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们的大龙猫聊生活又来了,今天起我们一起来分享历史知识,也许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哦。
本文由作者小荣爱历史独家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杨广即帝执政以后,“负其富强之资”,从大业八年至十年,接连向高丽进行三次大规模征伐,企图使高丽完全俯首听命,岁岁朝贡不绝。然而,战争实践的结果则与杨广的主观意愿相反,隋朝不但损兵耗资,“三征不克”,而且导致国内严重政治危机,使隋王朝步入衰亡之途。
此种局面的出现,并非出于偶然,而是有其深刻原因和教训的。首先,政治上的不得人心,是造成隋军进伐高丽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隋朝进伐高丽的战争企图,始于文帝开皇之末,带有对高丽邀靺鞨之众袭掠隋辽西郡进行反击和惩罚的性质。当时,“国家殷盛,朝野皆以辽东为意”。
而炀帝杨广鉴于高丽曾邀株羁袭隋辽西郡,认为高丽对隋怀有二心,他即位伊始,不但“潜有取辽东之意”,而且凭借隋朝强大的国力,终于把进伐高丽的战争推上了历史的日程。杨广进伐高丽之战,虽然具有封建王朝上升时期拓边固防的性质,但置国情民意于不顾,倾注全力地接连发动大规模战争,势必给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极大危害。
事实上,由于统治阶级在战争准备与实施的过程中,“征税百端,猾吏侵渔,人不堪命”,所以,这场战争一开始,就遭到隋朝国内人民的强烈反对。同时遭到高丽军民的顽强抵抗。而这恰是导致杨广“三驾辽左”无功而还的基本因素。
三伐高丽的战争,其后果是极为严重的,它不仅加深了国内阶级矛盾,激起民众普遍起义,而且加剧了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造成隋朝统治集团的分化瓦解。此种内外交困的动荡局面,便把隋王朝推向了覆灭的边缘。诚如唐代史学家魏徽所深刻指出的,杨广“内恃富强,外思广地,以骄取怒,以怒兴师。若此而不亡,自古未之闻也”。
其次,战争指导上的重大失误,是导致隋军进伐高丽战争失败的直接原因。进伐高丽的战争,虽是在经过长期较为充分筹划和准备的基础上发动的,但由于杨广战争指导的不力,而造成隋军实战的失利。综观三次进攻作战的全过程,可以明显看出,杨广在战争指导上的重大失误,主要有以下四点:第一,庞大的水陆兵力与后勤供应难以确保之间的矛盾,乃是导致隋军失败的首要因素。
第一次进伐高丽之战,杨广调集水陆大军113万余人,号称200万;而动用担负军需运输的民工,则是兵力总数的两倍,即226万余人。第二、三两次进伐高丽之战,出动的兵力和民工数,均大体与首攻高丽时相当。《通典》卷七《食货志七》明确载称:杨广“三驾东征辽泽,皆兴百余万众,馈运者倍之。”
据此可知,隋朝三次进伐高丽的战争,累计使用兵力约为340万,民工约680万,两项累计约1020万人。在战线过长、交通不便、连年用兵的情况下作战,怎样确保如此众多作战部队的军需供应,乃是保证作战胜利的重大问题。为此,杨广除下令士卒每人自带一定数量的米粟外,主要采取征调倍于作战部队人数的“馈运者”,征用大批船只和车辆运送资粮。
其中,仅征调的鹿车(小车)夫多达60余万人,每2人推挽1辆鹿车,载米3石。由于道途险狭遥远,车夫自身食用消耗过大,待运到前线时,已经“不足充糇粮”,军粮物资难以保障,军心士气势必动摇。首攻高丽作战的失败,特别是宇文述等九军的惨败,“才行及中路,粮已将尽”是很重要的原因。
由此可见,尽管杨广为了解决庞大作战部队的军需物资问题,而采取了一些措施,但隋军的后勤供应始终未有可靠的保障。而要使资粮匮乏的隋军作战部队保持高昂的军心士气,去赢得战争的胜利,则是根本不可能的。
