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烟囱越来越少了,空气质量越来越高了

产业规模不断壮大

产业体系不断完善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

一首广为流传的儿歌伴随了几代人的成长,成为他们随口哼唱的旋律。这首诞生于上世纪60年代的儿歌有这样一段词,深刻地反映了那个时代我们对工业现代化的渴求:“小燕子,告诉你,今年这里更美丽。我们盖起了大工厂,装上了新机器。欢迎你,长期住在这里。”

改革开放初期,烟囱的高度和数量一度成为一座城市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象征,大工厂、高烟囱是那个时代经济发展的动力。然而,随着烟囱数量的不断增加,空气质量随之变差,春天不再像儿歌里唱的那样美丽,酸雨、沙尘、雾霾等极端天气的出现,给环境质量敲响了警钟。

改革开放40年,工业的转型升级以及人们环境意识的增强,让“烟囱时代”一去不复返。随着淘汰燃煤锅炉、安装大气污染防治设施、控制工业粉尘等相关措施不断出台,近年来,一座座“烟囱”不见了,空气质量开始获得改善。在这一过程中,环保相关产业也从无到有,甚至从边缘产业走向了支柱产业。

烟气排放治理简史

现代人越来越少见到的烟囱,实际上是一种为锅炉、炉子或壁炉的热烟气或烟雾提供通风的结构。通常来说,烟囱的高度与其将烟道气输送到外部的能力相关,烟囱越高,烟囱效应越明显,即烟气输送到外部的能力越强。因此,凡是用到燃煤锅炉的地方,都会建造烟囱,烟气排放量越大,烟囱建得越高。

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的环境问题不显,烟气排放标准不严,因此这些烟囱排放的烟气多数未经处理就进入了大气,其中包含的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以及燃料灰分、煤粒、油滴、高温裂解产物等,也都随之进入了大气。这也直接导致上世纪70年代以后我国出现了大范围的酸雨。

2004年,原国家环保总局公布了2003年全国环境质量状况,在监测的487个市、县中,出现酸雨的城市达265个,占54.4%。“本世纪初,随着经济扩张,大气的问题出现了,主要原因是煤的燃烧,有人建议,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脱硫。但是这个建议遭到了反对。”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副会长兼首席环境政策专家骆建华在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解释说,之所以遭到反对,是因为脱硫成本非常高昂。“当时一个电厂的脱硫成本占到了总投资成本的1/5到1/4,电厂上不起脱硫设备。我们去电厂检查,看的不是有没有脱硫设备,而是看有没有给脱硫设备预留位置。”

2004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出台了脱硫电价政策。骆建华直言,这项政策是近二三十年来最好的一项环保政策。依靠这项政策驱动,中国的电厂几乎在一夜之间都上了脱硫设备。因为只有上了脱硫设备,国家才会给电厂补贴。数据显示,2004年,全国脱硫机组装机容量占火电装机容量的比重是8.8%,到2011年已提高到了87.6%。

“脱硫”是让电价环保的第一步,到2011年,“脱硝”电价开始试点了。“后来我们发现,治酸雨不仅要脱硫,还要脱硝。于是国家又出台了脱硝电价、垃圾焚烧上网电价激励等政策,电厂又上了脱硝设备。”骆建华说。

如今,从“奥运蓝”、“APEC蓝”,到“G20蓝”、“北京蓝”,每当出现蓝天,人们总愿意多看几眼,似乎因这湛蓝的天空,心情也变好了。近几年,雾霾天气频出,烟气治理的目标又发生了转变,细颗粒物成为了治理重点。这场蓝天保卫战,还将继续打下去。

总的来看,从改革开放初期到现在,我国的烟气排放标准不断提高。以燃煤电厂为例,燃煤电厂烟气排放标准经历了1997年、2003年、2011年连续3次提标,并于2016年启动了超低排放改造。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秘书长易斌在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完成超低排放改造的燃煤发电机组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浓度分别仅为1997年之前的5%、2.9%、4.5%,极大地改变了我国大气污染防治的战略格局。

环境治理带动环保产业发展

我国的大气环境治理,一度遭遇艰巨挑战。2001~2010年,中国GDP平均增长率10.5%,其中有6年的增长率在10%以上。维持GDP高速增长的是各地上马了钢铁、水泥、化工、煤电等大批高耗能、高排放项目,致使能源资源全面紧张,污染物排放居高不下。

