崂山区全力打造国内一流人才生态圈,高端新兴产业集群渐成大观

  

   梧桐生矣,有凤来仪

  推出多项首创性新政为科技产业发展注入资本“血液”,汇聚高端业态的特色园区平台加速崛起,集聚两院院士、泰山学者等高端人才200余人,“6+1”新兴产业体系日益彰显出厚度和张力……崂山区聚焦产业、资本和载体三大核心支撑要素,全力打造国内一流人才生态圈,智能制造、智慧产业、虚拟现实、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微电子、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等新兴产业集群化发展势头迅猛。

  在产才融合机制上,崂山区正在助推人才项目从单一引进向产才深度交互转变,实现以产聚才、以才兴产。目前,在崂山区着力打造的‘6+1’新兴产业体系中,每个产业都由院士领衔进行源头创新、龙头企业支撑带动,北航青岛研究院、中科曙光全球研发总部基地等具有生态价值的重点项目的引进,更是延展了产业生态的张力。截至目前,崂山区共集聚两院院士及外聘院士37人、泰山学者及产业领军人才140人;区内253家高新技术企业中,超过80%由市级以上人才引领。

  在资本维度上,崂山区依托金家岭金融聚集区的资本优势,实施“金融+科技”双轮驱动,以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催生新模式、新动能。今年8月,崂山区在全省首创“股权直投”机制,政府成为“投资人”,对高端新兴产业单个项目投资金额最高可达1.3亿元,投资期在3年内退出的,股权转让价格仅为“成本价”,新政实施两个月以来,崂山区已为两家企业实际出资7千万元。在崂山区,科技和金融协同创新的局面正在加速形成,一个涵盖了知识产权质押、科技保险、股权投资、多层次资本市场等金融业态的科技金融生态日臻成熟,从种子期、初创期,到加速期,再到IPO阶段,企业成长生命周期的每一步都能从这一生态中汲取养分。

  在空间载体层面上,崂山区以“产城融合+乡村振兴”的路径持续推进高质量发展。在中心城区,一批汇聚了金融、科技、总部经济等高端业态的特色园区平台正在加速崛起。走进青岛国际创新园,感受到的是充盈在每一个角落的创新活力,虚拟现实、微电子、智慧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科技服务业等领域的高成长性企业正在合力勾画一幅预示着产业未来的动人图景。与此同时,崂山区大力推进城乡融合,使美丽乡村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产业、文化旅游产业、大健康产业的辐射地和嫁接地。

   百川归海,万取一收

  以人才为第一资源,是崂山区始终秉承且日夜践行的发展理念,在这片395.8平方公里的创新热土上,产业、载体、资本的“长板”优势日益凸显,创新之势如海潮般磅礴而来。

  产业:集群化发展,助推产才深度融合

  高端生产性服务业:打造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试验区

  依托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试验区和全国第一批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推进工程试点城市,崂山区聚集专利、商标等知识产权服务机构120家,发明专利申请量、授权量、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及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均居全省首位。依托国家检验检测认证公共服务平台示范区,聚集SGS、TUV等国际领先的检验检测机构。拥有研究开发及服务机构或平台共116个、技术转移服务业机构或平台21个、第三方检验检测认证服务机构7家。

  01

  智慧产业——打造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区

  领衔院士:刘韵洁院士

  牵头企业:海信集团

  

  崂山区依托15个智慧产业相关科技创新平台,打造阿里云山东云计算产业资源及用户服务中心、大数据产业育成平台、安全大数据及智能制造升级服务平台等一批大数据、云服务平台,聚集海尔、海信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建有数字化家电、数字家庭网络、智慧交通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企业技术中心,在数字家电、大规模集成电路等技术领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02

  智能制造产业——打造智能制造世界级产业集群

  领衔院士:徐惠彬院士

  牵头企业:海尔集团

  

