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王凌,雪堰南宅人,1987—1990年就读于前黄高级中学,1990年考取清华大学自动化系,1995年免试保送攻读博士学位,1999年博士毕业后留校任教,2008年晋升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凌初一时,在清华大学读书的曹怀东回母校南宅中学演讲,提到的清华学习生活经历深深吸引了王凌。

  人物名片

  王凌,雪堰南宅人,1987—1990年就读于前黄高级中学,1990年考取清华大学自动化系,1995年免试保送攻读博士学位,1999年博士毕业后留校任教,2008年晋升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学位委员会副主席、中国仿真学会智能仿真优化与调度专委会副主任等职务,担任多家期刊编委。至今已出版专著5部,在其从事领域重要国际期刊上发表SCI论文180余篇。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荣誉。

  人物故事

  少年壮志 意气风发

  “竺山湖上苍穹蓝,鹿鸣谷里红樱漫……”王凌提起家乡雪堰,打开了话匣子。细嫩的茶叶、灼灼的桃花、香甜的水蜜桃、鲜美的太湖三白……都是难以忘怀的儿时记忆。

  王凌1972年出生在南宅村,从小学到中学一直是“学霸”。因前黄区数学竞赛集训,初三时,王凌成为前黄的“插班生”,中考以武进县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前黄高中。

  “在前黄读书的那段时光很难忘,同学间的友谊很纯真。”王凌回忆,高二文理分班后,同桌陈红兴刚开始成绩不理想,但勤学好问。当时校门西侧有个小卖部,小袋花生米每袋3毛钱。每当遇到不会的题目,陈红兴不惜以花生米换取王凌的解题思路。

  陈红兴一天比一天用功,成绩不断进步,渐渐让王凌有了压力,互助产生了良性竞争。最终,陈红兴以高考全校第一的成绩进入了上海医科大学,王凌则考上了清华大学。“感谢我的同桌,花生米给了我营养,剩下的钱可以多买本参考书,‘家教’的这段经历也让我对知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提高了解题的熟练度。”王凌说。

  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的南宅,走出了很多知名人士。说起与清华大学的“渊源”,有两个人对王凌的人生轨迹产生了重要影响。一位是著名数学家曹怀东;另一位则是冯冠平,石墨烯奠基人,清华大学教授,老家与王凌是同一村民小组。

  王凌初一时,在清华大学读书的曹怀东回母校南宅中学演讲,提到的清华学习生活经历深深吸引了王凌。那一刻起,他心里就定下了冲刺清华的目标,甚至放弃了保送南京大学的机会。考前填志愿时,家人曾写信咨询冯冠平,“在冯老师的推荐下,我第一志愿选择了清华大学自动化系。”

  1990年,王凌以超过录取分数线68分的成绩被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录取。如今,高中同学聚会时,大伙儿都爱听王凌讲故事,一起回忆那段少年壮志、意气风发的青春岁月。

  学术为业 育人为本

  1990年夏天,18岁的王凌踏上了北上清华的求学之路。

  王凌家庭条件不好,为了省路费,父亲只送他到常州火车站。进站后,王凌提着一个老旧的行李箱,肩上背着用一根麻绳捆起来的两个包裹,一边蹒跚向前,一边和父亲告别。

  “别忘了你是农民的儿子,别忘了老家,好好学习。”父亲嘱咐。火车缓缓开动,望着父亲渐行渐远的身影,王凌想起了朱自清的散文《背影》,瞬间热泪盈眶。他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顺利完成5年本科学业后,直接保送攻读博士,仅用4年就拿下博士学位,并获得清华大学优秀博士论文一等奖。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学而优则仕”,王凌用自己的经历表明,“学高为师”也是一种选择。1999年留校后,他投入大连石化信息化工程项目,深入开展智能优化调度方向的前沿理论研究。30岁晋升副教授,36岁晋升教授、博士生导师。在清华大学晋升教授非常难,平均年龄要40岁出头。王凌回忆,才学会发短信的父亲给他回了“贺信”:“为你取得的荣誉感到自豪,不要忘了老家,好好工作!”

  2014年,王凌主研的成果《分布式协同控制的混合智能优化与稳定性》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该奖项由国家授予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中阐明自然现象、特征和规律,做出重大科学发现的中国公民。2015年,他获得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全国仅197个。

  除了对科研的热情投入,王凌更看重对学生的教育和培养。“老师,我们没别的要求,就是希望您能当我们的班主任。”面对招生咨询过程中考生的要求,在繁重的科研工作及课程外,王凌重新挑起了新生班主任的重担。在担任本科班主任期间,他两次获得优秀班主任一等奖。至今,他培养毕业了9名博士生和13名硕士生。

  荣誉的背后,是他对科研和学生培养的付出与投入。因长期伏案工作,王凌的颈椎和腰椎严重不适,曾因连续几天指导学生修改论文晕倒,被送到医院紧急治疗。吸氧、输液、服药,缓解后的第二天,他就重回了讲台。系工会主席担心他的身体,不得不随堂监护。有一次,在踏入教室时,他收到了奶奶去世的消息,克制着悲伤的心情,坚持讲完200多人的大课后才赶赴机场。下课时,全体学生用持久的掌声向他表示感谢和慰问。

  王凌说:“相比自己获得的荣誉,看到学生的进步,更能让我感到开心和自豪。这是作为老师最幸福的时候。”

  春风化雨 行健不息

  1月18日,凌志教育基金会2019年度颁奖大会在雪堰中心小学举行。作为基金会理事长,王凌专程从北京赶回来,现场寄语家乡学子“做健康快乐、正直勇敢、优秀独立、勇于创新、敢于担当、有奉献精神的人”。

  30年来,虽然身在清华,但王凌始终没有忘记家乡。1998年,他发起成立了前黄中学清华大学校友会。2008年,他与学长潘建岳等一起恢复了前黄中学北京校友会。

  2006年元月,武进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团拜会,王凌以“武进人的骄傲、武进人的思考、武进人的呼吁”为题,为家乡的发展建言献策。他提出,常州要有人才计划,订好政策,做优环境,筑巢引凤,引智创新。如今,常州的“龙城英才计划”吸引了一批批优秀的人才。同年1月23日,王凌牵头发起成立了凌志教育基金会,旨在奖励优秀师生、鼓励特长发展、提倡关爱社会。“取名凌志,是希望每一个莘莘学子都心怀凌云壮志。”王凌说。

  从一开始四处“化缘”,到如今得到诸多爱心人士的支持,基金会凝聚了王凌大量的心血,是他对家乡的深情体现。2018年,基金会奖励范围扩展到潘家小学、漕桥小学、雪堰中心小学、南宅实验学校,覆盖雪堰所有小学,优秀学生和优秀教师的奖励名额也翻番,每年的颁奖大会在4所学校轮流进行。

  基金会成立以来,共有1000多名优秀师生获奖,累计发放金额80余万元,从这片乡土走出了10名清华大学学生、5名中国人民大学学生、3名复旦大学学生,包括省高考状元和多名市高考状元。同时获奖的多名优秀教师也成长为学校五级梯队的骨干教师。

  “希望实实在在、认认真真、长长久久为家乡做点事。”王凌说,虽任重道远,但立德立言,无问西东。

  武进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范玉贤

  武进日报社新媒体小编 小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