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奇葩说》的播出,大家认识了各路辩论神仙们。还有台上的四位导师们,蔡康永—精通说话之道,情商极高;薛教授—经济学专家;李诞—新生代作家,183诗人,脱口秀演员。但另一位导师罗振宇,大家对他的印象是某APP创始人,贩卖焦虑。

去网上搜罗罗振宇,弹出的词条是:罗振宇贩卖焦虑、罗振宇的骗局是什么、打脸罗振宇毁不了“知识付费”。

在罗振宇面前谈贩卖焦虑,他会说:满世界谁不焦虑,还用得着贩卖吗?说罗振宇的骗局骗了谁:他会说我骗谁了我?但是如果在罗振宇面前谈“知识付费”,他就和你急眼了:你全家都知识付费。

在《奇葩说》的一期节目里,选手谈到:罗振宇老师做知识付费。罗振宇当即怼了回去:因为我们认为知识是服务,不存在为知识付费这一说。

有人说罗振宇得了便宜还卖乖,既得了利益还想要名义;有人说罗振宇站在老板的角度,为了为自身做的行业在辩解;有人说提供知识本身就是一种服务,你要获得这种服务本身就需要付费,定义一个人是做知识付费的多少有些贬义。

但是一丝微弱的声音在问:为什么要强调知识和付费这两个字眼?我们什么时候对知识的敬畏程度低到抱怨它竟然要付费?

你说义务教育不需要付费,那是国家在为你获得知识的机会掏钱;你说我去图书馆看书不需要付费,那是捐赠图书以及为图书馆建设捐钱的人为你做了贡献;哪怕是一档免费知识类节目,都是别人斥巨资打造的节目。

知识是圣贤书,是可以进京赶考,状元高中的凭据;知识是改变命运的契机,知识是生产力。终于,国家提供给人人都有学习的机会,市场有了提供知识服务的行业时,却有人鄙夷为知识付费这一行为?

幼儿园变成了托管幼儿付费行业;教育培训机构变成了大型线(上)下活动付费行业;那家教,成了付费上门人员了?逻辑奇特。

为知识付费,是想到获得知识的人的一个行为,而不是成了形容称呼一个行业的名词。

幼儿园提供的看护教育幼儿的服务,教育机构提供的服务是校外学习知识的平台,家教是一对一辅导学习的服务。只有我们对知识服务予以正确的认知,才能对知识怀有足够的敬畏程度。

所以对于想要获得知识的人,为提供服务的对象付费又有什么不对呢?你不会说我想要变得更聪明,更具智慧,我要去购买知识,而是说我要去上课,去进修。

新东方、网易公开课叫线上知识付费行业?何阳智慧平台的课程是线下多人付费可参与活动?不是否认了为获得知识而付费这一行为,而是不该把某一行业定义成“知识付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