  依托3家智能制造产业相关科研院所和16个科技创新平台,崂山区重点发展重大装备及关键零部件生产、精密仪器设备制造、电线电缆研发生产等领域,拥有世界最大的箱式电力设备生产研发基地、国内最大的高压超高压电缆研发生产基地,聚集特锐德、海克斯康、汉缆等一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海尔COSMO平台获批首家国家级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平台。

  03

  生物医药产业——打造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核心区

  领衔院士:管华诗院士

  牵头企业:杰华生物

  

  依托中国海洋大学、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等海洋药物研究基地,聚集杰华生物、蔚蓝生物、黄海、华仁等一批生物医药企业,逐步形成了集科研、制造、流通为一体的生物医药产业体系,在海洋药物、保健品、功能食品等多个领域的生产与研发居国内外领先地位。与华东理工大学共建青岛创新研究院,联合世界500强美国ADM公司成立酶制剂联合研究中心。杰华生物成为山东省首家独角兽企业,其自主研发的全球首创生物新药“乐复能”是山东省14年来首个国家1类新药。

  04

  虚拟现实产业——打造中国虚拟现实产业之都

  领衔院士:赵沁平院士

  牵头企业:歌尔科技

  

  集聚了国内VR领域60%以上的高端科研机构和高层次人才,累计培育引进VR企业及研发机构80家,重点打造国家级虚拟现实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国内一流的虚拟现实研发基地,建设VR国际交流中心、VR人才实训中心,成立虚拟现实创投和产业基地平台,构建中国虚拟现实与可视化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科技成果转化平台。

  05

  新能源新材料产业——打造新能源研发基地和低碳经济先锋城区

  领衔院士:陈立泉院士

  牵头企业:特锐德

  

  依托中科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中科院兰州化物所青岛研发基地等科研机构,重点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LED光电新材料、润滑材料等领域,建有国内首条深紫外LED生产线、国内在润滑专业领域中的第一个高新技术企业、国内最先进的自主研发风力电机检测平台等。拥有新能源新材料企业30家,相关产业科研机构25家,新引进汽车材料轻量化、高安全高能量密度固态锂电池等项目。

  06

  微电子产业——打造北部沿海微电子研发高地

  牵头企业:中科曙光、中科院青岛EDA中心

  建设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园和微电子产业园,布局中科院青岛EDA中心、微纳(光学)加工测试服务中心和先进封装技术公共服务中心,搭建微电子人才培训平台、微电子金融服务平台、微电子成果转化平台、微电子国际交流平台和微电子协同创新平台。中科院青岛EDA中心、青岛微电子创新中心、青岛芯谷·美国高通·歌尔联合创新中心等项目正在建设。

   载体:为高端人才“量身打造”特色创新园区

  千山大厦由崂山区政府与创新企业家专委会合作共建,位于青岛国际创新园,总面积约2万平方米,其中一期面积约5000平方米。千山大厦聚焦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产业发展方向及传统制造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重点引进高层次专家人才团队、领军型科技公司、创新创业项目和高端服务机构,发起设立科技创业投资母基金和电子信息产业投资基金,打造物联网时代我国有代表性的高端人才聚集地。

  青岛国际创新园总建筑面积达91万平方米,包括15座特色产业楼宇,是崂山区打造青岛中央创新区的重要载体,按照“一楼一产业”“一楼一园区”布局,已引进虚拟现实、微电子、智慧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科技服务业等领域的企业200余家。其中,科技大厦已聚集印孚瑟斯、ITW、NEC、富士通等智慧产业企业100余家;科技孵化大厦为入孵企业和项目提供全方位、综合性的科技孵化服务;智慧产业园加快推进大数据、云计算领军企业集聚;青岛微电子创新中心建设集成电路设计仿真平台,面向创业团队和相关科研单位提供设计、仿真服务;虚拟现实大厦重点发展虚拟现实、人工智能产业关键技术领域的研发、内容制作和分发;总部大厦打造集研发设计、信息中心、品牌营销为一体的总部楼宇。

