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美国科技媒体The Verge 5月6日报道,网飞(Netflix)年初购买了国产科幻大片《流浪地球》的海外网络播放权,近日将正式上线。

当今时代,电影模式变化日新月异,美国制片商急于将2亿美元的影片打入利润丰厚的中国市场,寻找中国的制片伙伴,他们在中国进行拍摄,在美国电影中加入亲中的角色和情节,甚至额外添加中国场景。但与此同时,中国也在努力创作本土的电影大片,无需美国合作伙伴的参与。

就像美国大片试图打入国外市场一样,一些外国电影也来到了美国。中国科幻片《流浪地球》在美国有限影院播出数月后,4月底正式上线网飞(Netflix)。它展现了中国电影制作全新的一面——注重未来主义的壮观场面,而不是传统的宏大史诗。虽然这部电影的演员阵容、架构背景和播出语言都和中国本身关系密切,但科幻迷们仍会在屏幕上看到很多熟悉的情节。

这部电影由《三体》作者刘慈欣的短篇小说改编,讲述了太阳急速衰老,整个太阳系都将被太阳所吞没。为了自救,人类提出一个名为“流浪地球”的大胆计划,倾全球之力推动地球离开太阳系,奔往新的家园。中国航天员刘培强在儿子刘启4岁那年前往领航员空间站,刘启长大后带着妹妹朵朵偷偷跑到地表,偷开外公韩子昂的运输车,结果不仅遭到逮捕,还遭遇了全球发动机停摆的事件。为了修好发动机,阻止地球坠入木星,全球开始展开饱和式营救。

美国观众可能会对这个空间情节十分熟悉:即使地球上人类的生命受到威胁,宇航员也不得违背MOSS(片中的空间站核心智能主机)的指令。MOSS甚至和《2001:太空漫游》中的哈尔9000有几分相像,此外,刘培强的太空冒险也有类似于《地心引力》的镜头。

《流浪地球》也有一些不足,比如动作场面过于华丽缺乏实质内容、配乐不新颖、感情倾向严重等,这些都是过去科幻片中常见的弊病。然而,这部电影真正引人注目的地方在于它对宏大场面的追求——在推动地球漫游宇宙的场景中,蓝色喷射流在太空中留下了美丽的轨迹。导演郭帆对细节的关注也是惊人的——当主人公站在地球表面凝视木星时,红斑的颜色在他们头盔的反射中清晰可见。这种特效和纯粹美感都让《流浪地球》出类拔萃,此外,片中强调饱和式救援,而不是由一个单独的英雄拯救世界,这种集体主义价值观对中国观众来说更行之有效。

如果说俄罗斯电影《太空救援》展现了美俄电影的文化差异,那么《流浪地球》也再现了中美价值观的异同。影片充满了美国观众熟悉的画面,但它把重点放在了全球集体行动和国际合作上。

《流浪地球》重视感官刺激,易于被观众接受,个性特点鲜明,可以为未来更多具有影响力的电影指明方向,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进军全球电影市场,为自己的民族文化争取更多的发言权。(实习编译:刘欣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