到“十五”期末,二氧化硫、COD等主要污染指标“不降反升”,原定减少10%的目标不尽人意。

痛定思痛。2013年,随着《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出台,减少污染物排放、严控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新增耗能、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加快调整能源结构等措施不断推出,在改善大气环境的同时,环保产业也获得了发展。一座座烟囱不见了,见到蓝天的日子变多了。

取得如今的成绩,与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视与投入密切相关。易斌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2013~2017年,我国大气污染防治专项资金持续增加,年平均增长率达到38.17%。在中央环保投资的带动下,大气治理产业得到迅猛发展。据统计,2017年,大气治理年收入2511.2亿元,较2016年增加17.5%。据测算,打赢蓝天保卫战、打好柴油车污染治理攻坚战两场战役投资需求约为1万亿元,其中直接用于购买环保设备和服务约2500亿元,间接带动环保产业市场规模600亿元以上。

“受大气、水和土十条实施及政策因素拉动,我国环保产业继续保持了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环保产业增速明显高于国民经济增速,也高于一般工业行业增速。”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公共财政与投资研究部主任逯元堂在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环保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进入国际第一方阵

从诞生至今,环保产业多被认为是一个非常依赖政策和投资的领域,然而目前看来,这种局面已经发生改变。“2000年以前,我们在分析环保产业市场的时候,污染防治市场的收入一般只占到污染治理投资的50%~60%,现在则达到了1.25倍以上,就是说环保产业市场收入不再完全依靠投资拉动。”易斌说。

伴随环境治理而诞生的环保产业多元化模式中,技术创新能力是值得书写的一章。目前,我国环保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已经进入国际第一方阵,进入以自主创新和集成创新为主的新阶段。易斌介绍,我国环保产业主要领域的技术装备水平、技术性能和经济指标以及可靠性水平与国际上基本处于同等水平,在“领跑、并跑、跟跑”中总体处于并跑。其中,超低排放技术、膜技术的规模化应用,高盐有机废水近零排放技术等,从工程应用的角度看已经处于领跑位置。由于环境修复等个别领域起步较晚,产业技术还处于跟跑阶段。

应当讲,环保产业已经具有了自主创新的基础。根据2017年重点企业调查结果,环保企业研发人员占从业人员总数的21%。在研发人员中,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的人员占22%,研发经费占营收比重为3.2%,均高于同期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12年以后我国环保相关SCI论文数量与美国持平,后发优势比较明显。2008年以来处于法律有效状态的发明专利超过日本、美国等国家,目前已排名第一。“在这些数据背后,反映的是我国环保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易斌说。

广义环保产业完全可以成为支柱产业

改革开放初期,当烟囱高耸,各地不断探索GDP增长方式时,环保产业与环保理念一样,都是相对被置于角落的选择,并没有引起地方政府的注意。但是近年来,很多地区开始主动提出努力将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成为支柱产业的发展方向。

在逯元堂看来,作为重点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环保产业具有潜在市场需求大、规模增长快、辐射带动能力强、综合效益好的特征,是带动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支柱,是真正实现经济、社会、环境三效合一的产业。不过,逯元堂强调,“2017年,我国环保产业营业收入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约为1.5%,对国民经济直接贡献率约为2.4%,与支柱产业在国民经济占中比5%以上的量化指标仍有一定差距”。

易斌认为,对环保产业而言,一方面,在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大背景下,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空前,有利于环保产业发展的政策频出,可释放的环保产业市场空间巨大。另一方面,这一问题涉及环保产业的口径和范畴。“目前我们所说的环保产业主要是指环境的终端治理,是环保产业的核心部分,也即狭义的环保产业范畴,这一部分的规模体量达到支柱产业的标准恐怕很难。但从广义的环保产业来看,成为支柱产业是没有问题的。”易斌说。

“国外很少有国家将污染治理行业作为支柱行业。国际上大部分采用广义的环保产业内涵,产业往上游可以延伸到资源、能源的高效利用、节能降耗,往下游延伸到绿色产品、绿色消费领域。依此口径,环保产业不仅包括环境终端的治理,还包括源头的控污以及整个生产和经济发展中的绿色化、清洁化改造,与工业领域的产业升级、高质量发展紧密融合。从这个层面上看,环保产业完全可以发展成为支柱性产业。”易斌说。

广告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