也很难说彻底削弱后者。这两个超级大国,在春秋时期保持着比较稳定的平衡。但是,到了战国时期,一方面是晋国被肢解,分成了赵国、魏国、韩国三个国家。另一方面,楚国虽然仍然是传统强国,不过,相对于春秋时期只有晋国这一个平起平坐的对手,战国时期的楚国却接连遭到了魏国、齐国乃至秦国的打击。值得注意的是,对于晋国和楚国,导致这种结局的因素之一,就来自于公族问题。

就晋国来说,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公族势力太弱。当然,这主要发生在晋献公时代后。公元前669年,晋国大夫士蔿对晋献公说:“原晋国的公子们人数很多,不诛杀他们,将会发生祸乱。”于是晋献公派人把原晋国诸公子们全部诛杀,并开始以“绛”为都城。至此之后,晋国公族势力被严重削弱,而这为之后的三家分晋埋下了伏笔。与此相对应的是,就楚国来说,则是公族势力太过强大了,这不仅影响到楚国国君的君权,也不利于楚国战国时期的彻底变革。

对于楚国,一开始也是一个五十里左右的小国。通过数代国君的努力,一步一步成长为五千里的大国。在当时的世界范围内,楚国也是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值得注意的是,楚国在灭亡一个小国后,往往会设置一个县来管辖。而县公的来源,一是任用楚国的公族,二是任用当地的贵族。在这两者之间,如果大量任用当地的贵族,显然会妨碍楚国王室对地方的控制。在此背景下,春秋中后期,大量公族被派往楚国的各县担任县公。和后来的刺史、节度使类似,县公掌握着当地的军政大权,并逐渐威胁到楚国的王权。

最后,在春秋末期,吴国的伍子胥、孙武率军攻破楚国的都城,自此之后,楚国王权进一步衰落,彻底无法抑制公族,面对公族白公胜的叛乱,只能依靠同为公族的叶公平定,王权已经彻底衰落。到了战国时期,吴起、屈原一度在楚国展开变法,但是,在贵族势力的反扑下,这些变法都没有彻底进行下去。与此相对应的是,君权比较强大的秦国,则顺利开展了商鞅变法,并最终吞并了楚国。
文/情怀历史
(漫谈东周列国志:三百零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