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总之,通过日常保健,可以达到“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的状态,也就是说,提高了人体的在体表的防御能力,可以非常有效地预防过敏性鼻炎、湿疹、过敏性皮炎、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两手缓缓上提,在胸前两手中三指对接并按在心窝部位,由右→上→左→下按顺时针方向做圆周运动,按摩21次。

本文医学指导专家:

广东省中医院中医思维研究室主任、国医大师学术继承人高燕翔

谷雨过后,迎来了春渐远、夏将至的日子。天气乍暖还寒,风雨霏霏,这个时节,随着气候变化,人们常常感觉冷热交加。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发现,在一样的温度环境下,有的人觉得冷,而有的人却觉得热;同样受了风寒雨淋,有的人就容易感冒,有的人却没有事。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别?

其实这些身体的冷暖差异,都可以用中医的理论来解释。

0 1

卫气决定了一个人的防御能力

我们先从身体的防御能力来说起。中医认为,人的身体中与防御外邪关系最大的是“卫气”。

《灵枢·本藏》:“卫气者,所以 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者也”,简单说,就是这个卫气,具备有温养肌肤、充实腠理、主导毛孔开合、具备抵抗外邪的防卫功能。

如同一个国家驻守边境的戍边部队,若士兵精壮、军备充足,外敌就很难入侵。 这样的身体素质,就是卫气充沛在肌肤体表,运行正常,防御能力也正常,所以在通常环境就不易怕冷,偶尔受点寒,也不容易生病。

相反,如果戍边部队士兵羸弱、军备不及,外敌就很容易长驱直入。 与此对应,有的老人家,尤其偏阳虚体质的人,一受寒就容易感冒,还可能会较快速地变化成严重的肺部感染、或者诱发心脏、肾脏的疾病。

有时候受了外邪,身体会恶寒,卫气起而抗争,所以身体接着会出现发热。如果这时候得到正确的治疗及护理,比如给些驱寒发表的药或食物,能够协助正气驱逐邪气,身体出了汗,休养一下就好了。

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正确的帮助,人的正气耗伤,就会在发热恶寒后,出现咳嗽、恶心、呕吐、胃口差、或者腹泻等症状。由此可见,卫气的防御功能对人体多重要。

那么,怎样才能拥有良好的防御能力呢?

卫气的产生,来源于我们自身的脾胃对饮食中营养物质的吸收;卫气的正常运行,依靠它循行的筋骨经脉这些道路的畅通。

所以我们的防护也主要从这两方面进行:调理好脾胃,增强吸收能力;适当地活动筋骨,骨正筋柔,气血才能通行。

0 2

增强卫气 居家保健有妙招

现在的时令,潮湿多雨,寒热交变,老人起居稍不注意就容易受寒受湿,出现怕冷、喷嚏、流涕的一系列不适症状,下面推荐几个居家预防保健的办法。

茶 饮

01

生姜15克,紫苏叶15克,藿香15克,生晒陈皮10克,此四物,加清水600毫升,煮沸后20分钟,当茶频热饮,微汗出即可。

此茶饮配方平和,适用于阴雨潮湿天保健使用,可以温养脾胃、温行体表卫气,起到祛寒湿解表的作用。

艾 灸

02

潮湿最易损伤脾胃,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合穴,是重要的强壮穴。艾灸此穴,可助脾胃吸收饮食精微物质,以充养卫气,提高体表防御能力。

选穴双足三里,每日或隔日灸20-30分钟,灸后身体不要碰冷水。

九转揉腹法

03

此功法属于强壮功法,可以培护脾肾、通畅三焦,从而达到增强卫气的目的。

要注意的是,凡腹内患有恶性肿瘤、内脏出血、腹壁感染及妇女妊娠期间均不宜练此功。

第一式:按摩心窝部

两手缓缓上提,在胸前两手中三指对接并按在心窝部位,由右→上→左→下按顺时针方向做圆周运动,按摩21次。

第二式:回环按摩腹中线及腹两侧

以两手中三指由心窝顺摩而下,即一边顺时针转动按摩一边往下移,移至脐下耻骨联合处,再以两手中三指由耻骨处向两边分开,一边按摩一边向上走,两手按摩回到心窝处,两手交接而止。循环做共21次。

第三式:推按腹中线部位

以两手中三指相接,由心窝腹中线部位推下,直推至耻骨联合处,共21次。

第四式:右手绕脐腹按摩

以右手由右→上→左→下按顺时针方向围绕肚脐摩腹 21次。

第五式:左手绕脐腹按摩

以左手由左→上→右→下按逆时针方向围绕肚脐摩腹 21次。

第六式:推按左侧胸腹

左手做叉腰状,置左边胁下腰肾处,大指向前,四指托后,轻轻捏住;右手中三指按在左乳下方部位,然后以此为起点,直推至左侧腹股沟处,连续推按21次。

第七式:推按右侧胸腹

右手做叉腰状,置右边胁下腰肾处,大指向前,四指托后,轻轻捏住;左手中三指按在左乳下方部位,然后以此为起点,直推至右侧腹股沟处,连续推按21次。

第八式:盘坐摇转

改为盘坐势,两手拇指在里,四指收拢,握捏成拳,分别轻按两膝上,全身放松,足趾微向下屈。上身微往下俯,进行缓缓摇动。先自左向前、向右、向后、按顺时针方向摇转21次;然后自右向前、向左、向后、做逆时针方向摇转 21次。

总之,通过日常保健,可以达到“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的状态,也就是说,提高了人体的在体表的防御能力,可以非常有效地预防过敏性鼻炎、湿疹、过敏性皮炎、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

通讯员/宋莉萍 查冠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