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陕西汉中天坑群调查发现剑齿象化石

▲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供图

近日,中外专家在对陕西汉中天坑群进行的一次科学考察中,在汉中的岩溶地下水调查中发现剑齿象化石。此次发现的剑齿象化石是继20世纪80年代在汉中盆地初次发现剑齿象化石之后,再次发现此类化石,也是首次在汉中天坑群溶洞中发现剑齿象化石。

此次考察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项目组穿过泥泞的灌丛,从天坑下降近百米到达地下河峡谷底部,进入峡谷另一侧支洞,他们沿着狭长的洞道,在匍匐穿过低矮裂缝和水潭去追踪地下河源头过程中,意外发现了这处古生物化石。巨大的牙齿化石表面一道道棱状凸起,好像搓衣板的沟纹,化石表面晶莹剔透,如玉石一般,看起来十分坚固耐磨;这些巨大横向排列的牙齿化石立刻让人联想到猛犸象的牙齿,项目组成员沿着水沟继续往上游搜寻,接着又发现了一块中空的疑似大象门齿化石和两块巨大的臼齿化石,另外在碎石和泥沙中散落着几块肢骨化石。

剑齿象是亚洲特有的古哺乳动物,生活在距今600万年到1万年前的晚中新世至全新世,广泛分布于北纬38°以南地区,是继恐龙之后的“巨无霸”。

——科学网

2

令达尔文“讨厌的谜团”终于解开

140年前,达尔文对于被子植物在白垩纪中期突然大量出现,却又找不到它们的祖先类群和早期演化的线索,而将被子植物的起源称为“讨厌的谜团”。11月13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王鑫团队,在《科学报告》上发表研究成果认为,当年达尔文在化石记录中看到的并不是“被子植物起源”,而是真双子叶植物的大爆发。被子植物起源另有其时。

被子植物,即开花植物,堪称植物世界的王冠。它是当今世界植物界中最进化、种类最多、分布最广、适应性最强的类群。现知全世界被子植物共有30多万种,占植物界总数的绝大多数。真双子叶植物是被子植物的最主要分支,包括大多数常见植物,其中很多与我们息息相关。譬如:棉花、大豆、花生、向日葵、苹果、烟草、薄荷和各种瓜类。

王鑫团队在9900万年前的缅甸琥珀中发现了一枚命名为静子花的化石。该化石保存精美、完整,具有被子植物完全花的花萼、花瓣、雄蕊、雌蕊,是十分典型的核心真双子叶植物的五瓣花。这个化石连同时代相近的其他真双子叶植物的花、果化石一起告诉人们,在大约1亿年前的时候真双子叶植物大量出现在地球上。

——《科技日报》

3

国际高能物理学界高度关注的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CEPC)又有了新进展。两卷本的CEPC《概念设计报告》11月14日在北京正式发布。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CEPC指导委员会主席王贻芳院士透露,CEPC预计于“十四五”计划时期开始建设,并于2030年前竣工。

CEPC计划是中国科学家于2012年提出的,旨在高能物理领域探索和理解希格斯粒子性质、宇宙早期演化、反物质丢失、寻找暗物质、真空稳定性等一系列未解的关键科学问题和寻找新的物理规律。

计划提出后,CEPC研究工作组用了两年多的时间研究,发布了CEPC的《初步概念设计报告》,通过了国际评审并获得了积极评价。之后,CEPC的设计和预研究团队又经过3年努力,正式完成了《概念设计报告》。

——《科技日报》

美国研究人日前在美国心脏协会科学会议上发布报告称,细菌性肺炎患者要比病毒性肺炎患者更容易出现心血管疾病,这提示医护人员对细菌性肺炎患者应予以更多关注。

这项研究由美国盐湖城山间医疗中心心脏研究所完成,研究共分析了近5000名肺炎患者,结果显示,细菌性肺炎患者心脏病发作或出现中风的风险要比病毒性患者高60%。

参与研究的布伦特·米勒斯坦在一份声明中说,肺炎患者头90天内易发生心血管疾病。“我们过去不知道哪类肺炎更危险,这项研究的结果提供了明确答案。这将使医生能更好地监测患者,减少患者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新华网

近日,生物学家在巴西发现数十种新的沙门氏菌菌株,这些菌株对大多数常用的抗生素具有耐药性。科学家们将结论及抗击这些“超级细菌”的可行方法发表在《PLoS One》杂志上。

巴西圣保罗大学学者费南达·阿尔梅达(Fernanda Almeida)称:“我们发现,在食物和人体内都有大量对不同抗生素具有耐药性的沙门氏菌菌株,这说明现在巴西因食品感染爆发流行病的风险非常高。”

沙门氏菌在1982年至2013年间曾造成巴西发生集体腹泻和发烧,沙门氏菌90种基因组已被破译。然而阿尔梅达和她的同事发现,过半沙门氏菌菌株已对一种或多种抗生素具有耐药性。

这一分析表明,沙门氏菌后来又迅速发展出40多种基因,能使它对某一种或好几种抗生素免疫。其中部分基因是它们自主获得的,另一些则可能是从其他危险细菌那里“借”来的。

——中国新闻网

6

大连化物所在金属-载体强相互作用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傅强和中科院院士包信和研究团队成功地将金属-载体强相互作用(SMSI)拓展并应用到金属/碳化物催化体系,证明了该效应对于设计高效碳化物基催化材料的重要作用。相关研究结果以全文的形式发表在《美国化学会志》(J. Am. Chem. Soc.)上。

金属-载体强相互作用(Strong Metal-Support Interaction,SMSI)是多相催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该效应常常会导致界面电荷转移、金属结构改变、分子吸附调变等现象,并最终强烈地影响到催化反应性能,关于SMSI效应的研究大都涉及金属/氧化物催化体系。过渡金属碳化物拥有类贵金属的电子性质,这赋予了它们非常独特的催化性能。在该工作中,研究人员从MoO3担载的Au纳米颗粒出发,通过碳化得到Au/MoCx催化剂。该催化剂中,Au呈现高分散态,Au与碳化物载体存在电荷转移,其低温水气变换反应活性优异,证实了Au与MoCx载体之间SMSI效应的存在。层状高分散的Au和聚集态的Au颗粒可以通过碳化和氧化处理相互转化,该工作首次报道了由循环的碳化-氧化处理引发的金属与碳化物载体之间动态SMSI效应。该研究中还利用原位表征技术XRD、XPS、XAFS等,探讨了Au在载体碳化处理过程中的分散机制,提出MoOxCy中间物种是分散Au的关键。

傅强和包信和研究团队长期致力于金属与氧化物之间的界面催化研究(Science 2010, J. Am. Chem. Soc. 2012, Acc. Chem. Res. 2013, J. Phys. Chem. B, 2018),该工作成功地将金属-氧化物界面效应拓展到了金属/非氧化物催化体系,对于理解金属-载体界面催化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科学院网站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