  青岛巨峰创业大厦地处崂山金家岭金融聚集区,建筑面积约2.1万平方米,是青岛国际创客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培育孵化智能制造、虚拟现实、大数据、“互联网+”等新兴产业,现已入驻国家级知识产权示范港、巨峰科创、海草优客工场、黑晶科技、大快搜索、浩丰农业等机构和企业90余家,拥有盛知华、联信、发思特、振青、盈科、清控科创、鲁信创投等多家专业中介服务和投资机构,可为入驻企业提供融资、咨询、培训、市场开拓、创业辅导、知识产权代理、技术开发与交流、国际合作等多维度服务,配套的VR体验馆、路演大厅、商务洽谈中心、创业咖啡等公共资源可为入驻企业提供优质的个性化服务。

  青岛院士专家创新创业园是全国首家投入运营的针对院士专家等顶级人才的产业化项目聚集园区,园区毗邻中国海洋大学,占地40.9亩,可使用面积约2.78万平方米。园区聚焦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未来产业发展方向。目前已入驻由管华诗院士领衔的微生物工程项目、徐惠彬院士领衔的汽车轻量化材料项目等多个院士团队项目。

   资本:“金融+科技”为企业注入“活水”

  落户最高可获1.3亿元政府股权投资

  崂山区在全省首创“股权直投”机制,直接股权投资资金重点支持智能制造、智慧产业、虚拟现实、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和微电子等战略新兴产业以及高端生产性服务业,按照“政府出资、规范运作、控制风险、宽容失败”的原则,投资额度和比例将根据被投资项目领先性、重要性、资产、估值等情况灵活确定,原则上对单个项目累计投资金额不超过1亿元,重大项目投资金额可最高上浮30%,投资比例不超过被投资企业估值的40%,且不作为企业实际控制人,投资年限不超过10年。

  政府股权优先转让给被投资企业的创始股东、创业团队、经营管理层及研发人员等,投资期在3年内(含3年)退出的,转让价格为原始投资额;4-5年(含5年)退出的,转让价格为原始投资额与投资期内累计以同期银行贷款基准利率计算的收益之和;5年以上的,按市场评估价格退出。(依据:《青岛市崂山区直接股权投资资金管理办法》)

  多维度助推金融服务科技产业

  设立1亿元区级信贷应急周转专项资金,撬动社会资金,为辖区科技企业正常续贷业务提供低成本、高效率的周转服务;鼓励科技企业在债券市场融资,支持科技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公司债、短期融资券、资产证券化等各类债券融资,对成功发行直接债务融资产品的科技企业,按照不超过其年度融资总额的5‰给予奖励,最高200万元;对科技企业当年度发行“双创债”(创新创业公司债券)的,按债券票面利率的30%给予利息补贴,单个企业最高补贴200万元,建立科技金融风险补偿机制,主要用于补偿经认定的创业投资基金公司对初创期科技企业投资损失,按照损失金额的20%给予补偿,最高500万元。

  对科技企业给予贷款贴息支持,对银行及地方金融组织当年发放的科技企业贷款增量部分给予最高3‰的奖励,单个机构最高100万元;对销售额达到300万元且增长10%的科技企业,当年净增贷款部分,按照不超过同期基准利率的50%给予贴息支持,同一企业年度贴息最高100万元。(依据:《崂山区金融服务科技产业发展十五条》)

  “真金白银”支持企业进军资本市场

  崂山区以多重举措支持企业进军资本市场,在境内外首发上市和“买壳”上市企业最高补助700万元,并视其经营规模、地方贡献情况给予适当贡献补助;境内外上市公司实现再融资,按再融资额0.3%补助;新三板挂牌企业补助180万元,新三板挂牌企业实现直接股权融资的,按照到位资金0.45%给予补助;区域股权交易市场挂牌企业补助30万元,在青岛蓝海区域股权交易中心挂牌的企业,再给予10万元补助;由区域股权交易市场转到新三板挂牌或由区域股权交易市场、新三板挂牌进入上市的企业,按补助标准予以补足;上市公司个人限售股持有者和法人限售股持有公司在崂山区解禁交易纳税的,按一定比例给予奖励。

