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商报记者 弯文奎 通讯员 王保喜 文/图

一个相片袋,就是一段回忆,记录了一段发展,在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之际,让我们走进郑州一位普通市民家里,看看一位普通老郑州人家里有关郑州的历史记忆。

一个个相片袋,见证郑州历史

王怀民是个老郑州人,在他家里,收藏着数十个几十年前的相片袋。

中州照相馆、东风照相馆、工农兵照相馆、革命照相馆、郑大照相服务部、建设照相服务部、京士照相馆、北二七照相馆……

仔细观察这些老相片袋,与现在的相片袋有很大的不同,那时的相片袋上印有修底、油彩着色等服务项目,现在的照相馆已经没有这样的业务了。

那时,没有PS美化照片,全靠整修师的一双巧手,一张满意的“彩色”照片,要经过修底片、修放大、手工着色这样几个步骤,如今随着数码技术的发展,人工着色这个职业早就变成了记忆。

相片袋其实不光装照片,里面还要装底片,如今随着数码照相的普及,人们已经很少见到底片了。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郑州的照相馆已经从十余家,发展到了上千家,众多影楼、写真馆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在了人们的视野中。

如今,那些计划经济时期的国营老照相馆大多已淡出了人们的记忆,可是这些纪录老郑州人几十年前欢乐的相片袋,将永远珍藏在他们的心中。

​大大小小的相片袋,承载了许许多多幸福

每当王怀民翻看这些已经泛黄的相片袋,几十年前那一幕幕让人难忘的回忆,就会浮现在眼前。这些大大小小、色彩各异的相片袋,曾经承载了他家许许多多的幸福和欢乐。

工作之余,王怀民总爱和朋友们分享这些有关他的收藏。

这些相片袋装过他姥姥的生日照,装过他的百天照,装过他父亲被评为先进生产者时胸戴大红花的照片,还装过他全家人在人民公园游玩时拍摄的照片……

这些相片袋时间越久、依恋越浓,随着年龄的增长,拿出来分享给大家的冲动越来越强烈。他回忆,1966年底,姥姥来郑州看眼疾,在他家住了一个多月,正好赶上她70岁生日。为了表示庆贺,母亲专门带她到位于二七路上的工农兵照相馆照了一张生日纪念照。

那个位于二七广场南侧、德化街北口西边的东风照相馆的相片袋,曾经装过他父亲1973年获得单位先进生产者后与全体先进生产者的合影照。

王怀民说,他小的时候,家里日子很清苦,全家人衣服上都有很多补丁,但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偶尔他们也会奢侈一回,从微薄的收入中挤出一点钱,去照相馆照几张艺术照或者全家福。

然后,他们会小心翼翼地把这些照片或镶进相框里挂在墙上,或装进相片袋里保存起来。

(编辑 戴晨曦 实习编辑 熊子文)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