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凯尔特人的英雄——芒斯特国王布里安·博茹(Brian Boru)几乎一统爱尔兰时,凯尔特人也没能把诺斯人赶出爱尔兰岛。同时,虽然诺斯人几次把全部注意力集中到不列颠,但因挪威到9 世纪末才初步完成统一,根本没有足够实力征服爱尔兰。

大家好,我们的小凡谈历史又来了,今天起我们一起来分享历史知识,也许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哦。
美剧《冰与火之歌》全球热播,小说背景中使用钢铁武器的安达尔人对维斯特洛先民的征服,与当年凯尔特人盖尔部渡海登上爱尔兰岛征服伊比利亚人先民的历史颇相似。
公元前350年前后,当使用铁器的凯尔特人(Celts)盖尔部(Gaels)渡海登上爱尔兰岛之际,从欧洲大陆来此定居已近两千年的伊比利亚人(Iberians)还处于青铜时代。凭借铁制兵器和魁梧身材,性格好斗的凯尔特人成功征服了当时并不尚武的爱尔兰。
公元前150年左右,凯尔特文化在爱尔兰取得了支配地位。但这并不是一个文化取代的过程,而是一个文化融合的过程。爱尔兰岛上的凯尔特文化吸收了原住民文化中诸如民间传说、音乐艺术等许多方面的精华,并将原住民原始宗教中的神祇纳入了自己的德鲁伊教。
公元100年左右,最后一场爱尔兰岛原住民大起义被盖尔王公们所粉碎。之后的很长时间里,凯尔特人在爱尔兰的统治都没有受到什么威胁。即便把疆域北扩至大半个大不列颠岛的罗马帝国,也没有染指爱尔兰岛。
凯尔特人在岛上建立了5 个王国,王国之下又有许多附属小国。尔后,凯尔特人试图从松散的军事民主制国家向中央集权统一国家过渡,却一直不太成功。分裂情形最严重时,爱尔兰岛上7 个王国并立(附属小国则过百)。虽然自公元4 世纪末开始,爱尔兰有了所谓的“至高国王”(High King)作为各个国王名义上的共主,但凯尔特人从未建立过真正的统一国家。这种松散的政治结构是致命的,一旦遭遇全力入侵的强大敌人,爱尔兰根本无法有效地组织抵抗,也就此注定了日后面对征服者时的不幸命运。可总体来看,至少在8 世纪末之前,凯尔特人的统治还是相当稳固的。罗马军团离开不列颠群岛后的公元5—6 世纪,爱尔兰岛上的凯尔特人,更是参与了大不列颠岛凯尔特人与日耳曼人(Germanicpeoples)中的盎格鲁人(Angles)、撒克逊人(Saxons)、朱特人(Jutes)之间的逐鹿。
432 年,圣帕特里克肩负着高卢教会交予的使命前往爱尔兰布道。陆续前来的传教士们带来的基督宗教、罗马文化、拉丁字母进一步丰富了凯尔特文化。虽然说服信奉德鲁伊教的人们改信基督教并不容易,但基督教在爱尔兰的传播从未受到过激烈反对,爱尔兰教会的建立也无须以殉道者的鲜血作为代价。随后的几个世纪,当欧洲大陆各地的基督教会由于民族迁徙、国家兴替导致社会、政治、文化等剧烈变化,以及欧洲大陆各国教会由于在礼仪、教义、组织、纪律上的分歧,走上各自的发展道路时,孤悬海外的爱尔兰岛却保存了更古老(或者说更原教旨)的教义与仪式。纵使有“修道院为主”及“对本地习俗宽容”的特征,爱尔兰教会依然感到自豪。这种自豪的结果便是向欧洲大陆的逆传教,集中体现于公元10 世纪前在欧洲大陆林立的,由爱尔兰僧侣、学者建立的修道院。
8 世纪末,爱尔兰与不列颠开始受到日耳曼人的一支——居住在北欧的诺斯人(Norsemen)海盗的侵扰劫掠。诺斯人海盗,即所谓的维京人(Vikings)。他们同时兼具海盗、探险者、殖民者、战士、商人的身份。侵袭爱尔兰岛的诺斯人主要来自挪威。他们的侵扰、劫掠渐渐升级为占领、移民,并于831 年在爱尔兰建立了第一个诺斯人王国。这个小王国虽然只存活了14 年,但其灭亡并不意味着诺斯人被赶走。相反,诺斯人随后在爱尔兰建立了更多小国,给爱尔兰带来了许多桎梏与痛苦。凯尔特人的英雄——芒斯特国王布里安·博茹(Brian Boru)几乎一统爱尔兰时,凯尔特人也没能把诺斯人赶出爱尔兰岛。这是因为凯尔特人诸王国基本是一盘散沙,经常为了争权夺利而与诺斯人结盟,甚至臣服于他们,以致不能一致对外进行抵抗。
