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时间以来,一台襄垣秧歌剧——《法显》,从襄垣到长治,再到太原的剧场,演了数十场,引得观众热烈追捧,场场爆满。

(网络配图)

一个跨越千年的名字——法显,开始被人们频频提及。

一种世代传承的精神——法显精神,开始重新迸发活力。

千年古县襄垣,将发展旅游产业和宏扬法显精神深度融合起来,作为改变一煤独大产业格局的破题之举。

受戒于古城襄垣的佛法大师

人杰地灵的襄垣县,在1600年前,诞生了一个伟大的人物,他就是法显。

夏朝时,襄垣属冀州。商初属上党国,后并入黎国。西周时期,复属上党国。春秋时期,周桓王二十一年,地属鲁大夫党氏食邑,后被赤狄所夺,地归潞子婴儿国。周定王十三年,晋景公灭赤狄,地归晋公族食邑。周敬王十二年,行政区调整后,地属平阳。战国时,晋侯赵襄子在此筑城而正式得名襄垣。

据梁僧祐《出三藏记集》卷十五记载:“释法显,本姓龚,平阳武阳(今襄垣)人也……其父惧祸及之,三岁便度为沙弥。”

襄垣县上马乡有一个自然村叫龚家庄村,法显就出生在这个村子。法显俗姓龚,有兄弟四人,其中三人都于幼年夭折,父母担心他也会夭折,3岁时便把他送到襄垣县境内的仙堂山仙堂寺剃度为沙弥。20岁时,法显正式受戒,修行于仙堂寺。公元378年,50岁的法显只身去往长安游学。到达著名的长安五重寺后,法显发现这里的律藏还有不少欠缺。听长老们介绍,这些戒律都是从西域各国辗转而来,如果想得到真传,只能亲自到印度,取得真经。法显遂立志西行求法。

公元399年,62岁的法显远赴天竺,历时14年,辗转30余国,历经雪山万仞、骇浪滔天,76岁时由水路归来,在青岛崂山登陆,完成了举世瞩目的伟大壮举,取得佛经12部60余卷。77岁在青岛完成世界名著 《佛国记》的初稿,同年前往南京,在道场寺翻译由他从印度、斯里兰卡带回的佛经戒律,并进行讲学活动。公元422年,法显在湖北荆州仙逝,享年86岁。

法显为我国佛教界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在佛学上取得了至高的成就。

法显取经归来所著的 《佛国记》,作为世界经典佛学名著,为各国学者关注和研究,被翻译成多国文字版本,为推动中亚、南亚、东南亚国家的历史文化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印度学者阿玛蒂亚·森说:“《佛国记》照亮了印度”;印度历史学家阿里则说:“没有 《佛国记》等著作,要重建印度历史,是完全不可能的”。1000年后《佛国记》又成为郑和下西洋的指路明灯,为中国的航海、海洋文化、商务贸易、对外交流,起到了重要作用。

法显取回的12部60余卷上百万言梵本佛经,译注6部24卷,成为重要的佛教典籍,为我国佛教的理论发展和本土化进程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法显作为一个佛学大师,一个世界级的名人。他的影响力早已冲出了国界的限制,在“一路一带”沿线国家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湮没在玄奘西游的取经壮举

一部神话小说 《西游记》,让唐代高僧玄奘西行取经的故事变得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而法显一个人完成西行取经的壮举要比玄奘西行早228年。

如果说玄奘是西行求法的发扬光大者,那么法显就是西行求法的伟大开创者。《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玄奘自言:“昔法显、智严亦一时之士,皆能求法,导利群生,岂使高迹无追,清风绝后?大丈夫会当继之!”玄奘发愿西行其实是受到法显事迹的鼓舞,是继承了法显的足迹、效法法显的榜样而西行的。

今天,玄奘西游的故事经过小说家演绎之后,世人传颂。而法显的西行壮举,开创之功,则湮没在浩如烟海的历史中。殊不知,法显西行取经的过程中,创造诸多第一:

第一个到达印度的中国僧人。公元399年,花甲之年的法显跋山涉水,历尽千难万险,历时四年,途经30国,终于到达印度,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到达印度的僧人。

第一个将外文译为中文的中国人。法显出国14年,于公元413年9月17日在山东崂山登陆,回到祖国后,他将自己从印度取到的六部重要大乘佛经约百万言,译为中文。中国人不依靠第三者翻译,直接将梵文译为中文,法显是创始人。

第一个到国外留学的中国人。公元404年,法显来到佛教发祥地——印度,他在印度期间,遍游各地,瞻礼佛法遗迹,学习梵语梵文,研究佛教经典,抄写律本,取经求法,收集记录了许多佛教经典。他学习绘画,绘制各种佛像,在印度先后活动近八年,得到了六部重要佛经。

第一个撰写旅行游记的中国人。法显回国后,在抓紧翻译佛经的同时,撰写了西行游记《佛国记》,它既是一部传记文学的著作,又是一部重要的地理、历史文献和游记。它是研究我国西部地区和东南亚各国古代史、东西交通史、佛教史的重要史料。

第一个到达和发现美洲大陆的中国人。法显在印度及斯里兰卡等地游学14年后,于412年从斯里兰卡搭乘一条中国商船回国。船队原计划从马六甲海峡,经新加坡,转东北驶往广州,结果被大风吹向东去,进入大海深处,茫茫大海,不识东西,唯望日月星宿继续向东而行,经过90天航行,到一国家名叫"耶婆提"。耶婆提即今墨西哥的亚加布谷。

传承了千秋百代的法显精神

在法显受戒之地仙堂山西峰立有一座19米高的法显铜像,铜像前立有一尊奇石,上书“中国之脊梁”。这句话取自鲁迅先生称赞法显语:舍身求法、中国脊梁。

传承了千秋百代的法显精神,作为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仍然在滋养着华夏儿女的心灵世界。

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襄垣县就采取了成立法显研究会,挖掘、整理相关资料,召开法显精神研讨会等措施,力图使法显精神发扬光大。从2009年开始由金鑫集团投资10.66亿元,以“法显故里,仙堂佛国”为品牌,在仙堂山打造了国家AAAA级旅游区,将弘扬法显文化与发展旅游产业进行深度融合。

舍身求法,彰显信念的价值。法显作为一个花甲老人,为众生舍身求法,在外15年,历尽艰辛,矢志不移,他的勇于奉献、敢于担当、自强不息的精神,是时代的需要。

虚怀若谷,昭示道德魅力。法显的精神和人格力量,是法显文化精髓所在。古往今来,博大的胸怀,正义的品质,这些蕴含文化道德品质的精神与力量,历来为社会所认同,为世人所称道;而在当今社会,在加强社会道德建设的大背景下,伸张社会正义,反对一切违背良知的行为,更是具有现实意义。

勇担大义,力践爱国激情。法显的爱国情怀,为众生甘愿牺牲及吃苦耐劳、自信勇敢的精神,对现代青年人生价值观的引导、教育有着深远的意义。

夙兴夜寐,好学上进。法显71岁开始学习梵文,77岁著成世界名著《佛国记》,78岁到86岁,亲自参与翻译了6部、63卷佛经论典,达百余万言。好学精进是法显精神的重要特征,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天,我们正处于一个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也是全民族需要学习、作为、担当的时代,我们要向先贤学习,继承祖先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向世界学习,吸收各优秀文化资源,丰富我们民族的文化,营养我们民族的头脑;向传统学习,提升人性,让中国时代更稳健,民族发展更久远。(来源:山西农民报)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