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盘锦|第102期

“两河水”文化

“两河水”应该是方言,意思就是海水和河水融合的水。人们创造这个词的本义不是为了区分水质,而是为了区分水产品的生长环境,主要是用于鱼类,把生长在河水和海水混合区的鱼,称为“两河水鱼”,“两河水鱼”有别于海水鱼和淡水鱼,肉质嫩而鲜,味道好。

在盘锦,“两河水”有着更广泛的外延,从文化层面来说,盘锦的文化可以用“两河水”来形容。时任副市长姜冰曾写过《盘锦地域文化符号——辽河口文化》文章,对盘锦的地域文化进行了深刻探究和全面整理,得到学界的一致认可。

人类逐水而居,依水而生,地处河口地带,必然决定了盘锦人与水的关系更加紧密。盘锦建市时的主城区双台子老区和兴隆台区就依河而建,在辽河两岸南北呼应。双台子潮沟,承接了部分辽河之水,一条大河在酝酿诞生之中。之后经历了堵、开双台子潮沟的堤坝各一次,到1958年,为根治辽河水患,在盘山沙岭镇六间房处截堵古辽河(外辽河)河道, 至此,盘锦境内增加了一条大河,被冠了前缀名“双台子”的辽河。

盘锦人喝上了大辽河和双台子河两条大河的“两河水”。这两条大河,因成河历史、航运能力等诸多不同,对盘锦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有明显差异。

双台子河运到二十世纪初逐渐衰落,双台子和兴隆台都是先后以行政中心之势带动城市发展,而一切基础都是因为双台子河内流淌了辽河水,辽河给予盘锦的不仅仅是水资源,是盘锦的生存之本、精神之魂。

相比之下大辽河因航运历史悠长,两岸人民从大辽河得到了更多的滋养。牛庄(营口河港曾对外称牛庄)、海城(牛庄曾是此地区的商贸中心)加上田庄台,都是大辽河不同时期的下游的河运码头。

田庄台作为盛极一时的大辽河码头,成为盘锦地区南部最大的城镇。而由于它与南岸的营口隔岸相望,使得从营口独立出来的盘锦在心里上不愿靠近,可它形成的在盘锦独树一帜的商贾文化和河运文化,已经成为一颗文化种子,深深地埋在了住在北面双台子河边上的人们心中。

盘锦也有海的味道。很多地方都有用“二界沟海鲜”作定语的大小饭店,还有“二界沟海鲜”饭店一条街。在农贸市场,卖海产品的商贩也会高声叫卖:“快来看,二界沟刚下船的青虾!

很长时间里,“二界沟”都是我心中盘锦海的代名词。

二界沟原本是一个小渔村,村西边就是一个天然的渔港——一条深深的大潮沟。涨潮时,沟满壕平,渔船可以顺利靠岸。落潮时,渔船落在潮沟的斜坡上,进出船坞很是方便。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在盘锦,人们耳熟能详的只有二界沟这么一个小渔村。以至于盘锦给外地人留下了近海不亲海的印象。其实这种印象委实是对盘锦的一大误会, 118公里海岸线,从大凌河左岸一直到大辽河右岸,弧形的海岸线构成了中国雄鸡版图的鸡嗉子部分,几乎一分不长,也一分不短。可除了两大河口,盘锦在辽东湾新区建设之前,只有二界沟这一个地方生活在海边,靠海生活,因为它的身后是一个骨血里都流淌着 “两河水”文化的盘锦。

▎作者:王爱东

盘锦广播电视台高级记者。从事电视纪录片、专题片创作工作。主创了盘锦建市30周年大型政论纪录片《奔流》以及《文明盘锦说》、《城市故事》等城市电视宣传片。

047期:

048期:

050期:读盘锦|盘锦和沟海铁路

监 制:赵 菲

编 辑:孙洪霞 朱晓伟 陈海洋 尹咪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