同时,虽然诺斯人几次把全部注意力集中到不列颠,但因挪威到9 世纪末才初步完成统一,根本没有足够实力征服爱尔兰。作为殖民者的诺斯人则抵不住爱尔兰的优秀文化,逐步被当地人同化,成为爱尔兰人的一分子。
到了公元11世纪,爱尔兰已经拥有统一的语言、宗教、文化与法律。统治阶级通行中古爱尔兰语,这种盖尔语言吸收了一些来自挪威的诺斯人“古西诺斯语”(Old West Norse)的词汇。教会人士通行拉丁语,但多数人也喜爱使用中古爱尔兰语。可以说,在阿尔卑斯山脉以北的诸民族中,爱尔兰人是最早用自己语言创作大量文学作品的民族。早在6 世纪末7 世纪初,爱尔兰作家和诗人便开始用爱尔兰语创作了许多诗歌、戏剧、传奇史诗及民间故事。这种文化优势日后在诺曼人(Normans)入侵爱尔兰后起到了重大的现实作用。
1166 年,在爱尔兰内部战争中陷入孤立境地的伦斯特国王逃往不列颠求援。他从威尔士带来的诺曼人冒险家陆续登上爱尔兰岛,“诺曼人入侵”就此开始。至高国王为了应对入侵而召集的爱尔兰联军拥有庞大的兵力以及北欧雇佣军的相助,却被600 名诺曼骑兵的突袭击溃。连1000来名诺曼冒险家都打不过,怎么对阵1171年率领4000 名士兵登陆的英王亨利二世(Henry II)?爱尔兰统治阶级选择了暂时归顺,之后数个世纪中的多数英王也正如爱尔兰人在归顺前所预计的那样,基本无暇大张旗鼓介入爱尔兰事务。
但无论在军事技术还是战略战术上都远远领先于爱尔兰人的诺曼人殖民者,在英王“投机性封赠”的刺激下疯狂占据土地。英王或将某块属于爱尔兰王公贵族的土地赐给殖民者,促使其攻占;或在殖民者夺取某块爱尔兰人的土地后,予以事后承认。合法化的殖民侵略把爱尔兰带上了封建化轨道。然而坚持斗争的爱尔兰贵族虽一时被逼进西部的偏远荒地,却还是时不时取得一些军事胜利。更关键的是,说法语的诺曼人最终也拜倒在爱尔兰的文化下。音乐和文学作品掳获了诺曼人的心,不断同凯尔特人、诺斯人通婚则淡化了诺曼人的血统。随着改说爱尔兰语、穿爱尔兰服饰、遵循爱尔兰习俗、给后代取爱尔兰风的名字……又一群侵略者被同化、融合,成了爱尔兰的一分子。
当然,诺曼殖民者给爱尔兰人造成的苦难亦很大。岛内长期的混乱形势,带来了大面积的饥馑与大量死亡。英国政府既不满只能统治都柏林一郡之地,又不满英国殖民者一步步被爱尔兰化,于是抓住一切机会向爱尔兰岛施加影响力。
1228 年,亨利三世(Henry III)强制用英国法律和惯例取代爱尔兰法律;1297年,爱德华一世(Edward I)建立了连一个爱尔兰人都没有的爱尔兰议会;此后,英国国王鼓励英格兰化的殖民者进入爱尔兰,并不断颁发歧视爱尔兰人,避免殖民者被爱尔兰化的法令……以至“杀死一个爱尔兰人等于杀死一条狗”。这些措施的作用当时都不算大,时间似乎站在爱尔兰人一边。然而不幸的是,这种看法只是一种幻觉。
16 世纪, 英王亨利八世(Henry VIII)的宗教改革带来了新的殖民方式。英格兰国教会与苏格兰长老会的信徒们作为新教教徒,与爱尔兰人这些天主教徒有着不可调和的宗教矛盾,难以被同化、融合。再加上英国迅速增长的综合国力,殖民者与被殖民者的各类差别越来越大。亨利八世之后的历代英国统治者借助显著的国力差距进行残酷镇压,加大殖民力度。其中的“集大成者”是护国公奥利弗·克伦威尔(Oliver Cromwell)。
英王查理一世(Charles I) 与英国国会发生冲突时,爱尔兰民众试图通过支持查理一世来建立一个天主教的爱尔兰国家。1649 年内战结束,保王派失败后,作为虔诚清教徒的克伦威尔旋即带兵征服了爱尔兰。在英军的铁蹄下,短短三年时间,约150 万人口的爱尔兰岛就由于屠杀、饥荒、疾病、移民而减少了41 万人口。
爱尔兰人并非没有进行反抗。当发现国王靠不住后,爱尔兰的民族解放运动开始向较高层次发展。
本文节选自《战争事典013》
喜欢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说说自己的意见,我们一起来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说的不对的也要指出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