  对新引进的金融顶尖人才、金融领军人才、金融高端人才提供具备居住基本条件的租赁型人才公寓,并享受连续三年全额租金补贴优惠政策;对新设立重点金融机构高管给予购房款一次性补贴;对新引进的应届全日制博士、硕士研究生连续三年分别每月给予2400元、1600元的租房补贴。(依据:《青岛市崂山区促进金融业发展实施细则》)

  “重磅”推出11个人才专项计划

  崂山区11条人才新政计划旨在鼓励和吸引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其中,顶尖人才突破计划是指新培育、全职新引进并产业化的世界级水平顶尖人才给予500万元生活补贴,柔性引进的最高给予200万元生活补贴,新培育顶尖人才对所在单位给予200万元的奖励。高端人才集聚计划是对新培育、新全职引进的国家和省部级高端人才分别最高给予200万元、100万元的生活补贴,每新培育1人对所在单位分别给予50万元、20万元奖励,柔性引进的国家和省部级高端人才,分别不超过100万元和50万元;产业领军人才培育计划是按照顶尖人才后备、国家级高端人才后备、省部级高端人才后备、市级高端人才后备四个层次,分别给予最高200万元、100万元、50万元、20万元项目启动经费支持;科技创新高层次人才团队引进计划是给予人才团队最高1亿元的综合资助经费支持。

  为实现“引进一个人才、落地一个项目、带动一个产业”,崂山区加大对人才的全方位保障。在平台载体扶持方面,对新引进的顶尖人才、高端人才、产业领军人才,分别提供1000-2000平方米、500-1000平方米、500平方米以内的办公科研用房,3年内给予全额租金补贴。在安居保障方面,提供最高180平方米的租赁型人才公寓,并享受连续3年全额租金补贴优惠政策。在资金保障和融资支持方面,设立2亿元的人才发展专项资金,设立5亿元的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引导基金,对初创期人才企业首次银行贷款给予全额贴息,非首次贷款给予50%贴息,贴息总额最高200万元。在科研支持方面,人才创办企业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给予20万元补助;对新设立的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专家工作站,经考核评估择优分别给予最高50万元、50万元、10万元奖励。(依据:《崂山区关于鼓励吸引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加快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的实施办法》)

  “人才板”助企融资3441万元

  青岛蓝海股权交易中心在国内多层次资本市场率先创办“国际人才创新创业板”(简称“人才板”),定位于服务由高端人才创办的中小企业,主要吸引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生物产业、数字创业产业的公司。

  中心旨在推动人才、知识、科技资产证券化,可提供债权融资、规范提升、政策对接等6项特色服务。开通“蓝海慧融”债权融资平台,联合金融机构开发特色的信贷产品,对接专利贷、科技贷、精英贷、人才贷等信用贷款;组织“人才板”企业,参加中心与深交所合作的“科技·金融”常态化路演,对接全国各地9000多投资人;专门打造了“蓝海慧估”企业股权价值评估系统,为“人才板”企业融资估值提供一站式服务。

  截至目前,54家“人才板”企业总市值近50亿元,50%左右的人才实现知识产权入股,近10家企业正在探讨可转债融资。中心目前已聚拢企业70家,聚集各类优秀人才89人,其中,有9家企业实现多元化融资,融资总额3441万元。中心力争在三年内新增人才板企业100家,助力5家企业登陆新三板、1家企业启动上市。

  来源:青岛日报

  【往期精选】

  大众日报 | 打造国内一流人才高地,形成“人才+产业+资本”良性互动——崂山区以产聚才,以才兴产

  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 |“品质崂山 品牌故事”系列之《温馨校车圆梦行》

  扫描/打开大图来关注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