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三国的曹操,世人大抵会称之为“奸雄”,然而,曹操也有“圣明”和“雄才”的一面,更让人争论不休的是:以当时曹操的权势,取代汉帝称帝是轻而易举的事,可他为何却终生不称帝呢?

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两个。

一是不敢称帝。

虽然从总体形势来看,曹操已经取得汉王室的绝对控制权,但他的势力还局限于中原偏北方一带,东南、西南等地方还有孙权和刘备,三足鼎立的局面很是明显。国家没有统一,天下还不太平。

因此,尽管曹操地盘大些,兵马也多些,但聪明的曹操当然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贸然称帝,成为众矢之的。给刘备、孙权率众征代的理由和借口。

二是不能称帝。

在当时讲究儒家文化的忠、孝、仁、义等理念的朝代,曹操虽然具有不同于其他军阀的雄才大略,却摆脱不了儒家文化对他的影响,故而他在争夺权力、对外征战的过程中一直以朝廷的名义行事,以天子的名义兴师问罪,让自己表面上站在正义的一面,以便取得道义上的制高点。曹操平定董卓、吕布叛乱打的正是朝廷这张王牌,如果曹操废掉汉献帝,登上皇帝宝座,那他跟董卓、吕布还有什么区别呢?

董卓、吕布可是当时天下公认的残暴之人,是人人欲得而诛之的对象,曹操的智慧谋略远在这二人之上,当然不愿成为千夫所指的罪人。

同时,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虽然对外竭力宣称自己是奉天子诏,但真正擅权是,也是路人皆知的事。正如一些正义人士骂曹操的8个字:名为汉相,实为汉贼。

曹操想做圣人,而不是一个”罪人“,因此,当许多部下劝他称帝时,他都拒绝了,这其中包括老对手孙权也曾劝他废汉建魏。据《三国志》记载,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孙权上书给曹操,表示愿意俯首称臣尊奉曹操为帝。曹操却笑着说:“是儿欲使吾居炉火上耶!”

曹操深知一旦自己称帝,势必陷入水深火热之中,所以选择了隐忍不发,一直保持宰相的身份,“挟天子以令诸侯”25年而终生不称帝。

其实当不当皇帝只是一个名号的问题,曹操早已完全架空了汉献帝刘协,朝廷的政策由他决定,他是以丞相的名义做皇帝的事,曹操已经成为事实上的皇帝,又何必去计较“皇帝”这个称号呢?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