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据BTI发布的2019年4月加密货币交易所的交易量报告证实,币安交易所存在明显虚假交易行为,且虚假交易量超过10%以上,不再满足BTI颁发“BTI认证”的标准要求,从而被踢出BTI认证名单。2018年,币安一直是BTI认证名单上的常客,赵长鹏对BTI发布的《市场监督报告》也是格外引以为傲,曾在社交媒体公开表示:“这是截止目前我看到的最准确、最深入的数字货币交易所排名。

近日,币圈风头正劲的Binance(币安)被区块链透明度研究所(BTI-Blockchain Transparency Institute)泼了一盆大冷水。据BTI发布的2019年4月加密货币交易所的交易量报告证实,币安交易所存在明显虚假交易行为,且虚假交易量超过10%以上,不再满足BTI颁发“BTI认证”的标准要求,从而被踢出BTI认证名单。

此时此刻,不知币安创始人赵长鹏心中是何滋味。2018年,币安一直是BTI认证名单上的常客,赵长鹏对BTI发布的《市场监督报告》也是格外引以为傲,曾在社交媒体公开表示:“这是截止目前我看到的最准确、最深入的数字货币交易所排名。”傲娇之情,溢于言表。彼时的他一定不会预料到,半年之后,他的这番感慨不仅让争回的面子烟消云散,还反过来击打了自己的面庞。

问题出在哪呢?为何2018年一直备受BTI“宠爱”的币安在2019年初就“失宠”了呢?根据BTI关于2019年4月《市场监督报告》的内容描述显示,最近四个月里,BTI致力于研究能够捕捉进行刷单交易的具体账户的新算法。也就是说,币安之所以在2018年表现得较好,那是因为BTI采用的是老算法,但是BTI在今年启用全新算法之后,币安终于“露馅”了。

在这份报告中,BTI着重提及了币安的情况。按报告的说法,币安上拥有最大成交量的货币对基本保持纯净,做市商和交易程序利用了其他约30对成交规模较小的货币对进行虚假交易。我们发现币安的纯净度约为85-90%,但这30对的虚假交易率占了各自总量的25%至75%。

可以看出,相比于2018年,BTI在2019年的检测算法在重点检测大币种、稳定币种的基础上,检测范围开始向众多小币种倾斜,不曾想这一算法变化正好切中了币安的脉门,在币安平台发现的虚假交易量占比较高的币种正是以小币种为主。众所周知,小币种一直是币安交易所的主力币种,交易量在币安平台占据较大比重,多个小币种被发现存在虚假交易行为,且比例较大,显然,利用小币种数量来提升交易活跃度、乃至提升平台交易总额的目的不言自明,看来已很难自证清白。

实际上,早在2018年3月,美国科技博客Medium刊登的署名为Sylvain ArtPlay Ribes的文章《追踪虚假的成交量:一场加密的瘟疫》(Chasing fake volume: a crypto-plague)就深刻揭露了交易所普遍存在的造假行为,而且根据他的“滑点”(slippage)模型和数据分析,币安同样在“造假名单”之中。

所以说,一时的运气不等于一直的运气,一时没发现不等于一直不能发现。对于数字货币交易所刷量造假这件事,实际情况自己明明心知肚明,但还要勉强摆出一幅“清白”姿态标榜自己,难免有些自欺欺人,尤其是事实真相水落石出之后,自己打脸自己的感觉不仅尴尬,而且贻笑大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