第二,战略打击方向选择得不正确,战役战斗上缺乏出奇制胜的指挥艺术,这是导致隋军失败的重要因素。在战略上能否正确地选择既是敌人的要害、又是敌人的薄弱部位(或环节,或地段),作为隋军的基本打击方向,并且根据敌情实际,采取机动灵活、出奇制胜的战术,这是关系到进伐高丽之战能否取胜的关键。
恰在这一至关重要的问题上,暴露了杨广主观指导上的低能。早在首攻高丽的进军途中,兵部尚书兼左候卫大将军段文振在其病笃弥留之际,曾上表杨广建议说:“唯愿严勒诸军,星驰速发,水陆俱前,出其不意,则平壤孤城,势可拔也。若倾其本根,余城自克。如不时定,脱遇秋霖,深为艰阻,兵粮又竭,强敌在前,靺鞨出后,迟疑不决,非上策也。”
段文振的上述建议有两个值得肯定的基本指导思想:其一是以高丽的首都平壤为隋军的根本进攻目标,只要集中兵力攻陷平壤,那么,其余诸城便不攻自破;其二是为了达成“倾其本根”的战略企图,必须采取“星驰速发,水陆俱前,出其不意”的以奇取胜的速战速决战术。
这样,既可避免秋雨的艰阻,又可缓解粮竭的困扰。显而易见,此一建议乃是从敌我双方和天候条件的实际情况出发,而提出的较为符合实战需要的制胜之策。然而,“自负才学”天下无比的杨广竟不采纳,却督令隋军主力按部就班地围攻辽东城。高丽守军凭据坚城,采取诈降误敌之战术,迫使隋军久攻不克,顿兵坚城之下而无所施策。
其后,虽有宇文述等九军南下之举,却因自身师老兵疲、军粮竭尽,以及来护儿水师孤军进攻平壤之败,而使隋军终于丧失了水陆会攻平壤的有利时机。倘若杨广最初以部分兵力进攻和籍制辽东高丽守军,以主力疾速南下,以水师密切配合,采取速决制胜之策,那么,攻取平壤、战胜高丽,不是没有可能的。
第三,隋军行军缓慢和消耗过重,水陆两军缺乏密切协同,这是导致隋军失败的又一因素。杨广将百余万隋军编为三十军,其中,遂行作战任务的为左、右二十四军,担负御营守卫任务的为内、外、前、后、左、右六军。从涿郡出发,每日发一军,每军相距四十里,历时月余,三十军始发完毕。行进中的隋军,“首尾相继,鼓角相闻”,旌旗飘荡,绵亘千里。
由于千里行军,长途跋涉所带来的疲惫和消耗,及至前线之时,部队战斗力已经锐减。十分明显,此种徒有“近古出师之盛”虚名的作战编成和行军序列,根本不适合野战条件下的作战需要。杨广策划进伐高丽的战争,虽然采取的是水陆并进的进攻战略,但由于战线过长,通讯不灵,指挥失当,致使陆师长期顿兵于辽东而不能南进。
水军不待诸军俱至而贸然轻进,水陆两军互不协同,孤自为战,对高丽始终没有形成合力而强大的总体进攻之势。因此,尽管杨广最初设想以“总集平壤”为其进伐高丽的总战略目标,然而,最终却以其错误的主观指导,而化为泡影。
第四,杨广统军御将过死,严重压抑诸将组织指挥才能的充分发挥,也是导致隋军失败的一个因素。隋军三次进伐高丽之战,杨广是以最高军事统帅率兵亲征的。为了显示其至高无上的专制主义的皇权之威,他在进伐高丽之前,就明令告诫诸将说:“凡军事进止,皆须奏闻待报,毋得专擅。”
杨广的这一命令,表面看似乎是在强调统一指挥和战场纪律,而实际上则是违背战争的客观实际的一种主观主义规定。实践的结果表明,杨广的这个规定,就像一条绳索捆住了诸将的手脚,严重地妨碍他们作战指挥积极性的充分发挥,致使多次陷城歼敌的有利时机,失之于“奏闻待报”的往返过程之中,而这恰恰给高丽守军采取诈降手段重整守备,“随出拒战”,提供了时间和条件。
首战高丽,隋军之所以久攻辽东而不克,直接原因即在于此。二攻高丽,杨广虽能汲取教训,改变统军御将过死的作法,给诸将“以便宜从事”的指挥之权,但却因为杨玄感起兵作乱,而终致围辽之战未果。
参考资料:史记
图片来源于网络,本文系作者小荣爱历史独家原创,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喜欢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说说自己的意见,我们一起来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说的不对的也要指出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